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离家仅100米的地方正在建的工程是一所110kv变电站,珠江帝景的业主们陷入了某种不安与恐惧之中:不要建在我家附近!
这种反对将垃圾站、变电站等“厌恶性”公共设施建在家附近的现象被称为“邻避效应”,珠江帝景小区绝不是孤例。
官方建设变电站有充分理由:满足区域供电的需要。而业主的反对,除了来自将变电站视为危险源的恐惧,还有对规划选址朝令夕改、审批流程不透明的愤怒。
沟通机制的缺失导致信任危机,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加重了“邻避效应”,进而令城市发展陷入某种僵局。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广州市规划建设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98座,但因实际投产变电站仅为69座,电网规划实现率仅70%,也就是有3成变电站“难产”。
僵局是如何产生的?上述症结该如何解开?
变电站不请自来
从今年4月份开始,珠江帝景苑的业主们使用微信、论坛、微博等网络平台的精力成倍增加。他们彼此间认识了大量同小区的业主,下班时间和周末常常在微信和论坛上进行热烈的探讨,讨论经常持续至凌晨。
他们心系的话题是:如何叫停小区附近已经动工的110kv变电站,并要求重新选址。
业主们所居住的珠江帝景苑,属于珠江边的豪宅社区,最近1个月网签均价约3.4万元/平方米。周边良好的环境是当初驱动他们在此买房的一个重要因素。小区享受着江景、磨碟沙公园、广州新中轴线、广州市地标“小蛮腰”等优质的公共资源。最新开盘的紫龙府组团三面环江,背面珠江最美一公里及珠江新城的城市天际线,是其最大的买点。
变电站的工地就设在小区旁边的磨碟沙公园内。此前政府已划走公园的一块地来建有轨电车停车场,业主们以为这块地也一样。直到后来有人看见施工文件,才发现这里将建起变电站,而业主们对此一无所知。
夹杂着诧异和气愤,业主们很快团结到了一起,要求叫停变电站工程。
恐惧发酵
防范风险是人之常情,变电站的被妖魔化可以通过知识的科普来消除,但更多的时候,政企对民众的单方面宣传和科普达不到辟谣的效果,反而有可能加重民众的不信任。政企与民众沟通机制的不对等,是“邻避效应”发酵的主因。
一座110kv变电站,怎么会建在人口密集的居民小区附近?珠江帝景小区的业主着手开展对变电站规划、建设过程的调查。这一调查他们发现,变电站的选址、环评等环节存在疑点。
根据海珠区供电局给居民的一份公开回复,“110KV艺苑变电站”规划站址早在2010年《琶员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就已存在,用地性质为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网易房产查询到的官媒新闻显示,2013年2月,“110kv艺苑变电站”准备动工,当时公布的选址是省建筑机械厂西厂区西侧、赤岗塔公园东南角位置,为市广播电视台新址、领事馆区、T.I.T创意园、琶洲西部总部商务区、琶洲新社区安置房而建,是广州市城市新中轴线南段周边永久供电电源点。
该项目的选址在即将动工之时发生了改变。在2013年8月30日,广州市规委会审议过了《“四馆一园”项目地块(AH0302、AH0304、AH0306、AH0701规划管理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方案,其中提及,对原规划的“110KV艺苑变电站”迁移至磨碟沙公园。
(变电站选址意见书更改前)
(变电站选址意见书更改后)
因为什么原因要迁址?这是珠江帝景苑业主们的第一个疑问。他们并不接受因为“四馆”建设需要而将变电站迁址这一解释,因为“既然是环保安全的绿色工程,那么变电站完全可以建与’四馆’并存一地。
其次,为什么要对磨碟沙公园“动刀”?业主们表示,磨碟沙公园是广州市政府一号工程,自2007年落成开放以来,公园面积被不断“吞占”。公园面积原大约5万平方米,因为有轨电车公司要设置维修车间等需要,磨碟沙公园北侧大片地方已被征用,余下面积约3万平方米,如今再被广州市供电局有限公司征用6000多平方米,则磨碟沙公园仅余沿涌边的狭窄走廊,所谓公园名存实亡。
最后他们对规划和审批的环节提出质疑,主要控诉集中在修改规划选址和环评两个环节没有充分征集周边居民意见。经过图测,变电站距离珠江景最近的楼房约100米,距离小区内的海珠第二实验小学不足300米,距离另一个小区琶洲村居民安置区不足百米,因此业主认为,这两个小区的居民和村民是110kv变电站的直接利害关系人,环保局在编制环评报告时应当征求意见。但在与相关部门沟通时业主们了解到,该变电站的环评报告仅收集了数十份调查意见,可以代表珠江帝景小区、琶洲安置房一共数万居民的意见吗?业主们还提出,规划的更改、环评报告的公告仅在政府官方网站上挂出,规划局、环保局等各部门没有主动向利益相关的居民公示,是“懒政”的表现。
上述种种的调查线索,以及信息公示的不均等,都加重了居民对政府部门的不信任,对变电站的恐惧发酵。
“邻避效应“难题待解
广州供电局计划部主任助理吴靖也发现,“冲突是因为老百姓在买房后才获悉变电站修建信息,感觉受骗上当,从而与开发商、供电局发生矛盾。”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广州市规划建设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98座,但因实际投产变电站仅为69座,电网规划实现率仅70%,也就是有3成变电站“难产”。
