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2013第九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技术与产品博览会

“微城市·绿建筑”分论坛

时间:2013年4月2日(上午)

地点:北京国际会议中心 307

主持人:下面有请本次分论坛的主持人史建老师,著名的策展人和建筑评论家,有请史建老师。

论坛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论坛现场

史建:各位上午好,今天我们这个论坛跟大会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我们不仅有绿色建筑的提法,还有微城市,微城市有一点跟中国目前城市化超速发展的大形势有点儿唱反调的概念,实际上我们从去年在桂林就做过一次论坛,有过很深入的讨论,我先做个简单的开场白,在那之后文化部曾经做过一次中国的设计大展,我也是作为空间部分的策展人,把两岸三地一共130多件作品做了展览,空间的部分实际上包括城市规划,包括景观设计,包括建筑设计,还有室内设计,由于这个展览要反映2008年以来中国的设计现实,所以,我们做了大量的考察,在考察当中我们一共征集了1600多件作品,在1600多件作品里,经过两轮专家评选,最后评选出135件。实际上这里面有一个我们的观念就是微城市和绿色建筑,曾经是我们重要的一个选择项目的立场。

我们在实际的考察当中发现比如说现在在两岸三地已经有一些非常有益的探索,从建筑领域来说,像深圳建科院那样的建筑,在设计当中有意识的把一些关于绿色的理念运用到建筑中去,是非常有意思的,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讲究建筑外形的设计,它把一些公共的交流系统,绿色的系统融入到设计中去。比如台湾在台北,台北有一个很青年的建筑师,才二十多岁,他设计出再生塑料瓶进行再造,传统意义上的绿色只是把塑料回收再利用,他的观念是把塑料瓶的压强,力量结构增加了,这个塑料瓶连起来就是一个强,利用传统的结构连起来就是一个墙,那个墙的承重力比传统的墙的承重力加强了,而且有保温,阻热的作用,而且阻燃。还有规划方面,我们入选作品中同济大学吴志强(音)的一个方案,我们选他的方案不是选他世博会的整体规划,是选他世博2020,我们通过跟他的访谈了解到他在做世博会规划的时候,先做的2020年世博会的规划,把2020年要做什么想清楚了,逆向的再做2010年的。因为对未来想的比较清楚,很多规划理念建设中减少了重复,有一种前瞻性。我们觉得这样也是一种绿色的理念,绿色并不见得体现在现实的操作中,可能有一个前瞻性。

从微观上来讲,设计从材料,一直到规划在国内正在成为一个潮流,但是好像在宏观理论上还缺乏指导和一种更宏观的战略上的一些想法。所以,我们今天的论坛试图从这个角度更多的切入到这方面。一共七位嘉宾,我们今天上午先连续的做完演讲,中间有个茶歇,大概在十点半到十一点之间,也可能还稍微晚一点儿,中间有个茶歇,然后大家有一个交流。第一位发言的是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的秘书长李迅先生,他从战略角度谈的问题,就是中国梦、城市梦,有请。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的秘书长李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的秘书长李迅

李迅:大家早上好,非常高兴来参加这个分论坛,我进来以后就在想这个分论坛的题目是郝总设计的,叫“微城市·绿建筑”,我听了以后感觉有点儿纠结,城市是工业化的产物,工业革命以后,人们认为依靠科学技术,依靠金融资本可以挑战自然,可以战胜一切,城市越来越大,追求宏大是现在的一种理想,微城市,追求小,很纠结,绿建筑,绿是什么概念呢?绿实际上是自然,大自然是绿色的,建筑是人工的,建筑要跟自然结合在一起,建筑是钢筋、水泥、玻璃,又是一种纠结,这两个词纠结的背后是什么?是我们在追求一种理想,我们希望是一种什么样的层次,我的题目叫“中国梦·城市梦”,中国梦是我们新任总书记在构建整个中国复兴之路,过去说美国梦,中国梦的实现,美丽中国的实现一定要靠城市,当然还有乡村,当然还有人,人应该美丽,应该幸福。所以,今天上午讨论跟大家交流一个关于现代理想城市的追求和探索。

从四个方面,第一,现代城市是梦魇还是理想?大家也可以思考,现代城市是工业文明的结果,我们创造了这么多的财富,这两百多年创造的财富超过人类历史上所有的一切的总和,它是不是我们追求的,西方是怎么理解的,中国的理想城市是怎样探索的,最后我们再看看以后应该怎么走。

现代城市是梦魇还是理想?从世界城市化的历程来看,这个世界已经是一个城市的世界,2007年全世界人口超过50%,我们国家2011年城市人口超过50%。城市为什么大家追求?城市本质的要义两点,第一是安全,人在城市里是为了安全,第二是效率。为什么要聚集在一起?人口、产业,一切物质在短时间内,比如今天我们在这里大家汇聚在一起头脑激荡、头脑风暴产生效率,城市因为高效才聚集,现在让我们也很纠结,城市不那么安全,一场大雨可以把人淹死,一场雾霾我们会有那么多的气管炎这些疾病。所以,挺纠结的,城市本来应该让生活更美好,但是现在让我们很纠结,很烦恼,这个城市是不是我们追求的。

全球的城镇化浪潮经过四个波浪,第一是19世纪初以英国人为代表的城镇化,在上世纪50年代进入成熟期,第二波浪潮是从19世纪中叶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经历了一百年的历史,第三波浪潮是二战之后,拉美国家东北亚开始进入快速的城镇化,现在我们进入第四波浪潮,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快速的城镇化。所以,21世纪影响全球的两件大事儿,一件以美国为代表的高科技,一件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城镇化。城镇化过程中也是有规律的,它跟工业化是相辅相成的。中国的城镇化对世界的影响巨大,中国快速的城镇化大概还有20年的时间,如果按一年一个百分点,一年1500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应该还有20年时间。中国的城镇化中也出现了一些很奇特的现象,比如不完全城镇化,农民工问题,候鸟式的城镇化。当然,我们要汲取对拉美过度城镇化的反思,一种教训的汲取。

另外,在城镇化过程中大家都在攀高比新,回到我们微城市·绿建筑,大家都在比,比高,因为高是现代化的象征,标志性,竞争力的核心象征,在全世界的摩天大楼中中国已经占了七座了。

我们还发现另外一个奇特的现象,中国的农民在搞城市化,这是华西村,华西村的老支书吴仁宝刚刚去世,大家还都挺怀念他的,一个村支书把华西村建成这样一个景象,确实是了不起,华西村的很多福利我们城市里的人未必能享受到,但是这样的城镇化是我们追求的吗?这个也可以探讨,不是说反对吴书记,他是一个很伟大的中国农民。

党中央在十八大提出要搞新型的城镇化,什么是新型的城镇化?它应该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集约节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它一定是绿色的、低碳的,生态的,智慧的,宜居的,首先是安全的,我们如果在不安全的环境里,那就是城镇化的异化了,另外一定是健康的。党中央提出这个。

中国的城市要实现四大转型,增长方式上要从过去的工业文明的褐色发展转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绿色发展,发展的方式上从过去的线性发展向循环发展走,过去从摇篮到坟墓,最后从摇篮再回到摇篮,所有东西都可以再生循环。城乡空间从过去蔓延的平面的摊大饼的蔓延式的无序的向紧凑的,集约有序均衡的方向走。发展的模式从过去以英美为模式,现在全世界都在学英国和美国,但是我想应该走向中国模式,中国模式就是科学发展的新型化的模式,这是第一个关于背景。

第二个关于世界,西方的理想城市的探索,古今中外,人类对理想城市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特别是工业文明之后,我们对早期共产主义,空想共产主义,从乌托邦开始就有追求,理想城市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人们对居住环境,对传统一种向往和怀念。西方的理想城市的探索也是基于一种工业文明理性基础上进行的。

现代城市规划实际上是从工业文明开始,城市规划的法律,第一本是英国的公共卫生法,我们国家出现的脏乱差在早期北美、英国都出现过,垃圾乱倒,传染病蔓延扩散,都出现过。这个历史过程很长,大概有一百年,时间关系不赘述了。

在追求的过程中,西方古典的理想城市有一个秩序,最有名的我们称之为理想城市第一代的里程碑应该是英国人霍华德老先生,他提出田园城市,他是一个社会学家,他从改造社会的角度提出希望有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模式,这是我们第一个里程碑。

后面开始新城运动,我要提出提一下关于现代理想城市的探索,紧凑城市,这是欧洲人首先提出来的,欧洲人开始反思,我们这种蔓延的发展,特别是以小汽车使用,化石燃料石油的使用,然后蔓延的扩张,这种发展模式是不是对地球,对人类并不是真正的理想,应该反过来,提倡紧凑。

到了二战之后,上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人开始反思了,本来小汽车的使用是二战之后作为复兴经济一个抓手,高速公路兴建,石油大量使用,小汽车发展以后,钢铁工业、电子工业产业链的延伸,美国被称之为“架在汽车轮子上的国家”,最后它发现也有问题了,所以,提出新城市主义,强调紧凑宜人的社区模式,充满人情味的社区空间,美国人又提出了精明增长,智慧增长,控制城市的盲目扩张,保护生态环境。精明增长对环境的问题考虑更多。

