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经济一季度增幅略微放缓至7.7%等数据引发国际广泛关注。在惠誉公司下调中国本币债信评级之后,海外资本市场又出现一轮“做空中国”的传闻。中国经济增速是快还是慢?应该如何看?

“不必为中国眼前的数据波动担忧,而应着眼长远,致力于投资可促进中长期发展的项目。”这是世界银行行长金墉的观点。这位国际金融机构“掌门人”是在提醒,观察中国经济,要有全局观念和长远眼光。

快与慢,不妨先从全球看。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版《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被调降至3.3%。其中,中国2013年经济增速预期为8.0%。相较之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增速预期为5.3%,欧美日发达经济体中最高的增速预期则不足2%。

“快与慢是一个相对概念”——中国美国商会会长孟克文这样看。考虑到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整体减速和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规模,一季度7.7%的增速应该不算慢。

快与慢,也存在“主动”与“被动”的观察角度。中国政府一直在进行宏观经济的主动调控。一方面推动结构调整,着力拉动内需,促进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引导收入分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激发私营部门活力。

中国2013年全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在7.5%,也凸显了政府主动降速、推进转型的政策意图。某些国际投行曾认为,这个指标过于保守。如今看来,它们低估了中国决策层对经济整体情况的把握能力,以及用速度换质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决心。

快与慢,也有好与坏的讨论空间。就中国经济转型的内在逻辑来看,这种速度上的调整,更像是一种性质变化的反映。在中国经济目前的条件下,同样数量的资源要素投入,一方面很难获得过去那样的高产出,另一方面资源的现实约束也越发明显。若一味强求增速,则又走上高投入、高损耗、高成本的老路。

美国《大西洋》月刊一篇题为《中国应该担心GDP增速放缓吗?》的文章说:“GDP放缓或许能帮助北京解决经济的一些结构性问题。”

“我认为……机构有些反应过度,”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这样说。他就认为,在确保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基础上,让中国经济适当减速,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是明智之选。

摩根大通中国投资银行首席执行官方方告诉新华社记者,全球经济分析人士在紧盯经济增速、消费物价指数、采购经理指数等热门指标的同时,也需关注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险覆盖率、第三产业比重和中小企业税负变化等中长期指标。

审视这些指标的变化,有助于投资者全面准确把握中国经济转型所蕴含的新增长机遇,也有助于世界长期分享中国改革释放的新红利。

日前公布的中国一季度外汇占款数据大幅上升也引发广泛关注。很多市场人士在相关分析中都提到了“热钱”持续流入的因素。一边是“唱空”中国,一边是资金涌入,某些海外机构的实际动机或很复杂。

快与慢,进与退,好与坏。中国经济的变化已经是一个全球话题,但不管怎样,如英国《金融时报》所言——“只要运用高度智慧,中国高速经济增长时代的结束,可能带来一个更加环保的地球和更加均衡的全球经济,那肯定是十分可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