这也是城市飞速发展所带来的“城市病”之一。正如珠江帝景苑,最早入住的居民在此生活已超过13年,而随着广州市举办亚运会以及城市中轴线南段的大力发展,广州塔、赤岗塔公园、TIT创意园、亚运开幕式场馆、一江两岸景观整治、琶醍啤酒文化创意园、磨碟沙公园等等一系列项目的建成,当年一片荒芜的片区变成广州发展最快的板块之一,如今小区居民7000多户,常住人口3-4万。这也就导致用电缺口,需要新建的变电站方能补缺。
而要缓解一个区域的供电紧缺难题,就需要一部分的业主作出妥协。如果没有恰当的公开和谈判机制,光靠政府单方面的宣传和推进,邻避效应很难解决。
变电站是一个导火索,引爆的是人们在城市生活中的不安全感。
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规划先行”的重要性。2010年2月《广州市房地产开发项目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办法》出台,在国内首次将变电站作为房地产配套项目进行建设,明确项目配套电力设施必须与开发项目主体同步规划、同步报建,建成后移交供电企业使用。
吴靖说,该办法实施后,该局下辖有多个小区变电站顺利建成,居民区变电站建设所带来的许多“邻避问题”顺利化解。如今,广州已成为全国首个拥有300座110kv及以上变电站的省会城市,其中有超过200座是最近这10年才建成投用的。
此外,广州供电局会同广州市规划局编制六种220千伏和110千伏变电站的标准设计,明确规定涉及的用地大小和建筑长、宽、高等指标,将其模块化,并纳入到《广州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中,市民一目了然。
但这一办法仅对新建小区有效。对于珠江帝景苑这样已有小区再建变电站的案例,依然需要探索解决之道。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何艳玲教授从2006年开始便持续关注邻避现象,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构建相对平等的谈判以及利益补偿和平衡的制度,虽然不是解决邻避冲突的灵丹妙药,但是可以促成动态协商的达成,并可能提出创新方案促进邻避冲突的解决。她指出,随着广州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速,类似的邻避事件会越来越多,同时居民对于环境权的认识也开始更加清醒,如果再采用老模式去解决邻避问题,只会花费更高的成本。
而华南理工大学环境学院的党志教授也曾建议政府学习台湾的做法,在公共生态补偿方面多下功夫。在台湾,《环境影响评估(评价)法》是邻避运动得以部分解决的主要保证,其中包括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程序,厂商若不做相关公开,则属于违法,该项建设就不能进行。
此外,最终能补偿和收买怒气冲冲的抗议民众的,是邻避设施建设方的“环保回馈”。建设方通常会将令人讨厌的邻避设施变得不讨厌,例如设立公园、图书馆、运动中心、温水游泳池等,供附近民众免费(或打折)使用。此外,还有减免电费、减免土地相关税赋、给予奖学金等措施。
一些科普:“辐射”疑云
为什么反对变电站建在小区附近?网易房产跟多位珠江帝景的业主交流,得到的第一个答案总是“有辐射”。“旁边的广州塔已经有很多辐射了,现在再加个变电站,我们小区里这么多幼儿园,孩子怎么办?”有人说。
这似乎在小区内引起了很多共鸣,而当网易房产询问变电站产生辐射的判断依据时,没有人说得上来。
实际上,网传的“变电站辐射致癌”说法很难找到准确出处,引述的说法大多来源于“国外某机构”,称高压线、变电站产生的大量辐射可造成儿童患白血病、诱发癌症、诱发孕妇自然流产和胎儿畸形等。
上述说法已经过多次辟谣。网上可以轻易查到相关的科普文章和讨论网帖,解释变电站的工作原理,指出变电站辐射电磁波的问题根本不成立。在“果壳”、“知乎”等国内知名的科普类问答网站上,已经有大量专业人士和电力系统员工,用研究数据和个人经历来解释变电站的电磁辐射极低,没有证据证明电力设施诱发癌症。
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对60多个国家开展历时10年的“国际电磁场研究计划”,并在2006年发布了结论:“输变电项目产生的不是电磁辐射,而是低频的电场和磁场。目前没有证据表明低频的电场和磁场长时间的累计效应对健康的影响,根据现有所有对儿童、成年、生育、发育、免疫系统人群等都没有需要降低目前标准的依据。”
但就如网络上“生生不息”的“吃这种食物会致癌”等传言一样,涉及生命安全的谣言总是跑得更快。对于变电站的危害,业主们的心态是“宁可信其有”,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居住环境平添可能的风险。
“我们有业主曾经亲历过变电站爆炸,听说窗户玻璃全部炸裂了,非常可怕,”有业主提出了辐射之外新的担忧因素,“而且变电站不应该建在河涌旁边,容易造成水污染。”
就事论事,对变电站的建设、审批、环评等环节提出质疑,是业主们享有的权利。但“闻电色变”大可不必。
作者:梁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