再回到中国,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古代也一直有,刚才跟郝总讨论西安立体城市的实践,好几个文化城,上千座坟墓在地底下,《考工记》对周王城有一个描述,周王城没有找到,但是周王城的建志有这样一个描述。中国传统的文化,城市选址特别注意“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山水交汇,动静相称,象天法地,以南为上”。什么原因?讲风水有一个前提,因为中国在北半球,我们要更多的利用太阳,世界上已经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动力是太阳,这是中国传统精髓文化。

中国传统精髓文化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它特别强调因地制宜,《管子·乘马》当中有一段话,它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无近旱而水用足,下无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时,就地利”自然之上,人在自然之中,人不是在自然之外,人更不是在自然之上,自然为本,天人合一。

季羡林老先生说天人合一中的“天”就是指环境,中国古代的理想城市有这样一些特点,第一,它非常强调与自然的结合,第二它特别强调社会的和谐,我们现在为什么在城市里那么烦恼,房价怎么这么涨,温总理控怎么控不下去,人烦恼,社会不和谐,贫富差距拉大了。

第三强调城乡统筹与建设秩序的治理。

第四,中国传统的理想城市特别强调人居环境的营造。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概念,都体现出要让城市生活的更美好。

第五,中国的传统特别强调文化的综合集成,山水城乡融合,钱学森老先生在晚年研究山水城市,去年我们国家财政部和建设部专门评选出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一次给四亿,每个城市五千万,在探索绿色生态示范城区,我们万通立体之城冯总、郝总致力于立体之城的探索实践,立体城市的探索实践,也是中国对理想城市探索的一种实践,一种方式,一个角度。早上还讨论昨天冯总好像没有把立体之城完整的概念都讲了。大家都在努力。

最后一点,关于理想城市是人类永恒的一个追求。人要做梦,中国梦大家都在探讨,梦想跟理想可能还有一点距离,有没有距离这个可以讨论,梦想更加远大,理想应该是能够实现的。我们的理想城市就是在现有的社会条件下争取实现某种秩序的理想的境界。在当代就是要把人跟自然,人跟社会更好的结合起来。

古今中外对当代理想城市的启示有很多,刚才我们已经简单的进行梳理,理想城市应该是多元交融的,应该是经济发达,科技生活,人文关怀,城乡互动,低碳生态,安全宜居,应该有这些理想才是理想城市。

如果从低碳生态角度切入它应该是自然为本,多样循环,美丽幸福,人的感受。它涉及到的技术领域有很多,从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绿色建筑,绿色交通,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很多,包括行为模式,包括文化遗产的保护。

2013年我们正在探讨的理想城市还是比较零碎的,我的题目叫断想,我们应该追求低碳生态绿色智慧宜居,我们最近在想2049年或者2050年,也就是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中国进入到中等发达国家,那个时候我们的理想城市应该是怎么样的,我想它应该是空间紧凑的,资源是节约的,生活是良好的,社会是和谐的,然后再给它凝练一下应该是和谐共生的,平衡协调的,人是美丽的,幸福的,我们应该追求这样一个境界。

梦想在前面,我们一定要做梦,过去美国人梦,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世界,作为世界共同的梦,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昨天晚上我也说了,绿色建筑,中国成为世界绿色建筑的第一大国,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我们在谈中国梦的时候,我们八成是梦做好,追求现代理想城市,大家一起为中国梦圆梦而努力,中国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世界的梦,我的交流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史建:多谢李迅先生精彩的演讲,他从宏观到微观多方面阐述了中国的城市梦,现在这个梦有可能变成现实,但是现实还是比较严峻,问题还是比较严峻,但是它实际上已经进入到一个可操作的阶段,我们但愿这个梦最后能够实现。

下面我们有请北京万通立体之城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郝杰斌先生,他演讲的题目是“微循环 正能量”,大家欢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万通立体之城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郝杰斌

郝杰斌:谢谢大家,大家上午好,刚才李迅秘书长一开始讲我们这个题目有点儿纠结,纠结其实是一个人生的常态,我们叫拧巴,生活拧巴,生活不能太舒服,一个人太舒服,另外一波人就不太舒服。我今天穿着西装自己不是特别舒服,我要穿个拖鞋、背心挺舒服,但是大家看着我不舒服,所以,拧巴是人生的一个常态,往往真理就在拧巴中,如果一个真理太伟大,另外一波真理就太渺小。所以,真理可能在拧巴的过程中。我们讨论城市的时候,因为城市特别大,有时候包括跟一些中央的主管机构讨论城市的时候,大家一谈就是几十平方公里的规划,这个东西我觉得我们作为企业很难操纵,有没有可能小一点儿?讨论了一个题目叫“微城市,正能量“,正能量这个词现在很流行,昨天讲最终还是要关乎到人文关怀上,所以,我昨天临时把题目改了一下,昨天邱部长和我一起交流的时候,希望立体城市能够实现人文关怀。所以,我就这些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见解。

我们为什么讨论城市这个题目,以及为什么讨论小城市这个题目?一说到小城市,我们看看地球吧,现在全球70亿人,生活在这么大一个地球上,左边这个图是一个月球的航拍图,右边是全世界在晚上亮的时候城市是什么样子,我为什么这么探讨呢?我很想分享一个数据和经验,城市到底应该是一个什么体量和规模的,我也不知道,包括一些经济学家也在研究这个问题,为什么人到城市里来,城市到底给人带来什么?全球的数据统计也都不好有经验,这是美国航空航天局和一个经济学家联合做的研究,他们找不到这个根源,他们就利用夜航拍全世界晚上灯光最亮的城市到底在什么地方,灯光亮意味着这个地方的人群活动比较多,而且这个数据得到一个完整的统计的结论挺让我们惊讶。全世界70%的GDP产生在七个地方,是七个很小的地方,它把区域划分了一下,芝加哥、匹兹堡、波士顿、纽约、华盛顿、伦敦、阿姆斯特丹、东京,再加上还有香港、深圳,全世界70%以上的经济产出在这么几个小地方,全球大部分地区都空着。所以,如果把世界比成一个区域的话,世界上只有七个城市产生真正的经济活动。

我下面标的数字是关于它的GDP产出,这个GDP产出占据了整个世界GDP产出的70%以上,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这七个区域的科研研发和经济活动占据了85%以上的比重,全世界的专利总量85%都在这七个地方,科学家的活动区域80%—90%都在这个区域范围内,这给我们一个很大的信心,世界是这样的集中,中国的城市应该有一个更小的集中,中国960万平方公里上不一定需要几千上万个城市,很可能我们努力集中的做一些区域性的城市就会给经济带来很大不一样的改变。这是我们一个思考的出发点。

回到立体城市本身,城市可以小一点,它具备城市的功能。四年多以前我和冯仑先生一起研究城市到底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体能,我们回到自己本身,我们是一个民营企业,有一个理想很好,但是要实现这个理想必须要有边界。所以,我们把自己的边界缩定在这样一个小的范围内,在一个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没有可能实现一些关于城市生活的功能,然后把经济,把产业,把生活平衡在这样一个小的区域范围内,这是我们一开始的一个出发点。所以,主要想实现四个东西,节约土地的问题,后来你开始实现才发现想让人生活在一个小的范围内你得让人在这儿能找到工作,吃得上饭,过上好的生活。所以,我们开始思考所谓支柱平衡的问题。企业家做事情很有意思,企业家和科研人员做事情的思路完全是两套,科研人员希望把事情研究完看怎么实现,企业家做事情是一个出发点开始,把所有不相关的事情都实现,这就是做企业人的想法。所以,我们开始做产业的引入和主导,后来我们发现一个城市要想未来可持续发展,需要资源集约的利用,我们四年前一开始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在新加坡设立了研发中心,叫亚洲可持续发展宜居城市研发中心,全世界人口积聚的城市主要在亚洲,可持续发展是未来的一个主题,还有一个是宜居,包括有的城市的生活到底怎么宜居,怎么幸福,这个课题非常重要。所以,最后的根源我们希望实现一点社会的所谓和谐,其实就是幸福问题。

后面我们做了一些思考,跟大家分享一下。一个是微规划,不做那么大的城市规划,我们也掌控不了,也实现不了,所以,是不是可以做的小一点儿。保留原有地块,保护,刚才李秘书长绿是自然,建筑是人文,在自然和人文的平衡,也还有大地和规划的平衡,万通最早做二十年房地产开发我们参与了很多开发,也参与了很多所谓城市拆迁安置,道理很简单,一般的城市做拆迁的时候都是把土地一扫而平,路网一铺,基础设施一建,上面开始建城市。实际上自然和城市之间也有一个和谐共生的问题,我们规划的时候尽可能保留原有的植被和地貌特征。

右边的图一般做城市规划的都看着很不舒服,既不方,也不正,拧拧巴巴,这是我们充分的利用成都的地形地貌做出的一个平面规划的格局。

第二讲能源问题,能源问题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挑战的问题,我们知道能源牵扯到国家战略问题,能源从国家战略安全的角度上在做事情,我们都是大能源,电网都是大电网,电网公司不是说垄断有什么问题,垄断在短时间内集约效率,但是很大程度上浪费资源,我们都是大电网,集中供电,远程输电,今天我们还请来远大的同事跟我们分享他们的一些思考,远大最早做,中国在15年以前对于电空调和非电空调的决胜中就是因为我们的电空调成本低,使用方便,所以,电空调战胜了非电空调,从此中国走入电空调时代,我们每个楼外面挂一个小空调,全是靠高品位的电驱动家里的功能和供暖,我们发电很不容易,挖煤、石油、天然气,弄出来送到电场发电经过几千公里的传输,衰减50%,到家里给空调供,我们享受一点冷气,能耗的循环非常可怕。因地制宜做一个批次的利用一点也不复杂,就是看大家是怎么思考的。

