亚历山大东征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之一,正是亚历山大东征的传奇成功的将东西方的距离拉的更近,也让亚欧大陆这个“世界岛”内部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
而亚历山大的军事传奇更是为人所仰慕,他利用自己短短的一生构建了一个横跨亚欧非大陆,从南欧的山脉到尼罗河的瀑布再到伊朗群山之上的伟大帝国。
只是遗憾的是,亚历山大走过最远的距离也只是到了中国的大门口,他想去“赛里斯”但是最终却迷了路,如果亚历山大真的进入了中国,那么亚历山大的马其顿方阵能否战胜中国呢?
(马其顿方阵)
一、马其顿方阵能否战胜赳赳老秦
在亚历山大带领马其顿人东征西讨的同时,大陆另一端的华夏大地也发生了一个大事件,这个大事件就是“五国相王”事件,这一事件的发生标志着战国时期正式进入了高潮,周王也彻底被拉下了神坛。
在战国的初期,称王的国家仅仅只有东南的吴越楚三国。而在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因为屡败于秦,便邀请赵韩燕齐四国共同称王,互相承认联合抗秦,史称“五国相王”。而在“五国相王”之后,中华大地上的烽烟也变得更盛了。
(五国相王)
而在“五国相王”事件发生之后,秦国因为这样明显的挑衅主动进攻了魏国,双方在雕阴交战秦军歼灭魏军八万人,而歼灭八万人就意味着魏军当时参战的人数至少超过十万,秦军能够全歼魏军,也意味着当时秦军的人数大概率也是超过十万人的甚至更多。
而亚历山大东征中的最后一次大战——海达斯帕斯河战役中,印度的宝拉瓦国王出动了三万步兵,四千骑兵,二百头战象和三百辆战车,这些部队加起来差不多三万五千人。对面的马其顿人的军队数量,其实不会比印度军队的数量更多。
(亚历山大帝国)
这也意味着如果马其顿军队真的进入中国,别说征服整个华夏,多半连最西端的秦国都打不过去。秦国分分钟就能凑出超过十万的军队,但是对于马其顿人来说三万就已经够多了。
因为海达斯帕斯河战役亚历山大虽然赢了,但是赢得却并不轻松,因为战后马其顿士兵已经不愿意继续南下作战了,这足以说明其军队人数不多。
而马其顿军队最为引以为傲的马其顿方阵,针对秦军方阵却并不具备什么明显的优势。因为此时的秦军有着全世界最为精良的弩,其射程在当时就已经超过了一百米,今天的主流史学界包括西方史学界也认可当时的秦弩是全世界最精准的远程武器。
(亚历山大东征)
秦弩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其能够在短兵相接之前对敌军造成重大杀伤,马其顿方阵并非没有盾,但是他们的小圆盾很难抵抗秦弩的杀伤,所以马其顿军队大概率打不过秦军。
那么既然马其顿军队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强悍,亚历山大又如何创造如此伟业的呢?
二、亚历山大何以东征
今天的南欧地区有一个名叫马其顿的国家,这个国家在传承上和历史上的马其顿帝国关系不大,但是从地理角度而言这个马其顿确实属于当年马其顿的北部地区,也就是北马其顿。从地理上来看,我们就能够发现马其顿和希腊主体部分其实是分开的。
(马其顿方阵)
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是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的,但是二者的文明程度却并不一致,在希腊已经进入城邦时代的同时,马其顿人还处于较为原始的部落社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好处,二者的割裂导致马其顿并未受到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影响。
而伯罗奔尼撒战争导致大量的“文明希腊人”北上躲避战火,这又客观上促成了马其顿的文明发展。当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之时,马其顿已经成为了泛希腊地区的强国了。而反观南方的希腊诸城邦,此时可谓是国力贫弱,民生凋敝。
(秦军)
而亚历山大的父亲腓力二世便借助这一机会,成功的占领了整个希腊地区。甚至可以说,希腊诸城邦的高层对这种征服是持欢迎态度的,这几乎是一场“兵不血刃”的战争。因为马其顿随后的东征,绝非是一场个人主义冒险,而是将整个希腊拖出经济泥潭的良药。
而得到整个希腊支持的亚历山大也顺利的发起了自己规模宏大的东征,而这场东征的首要目标或者说唯一一个目标,就是波斯帝国。
此时的波斯帝国早已日薄西山,境内诸民族可谓是“苦波斯人久矣”,他们甚至将亚历山大视为解放者。
(马其顿方阵)
小亚细亚的希腊人城邦不战而降,腓尼基人城邦除了推罗之外其他城邦都是主动加入,两河流域的巴比伦人起兵相应,埃及更是爆发了全境范围的暴动,所有埃及人只求亚历山大快点征服埃及,因为波斯人对埃及人的压迫实在是太深重了。
其实亚历山大东征并非是一种征服,某种程度上来说反倒是一种众望所归。而因为亚历山大的怀柔政策,就连波斯人都得称赏一句:“亚历山大真是勇士中的勇士,国王中的国王!”然而当亚历山大“走出舒适圈”,离开波斯的传统势力范围来到印度之后,事情很快就麻烦了起来,马其顿人真的开始打血腥的战争了。
(亚历山大帝国)
他们赢了,但是他们也不想打了,他们半强迫着亚历山大调头回到了巴比伦,就这样的军队还是不要妄谈征服中国了,毕竟打得都是顺风仗。
参考资料:
[1]王少博.浅析亚历山大东征成功的原因[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12):29-30.
[2]徐翠芬.谁倒在了亚历山大的铁蹄下?[J].考试周刊,2012,(72):137.
[3]李怀国.论亚历山大东征成功的主观因素[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6):35-39.
[4]傅利华.略评亚历山大东征[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汉文版),1996,(04):43-45.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