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民生、教育、文化、旧改—— 园岭主打“四张牌” 力促老城焕“新春”

“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的日子已经成为过去了!”深圳的雨季即将到来,在福田区园岭新村住了将近10年的王女士终于不再担心家里漏雨。去年12月底,在园岭街道的大力推动下,园岭新村281户天面漏水的补漏工程全部完工,居民满意率达100%。“服务到哪里,老百姓的认同感就会到哪里。”园岭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谢锦辉说。

成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园岭街道是福田区比较老的街道之一,老城区如何以新角色焕发新活力,继而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围绕这个课题,近两年来,园岭街道结合辖区特点和实际,着重打好民生、教育、文化、旧改“四张牌”,并取得一系列可圈可点的成绩。

惠民生▶▶“面子工程”“里子工程”一起抓

2017年,园岭街道的民生“成绩单”有不少亮眼数据:实施172个民生微实事项目、新增150张养老床位和200个幼儿园学位、完成园岭新村281户居民的房屋补漏工程……数据背后折射幸福图景。

“作为老街道,我们不能固步自封,正因为老,更需要创新、创品牌。”这是园岭街道党工委工作会议上谢锦辉常说的一句话。这两年,园岭街道不断强化老城区面貌提质,坚持从民有所需的角度出发,在综合7个社区工作站征集民意的基础上,一方面在老社区见缝插针建街心公园,另一方面重点打造“深圳人的一天”公园提升、“百花二路”花漾街区、绿道修复等项目。“我们的意图很明显,让找寻深圳四十年回忆的人,在我们某个街区看到某处街景时眼前一亮,为之一振。”谢锦辉说。

除了做好“路上”的“面子工程”,园岭街道也着力做好“家里”的“里子工程”。深圳是一座多雨的城市,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小区房屋年久失修,每到雨季,家住园岭街道园岭新村顶楼的居民就苦不堪言。“小雨小灾、大雨大灾,一旦下暴雨家里就成了水帘洞,天面漏水情况非常严重。”该小区顶楼居民刘先生回忆。

经过摸底调查,园岭新村存在天面漏水现象的居民共有281户。由于补漏工程量大、费用高,小区管理处难以承受。面对居民迫切需要解决的老大难问题,从2016年开始,谢锦辉带领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多次到园岭新村天面漏水居民家中走访了解情况,同时动员各方力量向上级反映情况。

在市、区两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园岭新村房屋补漏工程于去年立项,政府为此共投入900万元。去年12月底,补漏工程全部完工,居民满意率达100%。

强教育▶▶优质资源叠加催生“教育航母”

园岭街道辖区内,坐落着荔园小学、园岭小学、百花小学、红岭中学、深圳市实验学校等多所名校,汇聚了大量福田区乃至深圳市最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教育培训资源也非常丰富。

由于人口密度较高,该辖区仍存在一定的学位缺口。为此,园岭街道党工委这两年不断拓展辖区教育资源,源缓解学位需求,去年解决了闲置11年的原白沙岭幼儿园恢复办学功能问题,新增200个标准幼儿园学位。与此同时,园岭街道还注重优势教育资源的叠加,通过人大代表牵头推进组建荔园教育集团,希望通过集团化办学,让园岭的教育在现有基础上办出更高的品质。

在日前召开的福田区2018年教育工作会议上,福田区教育局局长田洪明表示,今年福田区将实施“名校+”战略,发挥区内优质教育品牌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其中包括成立荔园教育集团,利用荔园小学教育品牌成立教育集团,探索“名校+薄弱学校”发展模式,促进学校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重文化▶▶“七色彩虹”构建多元文化服务品牌

城区要有活力,离不开文化“活水”的滋养。作为典型的老城区,园岭街道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底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居民文化需求也相应地有了“量的扩大”与“质的提升”。在了解居民对文化需求的走向趋势后,园岭街道通过改革文化的供给侧结构,因地制宜实施“七色彩虹”行动,构建多元、立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七色彩虹”行动内涵包括红色党建文化、橙色夕阳文化、黄色邻里文化、绿色校园文化、青色青工文化、蓝色体育文化和紫色少数民族文化。通过整合优化各类文化资源,增强辖区文化软实力,创建园岭文化品牌。

具体而言,党建文化是通过打造党建文化街,建立党群服务微信公众号,创建社区党委创客中心,树立党员模范,接受群众监督。校园文化主要发挥园岭辖区名校汇集优势,搭建平台,整合资源,打造“园岭名校文化圈”。青工文化依托互联网等新媒体资源,开展文化演出、青工运动会、主题交友、技能培训活动等多重活动,打造多元化平台,服务青工。邻里文化主要是联合社区服务中心,贴近社区居民实际需求,在各小区巡回开展便民日活动,引导居民融入社区大家庭。体育文化指利用辖区深圳市体育馆,开展公益性、专业化的体育文化。夕阳文化主要在社区激发老年人的活动热情,鼓励他们自编自导自演自乐。少数民族文化则通过组建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团队,给相关人士提供展示的舞台。

促旧改▶▶加强产业布局八卦岭“蝶变”指日可待

协助推进八卦岭城市更新是园岭街道今年的重心工作。工业区出身的八卦岭,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早年该片区云集着多种轻工业、加工业及贸易企业,该片区还是包装印刷行业的生产基地之一。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工业区由盛转衰,与福田中心区显得格格不入,八卦岭产业升级转型和旧改因此被写入福田区城市更新“十三五”规划,也被列入福田区重点发展区域之一。

在八卦岭更新改造项目蓝图中,八卦岭片区将由地标门户、城市主轴、聚落分区、开放空间及交通网络五大部分组成。按照福田区委的要求,园岭街道除了对八卦岭进行产业结构调研和统计,还通过引进专家对商户进行产业辅导,以便他们及时了解比较前沿的产业预测和布局。

“在还没转型之前,更要注意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去年我们创新打造了‘两中心一平台’,并以‘书记改革项目’的力度推进。”谢锦辉介绍称,“两中心一平台”指的是就业创业服务中心、职业训练中心和劳动人事争议化解平台,可为片区居民提供就业培训、就业指导、创业培训、创业寻址、劳资纠纷调解等“一条龙”服务,打造便捷、高效的就业创业服务链。

下一步,在加强产业布局研究的同时,园岭街道还将根据片区规划定位开展产业引进工作,继续开展消防安全、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提升片区产业和管理水平。据了解,八卦岭宿舍区的棚改,也已经开始编制专规,八卦岭蝶变可期可待。

撰文:叶淑萍

本版统筹:刘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