最近能源局对分布式能源还有局域能源使用效率开始关注,这给我们很大的信心,我们可以通过集中式的能源安排,梯级的能源利用,提高能效,提高社会的效益。所以,我们有一个微能源,在每个立体城市都有一个能源中心,主要是就地能够产生的热能、电能,还有热效率的交换,一会儿我们可以听听远大的同事对这方面的分享。

还有微交通,我们做立体城市本身就是为了减少交通,今天我们来开这个会很不容易,交通一个半小时,不留一个半小时会迟到,留一个半小时会早到,经常在纠结中。我们注意到北京雾霾的天气最近一直特别吓人。因为有大气研究表明我们大概在PM800—900的时候差不多等于汽车尾气的排放总量,有好事之徒认真算过PM2.5=800的时候,空气中粉尘的总重量差不多等于北京600万辆汽车尾气排放的总重量,车多了,城市大了,其实城市小一点,生活会好很多。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假设,在立体城市生活,每天节省两个小时的交通时间等于多少呢?等于每个人每年增加18个星期的休假,我们现在连18天的休假都不敢奢望。结合中国下一步我们想在轨道交通,你只有依靠轨道交通才能连接小城市和其他小城市之间,再结合区域地块的高密度发展,更多的利用步行交通解决交通问题,这或许是城市未来一个很重要的出路。

医养,医疗健康养老产业是城市重点要做的产业,我们看产业,我们不能做石油炼油,还有其他的一些行业,我们着重三个领域思考产业,一个不容易衰退的产业,第二一个社会需求很旺的产业,第三,一个高就业系数的产业。这三个产业我们可能在医养领域努力想做一点突破。做这个突破非常有意思,我们发现最后定义医疗和养老,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但是两个东西有非常紧密的关联,因为人老以后对医疗的需求非常旺盛。冯仑先生自己开过玩笑,他有能力支付很贵的房子,也有能力给老人买很贵的房子,他说我给老人买的房子就应该在阜成门,在心脑血管医院旁边,五分钟送到还能活,在顺义郊区买个房子,突然一天发病送到医院人没了。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想法。养老也是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典型的家庭结构是421结构,四个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我们四个老人给我们在座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很大的压力,老了以后都得照顾,这个照顾离你远了全是成本。所以,立体城市再设计整个社区结构的时候我们提出三代共居的理念,让每个人的生活近一点,让每个人离得医疗近一点儿,让老人离孩子近一点儿,这样一个设计和思考。后面还有很多具体的,我们希望把医养的社区和幼儿园的教育体系放在一起,老人看着小孩都非常高兴。我们家老人根本不希望看到我,他只希望看到我儿子,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他看到我很烦,看到我儿子很高兴,我们是不是物理空间上有点儿区隔,在一个社区有一个多元综合化的安排,未来生活从根源上能解决问题的一些思考。

微农业,农业现在已经是增加碳运输合碳排放非常重要的工具了,北京吃的菜是山东种的,北京吃的水果是海南的,甚至吃的很多水果是南美种的,运输过来压力有多大?我上个星期去新加坡,新加坡有一家公司叫天仙农场,新加坡和中国不一样,新加坡土地资源非常紧张,周边的环境非常恶劣的一个国家,但是GDP发展很好。所以,他们在有限的国土面积上还要努力的实现一部分的生活的平衡。所以,天仙农场的这位创始人以前是个工程师,他就开始创造所谓立体种植,其实立体种植已经不是什么科学了,也不是什么神秘了,但是他做的立体种植的方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BBC都对他进行过专门的采访,他用我们最传统的水动力驱动一个轮轴,让植物的平台一层层到屋顶晒太阳,我们以前立体种植架子搭起来不动,他是动的,利用水动力,而且能源消耗非常小,我们水车的技术几千年以前中国就在用,他把它和现代机械结合在一起,能够提高九倍的产出率。所以,他们现在种的菜已经进到消费者的超市,而且新加坡政府也已经在投资跟他们一起做。我们的想法,我们研究过,他大概有三种规格的,三米、六米和九米高的体系,我希望立体城市未来的楼顶上都能有这样一套种植的体系,至少能供应这一个楼小的水果和蔬菜的供给,只有农业离我们近一点儿,食品安全离我们近一点儿,我们生活才会安心一点儿。

还有城市管理,我们刚才一直讲,城市管理是更大的一个人文关怀的挑战,坦白讲我们没有答案,中国的城市管理和一般的城市管理的难题还不一样,我们还有行政区的规划。所以,我们当时思考立体城市的时候是想让它具备完整的城市功能,但是我们不希望有四大班子,四大班子可以不用再这儿存在,但是其他的城市功能要存在。但是没有行政体系城市管理如何做,如何提高效率,这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非常挑战性的话题。现在我们解决的答案是通过管理效率的提升。所以,我在这儿找了两个我们未来可能出现的所谓服务于这个城市的平台模式。

左边是北京的首都之窗,右边是纽约的城市网站,为什么让我们同事在纽约的城市网站里圈了几个小圈呢?可能大家不一定看得清楚。全都是搜索引擎,你要找到任何的东西,分享任何的信息,全是靠搜索引擎,还有纽约提供的便民的服务,我们的城市之窗都提供了什么呢?反对铺张浪费,这个我不知道跟我们的生活,比如我今天有点儿什么事儿,我点一下反对铺张浪费能出来什么,可能什么也出不来。所以,这些未来能够服务于真正有用的城市管理的平台都是人性化导向的。我们每一个点进去很可能反馈的信息都是瞬间的。现在再加上智慧手机平台的应用,我们现在几乎都是iPhone。大家举起来的手机70%以上都是智能手机,如果我们这些信息平台和智能手机能做一个无缝的衔接,我们的生活才会真正的开始美好。所以,未来城市的机遇和挑战,刚才李迅秘书长出来的一个片断,我们2013年,宜居、智慧,很多东西,先不要想2049年怎么样,我们先看2019年怎么样,希望我们在2019年的时候能把我们刚才提到的关于规划的问题,能源的问题,城市管理的问题,产业平衡的问题,能够在我们几个 示范点上做一个解决,我们今天的实践已经在中国的成都、西安和温州开始推动,我们今天也请到西安和温州两个城市的城市管理者一起分享这些所有专家的专业意见,希望这些好的意见我们能够带回到城市的实践当中去,为当地未来十年的城市发展带来一个崭新的面貌。谢谢大家。

史建:谢谢郝总。他的整个演讲都是在围绕着微系统,城市的微系统中的自平衡,中国的企业家一直有他们的责任感,万通也一直在这方面有很多的努力,包括在世博会之前就开始通过他们的展览展示他们的立体城市梦想,我们希望这个梦想尽快的变成现实,让我想到另外一个事儿,就在前几个月,同济大学出了一本书叫《紧缩城市》,研究西方的城市,包括能源枯竭型,城市突然间衰落会怎么样,论坛嘉宾也有万科的董事长参加,中国的企业家还是蛮有忧患意识,有责任感,那天非常不幸是北京雾霾最重的一天,我们三点散会,从国展中心出来感觉呼吸非常困难,毒气,深灰色的雾霾。不管从官方,还是从企业家来讲,理想已经非常的可视性了,但是我们现实也是超级的严峻,希望现实尽快的能够有所改变。

下面我们请到的是ARUP奥雅纳(中国)规划/发展总监叶祖达先生,从生态城市到健康城市:理念与实施。大家欢迎。

叶祖达:我是叶祖达,非常高兴有机会讲讲有关健康城市,我准备的PPT是有关生态城市与健康城市之间的关系,有一点技术性,但是今天早上听完李迅秘书长讲过以后,听过郝总讲过以后,我觉得我必须先把这个题目放在一个有意义的地方,健康城市很多人讲,我不是一个人讲,在网上可以找到很多有关健康城市种种的资料,为什么我今天要把健康城市房到生态城市里讲?我们如果从一个比较宏观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城市规划在过去五年很多新的理念出来,但是我们有两个最基本的问题,第一点,我们一直讲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等都是希望通过把资源的使用合理化,来减低我们对环境的影响,但是可持续发展不单单是环境,还有经济。所以,也有人研究有关成本,我们的经济产业,往往有一部分我觉得很缺乏研究,也很缺乏讨论,是所有城市发展模式最后对社会影响有多大,这一块对社会的影响是我们可持续发展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我们不够研究,也不够实战证明我们某一个方向对社会的影响多大,社会影响跟对资源环境经济比较是比较困难的,很多社会的影响是很难量化,你讲出来可能只有口号,也可能只是一个名词。所以,我们面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我们必须花多一点时间了解到底我们发展模式对社会的影响多大。健康往往是社会影响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从我们的经济、环境进入社会领域来看成是发展,健康是最关键的因素。所以,我今天讲健康城市。

