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物业公司忽然成为房地产领域的“概念股”,借助“互联网+”的风,飞在风口上。目前已经有彩生活、中海物业、中奥到家三家独立上市的地产物业公司,万科、碧桂园、保利等企业都有分拆物业板块上市的计划。

之前物业公司作为“鸡肋产业”,一般是微利或者赔钱的业务,“寄生”在地产开发业务之下,为开发企业的品牌宣传和后期保障提供平台支撑。长时间以来,物业公司缺乏“做大”的冲动。

为什么物业公司忽然变成了鸡腿产业?彩生活是第一家上市的物业公司,花样年集团总裁潘军说彩生活的发展会超过地产开发业务。潘军认为他们开创了一个新的模式,把业主转换成客户,物业公司在线上和线下都和小区业主存在强关系,物业公司是把控产品、信息流入流出的关卡,也是业主需求的收集、分析、挖掘者。

万科的模式又不同,它建立在传统物业模式的基础上,更强调服务,而不是物业公司的“身份优势”。万科物业的着力点在社区的信息智能化,通过强大的数据监控平台,来提升物业公司的效率,降低成本,推动服务标准化。

各家有各家的算盘。地产行业从增量到存量的转变特征也逐渐明朗,打包更多的存量,做大资产规模,通过上市、金融化来实现资产流动、盈利成为可能。

从另一方面来说,以前开发业务的钱太好赚了,谁都不愿意花心思在物业公司的模式创新上,那点钱补得起。楼市下半场开始之后,天平两端的重量就不太一样了。此外,资本市场对物业公司盈利预期和模式认可度也发生了变化。

起风了,但是还要问:物业公司开始赚钱了吗?目前还都是小钱,概念、资产带来的盈利要比业务本身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