第二个理由为什么讲健康城市?从可持续发展来讲,不单单是环境社会和经济,我们对于社会来讲,我们在过去几年推动很多新的理念,低碳、生态,我们都懂这是什么,但你有没有想过,你把这些理念放到一个地方里,跟一般的市民讲,对他最密切的关系在哪里呢?很多市民不一定明白,你为什么做生态城市,为什么低碳,因为这个东西对他来讲太宏观了,如果我们的一些城市发展里没有得到最基层市民的认知和支持,我们推动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必须把一些宏观的概念演绎到一个面对每个市民,每个普通的人都听懂,为什么推动低碳城市对他有什么好处,健康是所有人比较容易明白的,跟市民讲我们减低生病的情况,可以改善你的健康,你可以活到八十、九十岁,这比较容易了解。如果我们把健康城市放在城市规划里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从健康城市角度来看,我们进入社会影响的领域,不单单经济和环境是社会,才是完整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使每个市民都了解我们为什么要把这个理念引到城市规划里,从他本身的角度看我们做这个事儿。今天我希望通过不到15分钟的时间把这个概念讲讲,也希望通过健康城市的理念,我们从健康城市大的发展,两个不是冲突,是很密切的关系。目前建设健康城市在中国面临什么挑战,未来走什么路,希望15分钟可以把这个讲的清楚一点。

首先,有关生态城市发展的模式,李秘书长和很多专家,我们花了十年时间都在这方面推动,我们把资源引进到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循环的概念不再详细说了,希望可以把我们的投入,我们产出费用减低,循环用良性循环,资源重新再用,通过这个可以减低对地球资源的使用,可持续发展。从技术层面来讲还是环境资源的角度,它没有落实到一个人的全身问题。我过去在研讨会上,面对市民的社区研讨会,我讲低碳、生态的时候,很多市民他不明白这对他有什么关系,我是往前走了一步,从生态城市再往前看,到底生态城市带来怎么样的健康。所以,健康城市的概念应该从这里衍生出来的。

健康城市在中国特别重要,未来二十年还有一个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过程高速发展,对我们健康,对我们医疗的体系,对我们医疗的资源,对每个人的健康情况都造成很大的冲击。所以,人均的卫生投入跟其他国家比较还是很低的,我们新的理念打造新的好的城市到底为什么?还是有一个健康的生活,这是最基本的,这是底限,如果我们没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没有一个比较长的寿命,每天活在病痛中,你生态城市、低碳城市有什么用?很多市民是不明白的。所以,我们城市化速度很快,未来面对健康的问题很大,所以,必须从现在开始思考,我们影响城市发展,规划、设计、管理人员,你可以找很多资料有关健康城市,世界卫生组织很久之前,在80年代、90年代的时候已经开始在不同城市里推动,特别是1980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已经有这个概念,什么是健康城市,通过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来提高每一个市民健康的情况。所以,大概有二十多年,三十年左右,主要的一个概念,它是把环境、社区、经济都拉回一个健康城市的理念里,通过提高环境的条件,通过社区发展的模式,通过经济来支撑资源,每一个人达到宜居平等健康的生活方式,世界卫生组织也已经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每个城市应该往一个健康城市的标准,这个标准从营养、饮水、住房,很多方面,什么才是健康。

这一条理念,WHO不是一个推动城市建设的组织,主要是从健康的体系、卫生的体系来看,要达到这个目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很重要的地位,这一块是恰恰十几年都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往前走的发展趋势。WHO很强调一个健康的城市政府的责任是很重要的,通过政府不同的政策手段来推动健康城市的标准。所以,在最近的2012年,去年WHO有一个很新的报告出来,讲的很清晰,把地方政府的管制纳入到我们如何推动健康城市的主要手段。

WHO从卫生的角度来看,他觉得健康城市的元素包括几大块,从环境、食品到水到能源到文化到工作的地方,的地方,住的地方,工作、安全,都是一个健康城市最标准,最起码的元素。有两点我们作为城市规划师留意的,它很强调城市有提供不同种类的活动空间,而往往我们作为城市规划,你会想到谁用这个空间,我们是单一的空间还是所有人都可以不同的空间给他使用,给所有人提供健康的空间,是所有人,不单单是面对一小群人,是所有人,同时无论你是老人、残疾人、工人还是老板,你必须有一定的空间给你,空间是多元化,同时是面对多对象的。通过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知道从我们城市发展,城市规划有一个很主要的角度,很主要的角色,通过空间推动健康的生活,这方面的理论是比较少的。WHO把城市发展有一个生命周期,一个城市从婴儿,一直到退休,老人家,每一个阶段都有它需要的生活环境,需要的空间,需要的场所。一个健康的城市是多元把所有这些都提供出来,这个角度是很重要的,包括我们做城市规划的时候,你没有从生命周期来看人的活动和人的需求。所以,如果从这个角度出来,我们从空间的角度来看健康城市,从城市空间的环境把所有人的对象都纳入一个很多元化,从生命周期需要来做规划的内容,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概念。通过这个,我们把WHO都往这个方向纳进来。这在英国很多这方面的尝试,在北美也有一个很明确的健康城市战略,我们认为有很多城市都希望探讨健康城市,健康城市的概念在国内发展目前还是停留在卫生的角度,不是一个城市建设的角度,如果我们有一个新的城镇化的战略,健康的城市肯定是新的城镇化战略的一部分,是建设的手段。我们推动了十年,这十年还是卫生,不是整体健康。所以,我们面对的主要挑战有几个。

第一,目前在健康城市里没有一个完整的框架,跟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接轨我们做我们的城市规划,卫生健康卫生设施两个接不起来,这几年讲的比较多的是养老地产,养老地产很火,很多人在谈,养老地产是健康城市的理念通过我们城市发展的理念把它结合起来的接轨点,但不是唯一的点。第二,由于没有接轨,我们现在城市规划的指标体系跟我们建设的指标体系,我们没有谈健康,我们没看到一个城市规划的体系里把健康这个理念放进去的。第三,由于这样,没有管理体系,没有从空间对于城市发展的保障,也更没有一些规范,基本上没展开,这个领域太大了。第四,缺乏管控和管理,我们未来从可持续发展,从环境经济两个大领域,我们基本上有处理的,迈向社会的领域,以最主要,比较容易的就是健康,大的理念。所以,我的建议是希望通过我们已经有一套生态城市从资源到手段推动城市发展模式,把社会,特别是健康的理念引进来。

通过生态城市作为手段达到健康城市的目的,我们希望把卫生健康的理念放到投资规划建设理念里,不单单是一个战略问题,土地利用、服务水平、社会、人群、环境空间融在一起,我们必须把对象和生命周期变成我们规划框架的一部分,然后通过不同的手段提高我们健康城市的指标,创造一套生态指标上,再引申到人群的健康指标,社会的健康指标,还有健康服务水平的指标。我觉得养老地产只有一部分,但不是全部,我们刚刚了解到为什么养老地产发展到现在,很多理念不一定落实,因为我们还没有把健康的概念跟生态城市发展的概念结合。

WTO有很明确的指标,通过这个指标还有最主要的要求,真的健康城市的概念必须有统计,有监控,每一个市民可以知道通过某一个发展模式产生的效果是影响每一个人个人的生活生态,还有卫生健康的状态。所以,我的理念,希望通过今天展开,把社会健康的概念引入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里。谢谢。

史建:谢谢叶祖达的介绍,他的演讲,试图把绿色建筑和生态建筑怎么通过健康城市的倡议能够拉近跟社会的关系,跟公共的关系,实际上最有可操作性。今天的演讲从他这儿开始就是一个转折点,从理念到操作层面的一个开始转化,下面演讲的是贺曼(上海)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贺曼先生,他想通过设计的手段,在设计的过程中怎么实现绿色建筑的理念,我们现在有请。

Jeffrey Heller:各位先生、女士,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在这里与大家交流,刚才每一位演讲者都有一个非常系统的关于生态城市也好,还有健康城市也好,相关的理论,我今天将快速的浏览刚才我们所提到的诸多概念,以及重点关注一些达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以及建筑方面的实践和案例。

我将提到一些非常基本的原理,关于生态城市和可持续城市的建设。事实上我们现在都讲生态城市发展,但是我们不可忽略的是像中国这样的城市发展速度非常之快,我们用来纠正错误的努力将会带来可能原本十倍的努力的程度。我们都知道世界上已经超过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城市规划面临很大的挑战。

这是一张体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图,这是一张世界城市化的图,也已经超过50%的居住在城市地区。居住在城市地区的人也将会随着这个趋势而越变越多。这张体现的是一张碳排放足迹的图,中国个人的排放非常少,但是总体来说就非常大。美国和中国现在是电消耗最多的国家,也是最多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国家。

中国和南非这些地区大量的依靠煤炭,将会带来很多环境问题。我们做了一个规划,是在内蒙古的乌兰浩特,这个地区有一个煤生产基地,可以看到空气污染非常严重。

这是我在飞机上拍到的一张图,可以看到污染的空气直接去了北京。所以,我们看到这张图所用的能源,建筑的消耗是最多的,其次是交通,再其次是产业。因此,在规划中我们的绿色建筑的规划就非常重要,可以大大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我们看一个坏的案例,这是在曼谷,其实它的环境非常优美,有适宜人居住,但是由于坏的规划,它变成了现在这样子,还有这个。现在在曼谷,由于城市热导效应,导致气温在日夜不断的上升,包括产生了一些城市水患问题。这是另外一个印度的案例,贫富差距非常严重,人生活在环境很差的地区。刚才那个是现实情况,下面是解决方法,依然不奏效。

在中国现在发展非常快,我们也必须及时的采取措施,以防止这些问题的出现。因此,对于中国的挑战是我们在给每个人提供更好生活的同时也要做好规划。所以,美好的生活就是健康繁荣和谐。他们可以通过好的政策规划和设计来实现。所以,生命活力包括三点,宜居指的是生活质量,流动性强调的是交通的可达,可持续性强调绿色建筑和绿色城区的技术上的一些应用。每一个点下面都有一个很长的单子,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去实现。所以,我们通过这几方面的结合,最终来达成可持续发展。

第一个案例是在洛杉矶高铁站周边,这是洛杉矶城市中心的一个地铁站,所以,它周围有很多高的建筑。我们在周围建了很多可步行的社区来良好的连接站点。所以,我们很高的建筑边上就是站点顶上的绿色花园。所以,这就是我提到高密度发展和生活质量同时如何兼得,在高密度发展中我们要设立一些空间环境来给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

这是一个混合建筑发展,底部是居住,中间到底部是商业办公。所以,建筑出口很方便的与地铁站连接,人们只需走一两道就能到地铁站。

这是建筑路口的平面图。这个是建筑底层的,外面是空间,可步行进去,良好的进行连接。

这个建筑外立面的设计节省了6%的能源消耗,也没有遇到其他的技术问题,在做建筑外立面的时候。这是一个城市的全景。

这个是我要提到的绿色建筑和绿色城区都需要我们关注的,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必须从设计的一开始就共同一起工作,然后相互协调。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必须协调,比如战略规划、市政设施、交通,还有绿色建筑,等等相关的思考。在选址的时候我们必须要考虑地区的气候,还有到水,到能源,到交通站点,到一些其他服务设施的距离问题。

我们来看一下广州的北中轴线的规划我们是怎么来做的,我们主要有两个最主要的原则,第一个是将城区变绿色,第二个是解决很差的交通连接。所以,我们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将城区与自然连接起来。所以,城市越大,与自然的联系就越重要,我们也可以说城市密度越高,它与自然的联系就越重要。这是我们第一次到广州的时候交通站出来的场景。这个场景就带来很严重的我们所知道的热导效应,就像刚提到的曼谷。这就是紧邻刚才没有人去的广场,旁边是绿树成荫的地方,每个人都在树下走动,温度低了很多度。

这是火车站之前的样子,上面有一个设计很差的广场。所以,它起到的效果是保存了热量。所以,我们把它挪走了,变了一个绿色的屋顶,带来更好的小气候。这个就是建成之后的效果。所以,我们从一个非常差的规划到一个非常好的规划。所以,这个是我们刚提到的北中轴线附近非常高密度的区域,中间我们规划了一个很大的空间,一个公园。这个就是我们如何协调宜居性,交通,以及可持续。所以,我们探讨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城市小汽车的使用。相对来说,老的城区交通问题更少,新的城区由于政策问题就带来更多的交通困扰。如果不好好处理交通问题的话,人们的平均时间可达到每天5小时。比如我们没有良好的规划公共交通设施,所以,比如说在北京,我们如果降低50%的小汽车的使用,我们将降低1611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这是下一个非常基本的理念,就是城市为居民所需要的不是车,我们应该尽最大的努力让人们不开小汽车,而搭乘公共交通,或者走路,或者自行车,人们应该有更高的优先权来通过马路。

这是另外一个案例,是在洛杉矶,以前有一个非常大的高速公路,就在渡轮码头建筑的旁边,这是50年前的样子,在1989年的时候遭遇了一场地震,非常庆幸的是高速公路被拆掉了,但是我们也遭遇了一些思考,我们到底是应该小汽车优先,还是人的生活优先。

这是有高速公路的时候以前的样子,这是它现在的样子。但事实上交通已经好了很多,因为人们更多的依靠公共交通,以及步行。

这是广州另外一个案例,这是天河路,它有BRT系统。我们把汽车交通都挪到了地下,地面上是一个行人的广场,因此,人们有更多的优先性。所以,不仅是小汽车,BRT系统也建到地下,人们可以方便的搭乘公共交通。我们从北中轴线一直延伸到南中轴线。我们将整个城市用绿色系统和水系统进行了良好的连接。所以,去到新的城区无论走到哪里都是绿树成荫,设施很方便。所以,这就是密度和绿色的结合。

另外一种连接是交通的连接。所以,我们不仅要考虑设施的连接,也要考虑地铁线路的连接。所以,我们设置了一个轻轨系统,人们可以很方便的搭乘选择小汽车出行。所以,我们遵循的是TOD发展原则,而且整个循环绿色。

下面这个水面地区是水系的重要节点,也能提供其他的水安全,以及水能源。所以,我们另外考虑的一个点是指数,我们设置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连接人行的道路,这就是未来南段中轴线地区的样子,良好的平衡和绿色和密度。

另外一点是我们在广州运用了良好的水系做了一个水上交通系统,所以,这就是整个的图景,有高密度,有不同的设施,良好的联系。所以,我们考虑的很重要的一点是建筑在上面,下面是公共交通,再下面是小汽车的停车,把不同的功用在不同的层进行体现。这也体现了微城市的理念,融合了不同的功能,以及良好的交通联系。这个地方有一个老城区,这个地区的保存也成了科技的一个部分,这是水上巴士的一个规划,比较低的渡轮可以通过这个桥,他们还很节能。

这是珠海的一个案例,我们基本的出发点也是平衡发展与宜居。所以,这将成为CBD地区,它虽然高密度,但是很绿色,以及节能。所以,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图景,中间有大的公园,周围有良好的户型进行连接,也可以非常方便的到达水边的这些娱乐设施。所以,我这个演讲也是结合了前面几个专家所讲到的观点,达到可持续的城市发展。

这是广州北站,我今天提到的最后一个案例,火车线路把北区和南区分割开了。所以,我们的一个考虑是将站点的两面做成非常方便的可以从南到北或者从北到南,这成为城市中心点的一个良好的连接。

绿色的廊道也成为城市一个新的基地,所以,在城市的中心区也有非常便捷的步行环境到达其他的地区,所以,我最后要提到的一点,我的新口号就是不是把一个规划图弄绿了就是一个绿色的规划,而是需要我们做更多的努力来完成一个绿色的规划。谢谢。

史建:感谢Jeffrey Heller先生的演讲,绿色建筑比较忌讳的成为一个政治政策的理念,现在所有汇报我们都能听到有关绿色建筑的呼吁,但是怎么落实到实践中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他们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实践,现在我们继续进行。下面一位演讲的是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环能院院长徐伟先生,他对低碳住宅与社区应用技术导则的制定和实施进行一个演讲,大家欢迎。

徐伟:感谢主持人,非常高兴受邀请来参加这个会,先谈点儿感受,人也很多,演讲的前几位嘉宾题目也很大,我有一个突出感觉,学习跟不上,概念太多,绿色概念大家都很清楚,绿色建筑大会,搞了九届基本清楚,但是今天来以后一看这个题目,我是搞专业技术的,对很多宏观的跨界的东西并不很了解,刚才一看有很多词我又得学习,前面还有健康城市,立体城市,我不知道在座的清不清楚,反正我到这儿来还是有一些,现在的名词太多,这些词都和习总书记谈的中国梦相联系。我这讲的比较实际一点,按我的专业来讲,这也不是我的专业技术,这也是一个相对综合的技术,主要是我们和万通地产合作开发出来的一套体系,这套体系借这个机会给大家做一下简单介绍,时间一定要严格控制,刚才主持人讲一定要控制,时间某种意义上讲是最大的资源。

我分四个方面,一个研发背景,第二主要的内容,这个有出版物,第三方面工程应用,怎么用,最后谈谈创新点。研发的背景很清楚,我们一谈有几个方面,一个就是行业发展,很多房地产公司在最近几年,特别是哥本哈根全球峰会以后谈到低碳城市,低碳住宅,什么叫低碳?这个事情一直来讲在管理层面多一点,行政层面多一点,具体到建筑上我们怎么叫低碳建筑?作为一个房地产企业来讲,可能更应该有职责,减碳。前面几位专家从宏观角度讲,从全球,从中国,从城市讲了一堆,还要落地,讲了半天最后还得减,拿什么减,说两句很容易。另外,技术的发展,需求,我们讲绿色节能低碳,概念上讲有很大的趋于一致的,但实际上面低碳不见得就是节能,节能一定会低碳,但是低碳不一定节能,我们创造一个低碳的社会也好,它有它独特的一些发展的路径和途径,再有就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国际上现在一谈低碳,讲的就是社会责任,国家责任,这个层面上已经很深了,其实这些背景触发我们研发一个低碳建筑或者低碳住宅,什么叫低碳建筑住宅?后来我们又发现还不行,因为单体住宅这个问题不能解决,因为我们单体的住宅从节能角度讲,边界是很清楚的,但是从低碳角度讲,这个边界是不清楚的,因为人在里面活动,人跟周边活动是要发生联系的。所以,我们就把边界划到社区,当然,这个名字提法也有一些争议,但是不管怎么讲,我们是介于城市这么一个大范畴讲低碳和建筑单体讲低碳之间的一个技术的路线或者技术的方法。

开发是由我们设计院加万通地产,以及其他的一些财政部下面专门搞碳交易的,中国农科院,五合国际等一起开发的。

第二大部分,这里面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些经典的内容,比如绿色建筑,我就不多讲了,基本上分几个方面。大的方面,建筑里从规划到设计到建造,第二大部分是能源。低碳和能源的关系非常紧密,关联性来讲是低关联性,其他方面是间接性关联性,我们讲低碳,中国能源结构一调整,如果煤改成天然气,不用说节能,碳一下就减少了,我们也不是最大的排放国了。所以,能源和低碳的关联性。

第三,社区服务,把我们过去建筑的活动扩散到一个社区,这个社区不同的理解,大小也有区别,社区的概念也有社会学的范畴,我们在建筑里叫住区,但是我们没有采纳,住区大量的还是以建筑为主要对象,社区除建筑还有跟社会的联系,和管理,和服务都有联系。前面两块基本上是传统的绿色建筑中很多的内容在里面,很多人都很清楚,比如从大的方面来讲,规划设计建造一个方面,合理用能、用水,可再生能源,还有就是大家讲的碳汇的碳综合,在国家战略上,产业上是强调很多的,特别在林业,当你植树造林越多,树木越多,当然碳综合量就更大。

另外,我们在社区服务加入了社区服务的合同能源管理,物业运行管理,包括社区层面的废弃物的回收处理,以及社区的服务业,强调服务业实际上也是改善刚才前面几位谈到的交通问题,出行问题,这些问题显著的减少。

最后是指导性附件,我们要落地必须有一个碳排放计算,到底怎么算。

展开我也不多展开了,技术都在这里面,大家都可以看得见,规划方面很多,布局、环境、公共交通等等,从设计方面,空间的使用,采光,维度结构,建造方面也很多,用能也很熟悉了,很多的系统都在这里了,用水也很多,还有就是可再生能源利用,绿植,这是一个传统的跟绿色建筑很多都是相近的,但是我们是超出它的范围了,因为我们的基准点是以减碳为准,是以碳的减少为准,其他的指标我们是间接性的指标,环境性的指标,主要的是非约束性的。

在我们这里很大的一条合同能源管理和碳资源管理,你要真正解决好,把实际运行的能耗降低好,把废水的排放,垃圾的处理等等,其实和管理非常相关,绿色建筑的落脚点要抓运行,抓实施,不是我建了绿色建筑就是绿色了,能源,节能节水或者和使用功能密切相关的一些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来讲更主要的体现在使用环节上。我们对社区层面,建筑层面和能源管理给予一定的指导和要求,包括低碳物业管理,物业管理层面上讲也在这里面我们做一个指导,包括从设计层面怎么进行宣传普及,包括社区层面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理,其实这是老大难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单体建筑物是不能解决的,解决也只能在社区的层面上,怎么才能把废弃物回收和处理,这个在中国的发展阶段远远比我们搞一栋建筑物的节能也好,绿色也好,要难得多。

我们这里有一些相关措施,相关的一些指导性的方向,简单讲爱惜粮食,想的容易,实际上做起来不容易,还有就是发展社区居家养老,刚才前面几位也讲了很多,其实在中国来讲,讲实际一点,说白了,养老问题完全靠国外的方式是行不通的,要基于国内70%人的居住方式,可能百分之二三十跟国外接轨,但是70%的居住方式仍然是中国传统的,就量大面广的方式来讲,包括居家办公,就近办公等等。

我们的创新在哪儿呢?一个是在导则处理上和其他的单位和其他的机构,尺度问题,我们把握的尺度在社区这个尺度,相对讲城市的层面很多人去搞了生态城市、宜居城市,刚才又讲健康城市、立体城市很多,建筑物的层面上绿色建筑,这个也涵盖了。但是比这个更大的一个层面上实际上没有一个相关或者很明确的措施的。

第二个是全面,我们涵盖了整个以低碳为导向的所有的设施环境服务,以低碳为导向。

第三是多方,我们想把各方面的力量结合在一起,不光是建筑本身包括管理,包括低碳,包括绿化,森林,以及还有一些行为,社会学方面的。

今后的应用大概这两个应用,一个是全面指导社区规划和建造、运营、管理,主要用在以低碳为导向,不一样的导向是不同的。我们要建生态的社区和城市,和我的导向还不太一样,我们紧紧扣住碳排放,当然有很大部分是交集的或者重复的。我们现在准备给延庆张三营镇做一个,完全以低碳设计为导向。

第二个模式,我们同时为这个技术导则做的另一项工作就是建筑物碳排放的计算方法,以万通天津生态城起步区的住宅项目做了一个完整的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的计算,这个计算也跟其他类似的住宅做了一个比较。低碳的技术分析和碳排放的计算,最后我们在标准年的计算下,碳排放每平方米45.7公斤,比一般普通住宅的排放在七八十到一百要显著的下降。具体的我就不介绍了。

最后,我们这种方法的开发在国内也是稍微超前的,同时在实践中也需要各个单位配合应用。我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

史建:谢谢徐院长,但愿这套体系将来能更广泛的实施。现在把绿色建筑的探讨绕到一个更微观的领域,在医疗体系怎么运用,现在有请RTKL国际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恺先生,欢迎。

王恺:我下面的主题介绍一下中国绿色医疗体系的发展和实践。我一个月前接到这个题目,确实是不大理解,怎么叫微城市,今天从各方面的专家来讲,我越来越体会到这里面很多妙字,妙就妙在“微”字,最近别人给我一句话的启示,他说我们买股票是投资呢?还是赌?区别在哪里?投资是我能控制的叫投资,我知道最后的结果,当我不知道它的结果的话就是赌,可能赢也可能输。微城市我们通过绿色建筑的手段来达到一个可以控制的城市,像北京,我们居住在北京,你出去不知道要走多少路,上次我们讲到医疗建筑,北京医院计算机出问题了,要去买一个硬盘,结果花了两个半小时,从中关村调了一个硬盘,整个医院瘫痪,连中央都惊动了,几万个人在医院,武警都出动了,他们就邻着长安街,生怕有人上长安街闹事,这就是失控。我们能够控制的城市,我们能够居住的城市。我想花一点时间引用这个也是一样的问题。

为什么没讲绿色建筑?国家也出现绿色医院的标准,我没有讲绿色医院,因为这里面有许多概念的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的探讨,绿色医院的概念美国比较早,它从2005年开始研究,逐渐逐渐建立了一个美国绿色医疗的指南。所以,他从两方面,一个从设计规划来考虑,另一块从运行来考虑,住宅也是,不光是设计建造,必须考虑到运行,把这两块,把绿色医院的概念较完善的解决了。中国也是从这方面来考虑,用具体的数字,但是我的理解不是这么简单化,如果大家把绿色建筑只是当成一个建筑物,它能够零排放,零排碳,零能源的东西,这就曲解了我们做绿色医院的意义。

这是美国绿色建筑协会CEO讲的一句话,在绿色医院里病人能得到更好情绪上的安抚,更少的药物和疼痛,住院时间更短,他没有依据提到更少的能源,更少的碳,因为每个建筑使命不一样,我确实感到一个体验,如果我们到某一个医院早上八点去排队,一般来说所有的灯只开一半,为什么?节能,空调也没启动,但是一个医院它的使命是救人的,特别是我去的是一个眼科医院,眼睛不好,都蒙着纱布,再暗,再人多,又是自动扶梯,很容易出事儿,这就本末倒置了,医院不是以节约多少电,多少碳为标准,必须从整个层次考虑。

我这里画出一个体系,我在同济大学担任博士生导师,有一篇论文专门讲绿色医院的,我们专门研究出一个适合中国的医疗体系,因为中国的医院要补很多课,不仅仅是要节能绿色的课。所以,作为一个现代化医院,必须从医疗技术、研究、管理、服务,然后我们关心的是环境。所以,这个环境你要做到绿色医院就必须在多方面考虑。所以,我们提出了这么四点,必须是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高效的医疗环境,人性化的医疗康复环境,节能、环保的医疗环境。只有做到这四点,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绿色的医疗体系。环保的医院,过程只是它其中一小部分,我们不能因为这个医院达到节能标准了我就是一个好医院,如果它不安全,如果它不高效,实际上我们用生命来节约能源,这违背了我们的法则。

前面的专家讲过城市设计也是一样,首先是为人的,不是为车的一个城市,首先是可以居住的。根据这个原理,从2005年从建筑自己的单体提出了绿色医院的指南,这是我们在研究当中提出的绿色的体系,它必须节能、安全、康复、高效和绿色运行的一个体系。节能大家刚才讲的,这是符合绿色建筑的标准,节约能源,节约水,节约材料,可持续的发展,然后安全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往往自然灾害特别大,我们看到左边这张图是2003年休斯敦一场大风,把休斯敦的医疗中心全部淹没,整个医疗中心上万个床位十几家的医院全部停业三个月,对整个城市大家可以看到灰色的全部是水,从此以后,SOM,我们认为它是造高层的,做了整个防火的规划,从此以后,所有的变电跟重型设备全部架到二层。另外一个地震,绿色必须是一个安全的设施,场所的安全,我们知道空气质量的控制目前在中国的医院中,如果大家没事儿尽量少去,因为这是一个最不安全的场所,因为医院的空调是没有灭菌系统的,国外的空调里面都放了红外杀菌的,这里面有很大的差别。为什么国外医院每平方的投资在五万人民币以上,中国一般在五千块左右,差十倍,看中国医院的水平都在提高,但是有一个质的变化。

另外,康复的医疗环境,要考虑私密性、地域文化,流线的设计,高效的布局,可持续的发展,最大的浪费就是把它拆掉重来。中国现在平均医疗建筑的寿命不超过十年,一般都在八年左右,建完以后八年肯定拆,建要花三年时间,基本上使用的寿命就是五到七年这么一个周期,这是一个最大的浪费。美国的医院一百年的医院还在用,我们如何来理解任何事情要做两次,一次在脑子里,一次在实践当中,我们在脑子里的过程太少,往往就是干,干了以后再说,国家有钱我先拿了建。所以,平面的功能,包括策划上要大花脑筋。

我参与了深圳的一个滨海医院项目,前期的任务书的制定花了一年时间,建两年半建完,这样很快,在建当中变化就很少。然后绿色的运行,包括交通,刚才讲的滨海医院在交通管理上就把公共汽车直接引向地下室,专门开了一个公共汽车交通地下通道,把地铁引进来,这样一个具有两千张床位,一万人次门诊的大的人流就做到跟城市衔接,新加坡都是这么做,公共汽车直接到医院大门口。

在管理上更多的东西就是化学品的管理,刚才讲的废物的管理,医疗的问题更多。我们绿色体系到了2012年我们有一个新的版本,我们就叫高效率的医疗建筑指导原则,又回到中国原来由总理提出的我们把第一条叫经济合理,节能的理念实际上就是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必须最大化的来利用我们的资源,我们就是用这个概念,我们的钱也好,我们的材料也好,我们的能力也好,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做一件事儿要发挥极致,我要做到这一点就是高效,体现地域的文化,人文的文化,节能的环境,用现代化的高技术进行规划设计。

根据这一套理论,这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深圳的滨海医院,在滨海医院的整个设计中我们如何用被动式的节能,而不是用主动的用设备用花钱来做,所以,这也是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在这里用了城市的电能回收,热源回收,节约了很多投资,在设施当中我们大厅,门诊的大厅是用了空调的,但是过了门诊,我们没有做空调的大厅一样达到很好的效果。这是在滨江医院刚刚完成的1200张床的滨江医院,我们做了医疗街,屋顶是开启,春夏秋冬,如果不下雨我们是开启的。

布局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建筑形式,医院可以做成不同的医院形式,实际上它的内涵,刚才讲的从它使用的功能,从它管理的效能来研究,同时考虑到建筑节能的问题,而不是说纯粹为了节能,这是我们完成的天津的北城医院,它的造价在五千块一平米,北京目前的造价大概要到8000—10000左右,如何达到很好的效果,这看上去像效果图,实际上是现场照片,我们能够把一个国内区级医院做成国际标准,这要花点儿脑筋的。

我们在天津做了一个符合美国的绿色医院标准,同时符合新加坡,所以,我们在做这个医院的时候,在整个过程中颠覆了我们传统的方案初步设计施工图的过程,我们所有的方案几乎做到施工图,然后确定方案,通过你的方案,最后的方案把节能全部算出来,材料全部系统定了以后才能通过这个方案,这是第一次我们真正体现了绿色医院的特点。

在设计中这是我们美国拿到的绿色医院,我们用同样的技术,用遮阳,晚上窗户就这么几个小的,但是外面看上去好像全部是玻璃一样,实际上节约了三分之二的窗的面积,达到了很自由的设计,内部的流线也非常方便,同时考虑到一个人性化的环境。

现在的医院,一般来说从几万平方米,现在越做越大,像长征医院已经是一个微城市了,总的面积45万平方米,已经是一个超大的建筑物了,这样一个建筑物如何来设计,如何达到可控,如何达到节能运行,包括它的功能上,实际上已经是一个综合体了,包括旅馆、科研、行政、教学,各种建筑的类型。所以,在这当中,像上海地区,我们把建筑都朝东南向,风可以从中穿过而不挡住后面,五洲在北京也是一体化的建筑。

所以,我们在设计当中,在无锡也用绿色医院来达到它很有特色的设计的特点。这个医院在临沂,临沂大家认为是一个三线的城市,但是它的人口已经达到一千万,这个医院是60万平方米,一半已经建成,我们在里面设计了,右下角的叫中国第一个叫老年医学中心,两千张床。整个这样一个建筑,大家可以想象,给老人进行各种活动交流的地方,因为老人医院居住的时间比较长,一般是三十天左右,二层是走廊连着千张床位。

这都是要做到一个可控绿色的环境。这个是在浙江大学我们做的,整个设计就是按照把一个光源建筑叠在光源上,屋顶尽量把绿化再返上去,我们做到一个真正花园上的医院,整个地方是湿地,把水系全部引入到医院。

这个面积也达到50万平方米,都是一个巨大的医疗综合体。我们也有幸参与了立体城市的规划,包括医疗部分的规划,这个城市虽然它在大城市里是微城市,我们希望能在各个方面,像我们做的医疗中心,也能够是一个可控,可以居住和康复的一个环境,非常高兴能跟大家共享一些想法,谢谢大家。

史建:谢谢王恺先生的精彩演讲,他从一个非常微观的切入点,就是医疗界做的绿色设计方面做了很有意思的探索,我们现在再把视点拉回来,重新回到一个理想的状态,我们看一看远大可建是怎么做天空城市的探索,下面有请远大可建天空城市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唐瑛女士。

唐瑛:谢谢。上午的会议大家有点儿疲倦,这里给大家放一个视频,是我们远大可建设计的一栋30层的酒店。

(视频)

整个搭建了360小时,之前的基础已经完成了,360小时是上面结构的部分。这个酒店现在在湖南湘阴,有时间欢迎大家去体验。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叫“天空城市的独特意义”,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远大可建副总经理,同时也是天空城市投资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我们成立天空城市有点儿类似万通立体城市这样一个概念,专门把它作为一个独立开发推广的项目,我们会以天空城市投资有限公司的名义逐步推广开发天空城市,之前听了各位嘉宾老师讲了很多包括一些理念上的,包括一些项目上的,我这个真正想实实在在的跟大家介绍一下远大可建,远大天空城市应用到建筑上的一些先进的科技,我们一些节能的技术,这方面的情况想跟大家做一下汇报。

天空城市我们的想法是把一个建筑把它所有城市的功能都汇集在一个建筑里,在这里面跟万通的立体城市有着不谋而合的一些理念,但是远大一直致力于建筑科技的制造,我们是一家制造型的企业,现在我们也想做我们自己擅长的,比如说制造这一块的一些工作,也想今后找到比如和万通立体城市这样的公司合作,把他们擅长的,比如开发规划这样的一些工作交给这样的公司去操作,我们来做我们擅长的制造技术这块的工作。

天空城市对于我们来讲,我们认为我们在这里面要使用到最高的建筑科技,最高能源效率,最高空气品质,最高土地效率和最高生活享受,我们希望真正的能实现我们自己科技的品质。首先,我们采用远大的可建技术,远大的可建技术跟传统的技术不同,最主要的是模块化的设计,我们在工厂里所有的部件都在工厂生产完成,我们一个模块就是一个标准为一个部件,一个模板,3.9×4.6的模板,这是已经确定下来的一个模块,同时在工厂化制造,快速搭建,搭建过程中产生1%的建筑垃圾,采用人性化施工,并且在建筑过程中无水、无尘、无火,所有焊接的部分全部在工厂生产完成了。

快速搭建大家已经看了视频,那个视频是一个30层的,我们天空城市超高层一天搭建三层的速度,93%的工作是在工厂完成的。

这是工厂生产的场景,这一块是我们工厂生产模块的一个主板的场景,主板里我们空间有450的大空间,所有的管道,包括水管它的排水给水,还有一些电线的管道都在这里面完成。这都是在工厂装配完成,装配完成之后,再由车辆运输到现场,刚刚大家看到的视频,全部是由我们这样一个大的平板车,每个车上会配载两块主板,我们一座超高层的大厦有280万个部件,这些部件都是按照类似于生产汽车或者生产飞机这样的纳入到我们整个生产流程和管理的程序,同时以工厂化的制作,以生产工业产品的检验和衡量的标准去检验我们的建筑,可以达到一个计量的品质。我们整个主板,60平米的主板上我们的对角线的工差可以达到0.1毫米,因为我们是完全按照工厂化的制作标准来做的,生产完成之后配载,在这上面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在一个主板上管道已经完成装配,我们把这个地方的房间所需要的楼板、墙板,还有所需要装配的玻璃、门窗、卫浴,等等一系列都配载在这块主板上,到现场进行装配。

对于能源效率来说,我们整个可建,可能大家对于可建不是很清楚,刚刚没有介绍,大家在讲绿色建设可持续,远大可建全称叫远大可持续建设,简称可建。我们认为我们整个建筑是可持续的,除了本身的节能,我们是一个全钢装配性的建筑,所有的钢材也是可以全部重新回收利用的,跟传统的混凝土完全不一样,混凝土如果你已经建成之后,根据城市的规划,今后的规划或者其他的各种客观的原因,你想再推翻重建产生没有办法回收的垃圾,我是完全可以再回收再利用的钢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跟传统的建筑也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为什么说我们会比传统的常规建筑节能五倍?其实我们采用了一些技术,至于说节电节水的一些设备我这里就不多介绍了,我想着重介绍的是以下的四项措施。

第一个,我们在外墙做了厚保温,我们所有外墙都做了20公分的保温墙,同时采用的防火的岩棉,普通的岩棉和防火的也是不一样的,采用四层玻璃窗,安装了隔热的窗帘,窗外有外隔阳,把传热的能效完全锁在房间内。我们采用热回收,采用自己冷热电联产的技术,我们采用天然气来给我们的区域,比如这栋大厦,或者万通的立体城市这样一个区域,微城市的概念,我们采用天然气来发电,发电的尾气作为我中央空调的能源来制冷或者采暖,也就是说我的所有的空调的能源,它是一个零排放,它整个发电机的尾气完全被我空调的主机所吸收,这一块也是远大自己的技术,这一块也是被全球广泛的采用了冷热电联产的技术。

另外,我们想说我们在可持续建筑里有最高的空气品质,现在大家在北京对PM2.5都比较热衷和敏感,我们整个采用的远大空气品质的技术可以消除99%的PM2.5。我们的可持续建筑可以用仪器设备给大家演示,现在没办法演示,现在这个空间呆了一上午我头比较疼,可能这是一种缺氧的表现,完全没有新风。我们采用远大新风热回收,刚刚我听王总介绍,在国内所有的医院它的空气其实是没有这样的一个过滤、除尘、灭菌功效的,我们远大是100%的新风,大家去过很多高档的会所或者五星级的酒店,他们最多的是70%的新风,我们是100%的从室外引进的新风,不混合回风,通过这样的过滤,静电除尘,释放六千伏的高压静电,把病菌杀死,有需要的医院或者人员比较密集的场所,在采用高效的过滤器之后,过滤效率可以达到99.8%,这是远大可建空气品质管理器的界面,这个界面可以显示我们PM2.5是79,我们监测的是PM0.3,比PM2.5更细小,这个颗粒物可以不通过你的呼吸,直接通过你的皮肤进入到你的血液的颗粒物,我们监测到是4277个。我们计量的标准是每升空气颗粒物的个数,可能跟国家的标准不太一样,但是跟大家讲一个概念,PM2.5在北京现在,今天早晨我起来的时候没有传说中那么可怕的雾霾,但是我相信现在北京这种情况下PM2.5是达到100万个,也就是说通过新风热回收至少比室外洁净20—100倍,这就是我们可建一个非常高品质的空气。

这个我就不多说了,大家讲了很多微城市,立体城市的概念,就是保护土地,节省土地。如果我们在一个天空城市里,我最近做的天空城市的项目是100万平米,有三千多家住户,我们的计划是将三千多家住户,还有写字楼,学校、医院,保健医院,商店等等所有的城市功能都集中在一起,如果住户能足不出户减少城市交通就能完成一天的生活和工作,当然我们在楼上也设置了十多个观光花园,观光花园的概念,我们通过自己可见的技术可以达到31.6米×15.6的空间,我们可以通过种植业,在楼里就可以完成你所需要的运动或者是休闲的方式,这样算下来我们可以节省三千多辆的汽车,一栋建筑可以节省三千多辆汽车的排放,以及公路、停车场的占地,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需要停放,它的占地也是很可观的。这样计算下来,一栋建筑相当于保护了两平方公里的绿地。

同时,我们在这里面设置了11公里的步行街,可能大家没办法想象,你设想一下,我们在整个楼层从第一层到180层,我们有足够的步行街,你如果不想乘坐电梯,通过步行可以直接通到180层,街两旁有60个篮球场大小的花园或者是菜园,或者是运动场,或者图书馆,农贸市场,等等设施,让大家完全感觉生活在空中的感觉。之前郭沫若先生有一个《天上的街市》,我们在想是不是这样一个天空城市完全可以实现那样一个空中街市的设想。

我们的想法让所有的人能够享受到一个非常高品质的生活,居住虽然是一个建筑,但是同样呼吸的是外面森林般的空气,同时是非常洁净的,你不用担心所谓的PM2.5,甚至更多的危害,其乐融融,一家老小不需要开车就可以达到你所想要达到的目的地。这里面聚集了我们很多的理想,因为我们小时候很多的时间去上学,去工作,去购物的时候,都是不用开车的,在一定的范围里我们都是靠步行完成的。我们也希望通过天空城市这样一个项目的推广,能够让大家,能够让更多的人来实现这样一些美好城市,田园生活般的理想,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史建:谢谢唐总。我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远大的片子影响非常大,在网络上播出以后,我曾经看过一个笑话,这个建筑建成了一个酒店,在国外预定,说酒店已经客满,不要着急,我们再给你盖一个,很方便,建筑界的一个革命。我们这个项目也曾经想邀请到中国设计大展当中去,但是设计大展要求必须是建成的项目,而且有一些苛刻的条件,就没有邀请参展。我们当时里面叫快速营造。这让我想起一个事情,在上世纪中期,六七十年代,在日本经济起飞的时候,日本有一批建筑师他们曾经有一个很重要的流派叫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面对日本的高速城市化发展,一代建筑师做的不懈努力,在城市快速营造,还有微城市化方面做的努力。但是这个努力,包括当时做的仓体楼,可以在工厂预制完了安装,由于当时的制造企业和地产企业没有跟上设计师的理念,最后实际上是一个乌托邦的理想。到了21世纪初,当中国起步的时候,当设计师,正好跟日本相反的一个状态,设计师还没有觉醒的时候,反而是地产企业跟我们生产企业走在一起,他们已经在设想,而且在操作快速营造的理念。所以,我就想我本身是做建筑设计研究的,我就想是不是我们设计师什么时候有效的融入到这个理念中去,投入到运营中去,这样保证这个体系更加健康有效的发展。

时间关系,现在我们会有两个提问的机会,可以对刚才的演讲嘉宾进行提问。

提问:我是来自招商地产的叶国栋,我在招商地产主要从事绿色技术的应用和研发,我想问一下万通的郝总,关于立体城市的设想,万通目前研发的进展,有没有在一个具体的项目上开始进行一个实践,你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一些跟你们设想发生的一些问题,后续有什么样的计划?

郝杰斌:牵扯到一个系统的构思,我们的研发主要是关注于城市系统。所以,研发中心放在新加坡,新加坡现在本身就是一个城市实验室,是一个城市国家,本身就是城市实验室。研发中心放在新加坡国际大学,主要关注城市系统。

关于绿色建筑本身,万通地产上市公司从四年前就开始关注绿色建筑所有的研发,刚才徐伟先生讲的低碳社区的指导导则我们都出了一整套的执行手册,这套手册指导万通住宅系统,关于城市系统是我们这部分在做。

还有一部分是问实践,我们在成都、西安、同步实践,遇到的问题相当多,但是不是没有可以解决的问题,人的问题在自己,人的问题不在别人,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堵墙,这堵墙阻止了你和世界的交流,所以,只要想看到未来就要拆掉心中的墙,拆掉了墙外面还是康庄大道,这个过程并不容易。我们也在努力的沟通,刚才我出去一下,住建部的邱部长跟我们交流,要指派一个部门专门研究一个什么问题呢?大家都知道混合功能是解决低碳绿色和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的关键,国土资源部门对土地性质的定义和产权性质的定义和这套东西完全是矛盾的,商业用地40年产权,住宅用地70年产权,我们一个地上又有住宅,又有商业,怎么办呢?产权性质如何混合,这确实是一个新的课题。邱部长回复联合国土资源部有一个专门的研究,这个问题怎么突破,这是需要实践的,但是现在已经有一个突破,但是要大规模的突破需要很多层面的支持,希望我们能够做的更好。谢谢大家。

提问:我是来自中国生态人居网的记者,我们网站也十分关注城市生态,以及绿色建筑这方面的问题,我听唐总介绍天空城市的过程中,其中有这么一个问题想向唐总请教,天空城市确实是一个非常美好的设想,但是我有一个问题,面对如此高层的建筑,不知道生活各个方面能源问题是怎么解决的,能源使用是不是符合低碳或者生态的一些标准呢?谢谢。

唐瑛:刚刚说到我们能源,首先采用的是天然气发电,除了本身城市电网一些电网之外,我们所有大楼里的用电体系是采用自己自备的发电机,用天然气发电,发完电以后排放的尾气会作为我空调的能源,我这个空调是远大自己的产品,远大中央空调,超过90度以上的热源,所有的废热、废气,所有的这些能源可以作为空调的能源。也就是它排放出来的尾气可以直接进入到中央空调里直接利用,然后通过它来产生冷气或者暖气,也就是我整个大楼里的空调是没有使用到能源的,因为发电机的尾气是要排放的,现在拿来做我的能源,这本身也是远大一个独特的技术。这个技术我介绍的时候可能没有太讲清楚,这个技术也被国际上广泛的运用,有叫冷热电联产的,都可以这样说,在美国能源部下面的奥斯汀区域就是采用这种分布式能源,很多。比如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也是采用的这个模式,就是分布式能源,集中发电,采用发电的尾气来供冷供热,这是非常节能的,采用这种模式以后,实际上比传统的一些能源的效率可以节省80%以上。

史建:谢谢两位的提问,两位的回答都非常精彩,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只能到这儿了,当欧洲和美洲在讨论城市紧缩的问题,中国还在超速城市化的建设过程中,未来几十年还是在超速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现在赶上的机遇就是提倡微城市和微建筑。所以,现在做任何事情都是有可能的,但是肯定是任重道远,我们希望更多的中国的企业能够进入到这当中来,也有更多中国的设计师能够进入到设计的核心当中来。谢谢大家一直坚持到这么晚,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