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安动态365 )

大清河畔的古村落——历史文化建筑的活化石。在文安县大柳河乡西码头村,有三座古老的祠堂,其中一座便是陈氏宗祠,这个宗祠历经沧桑却较好地保留了下来,其中究竟是何缘由?在陈氏祠堂里供奉着许多显赫人物。

大清河南岸、廊沧高速西侧有一个古老的村落——文安县大柳河乡西码头村。该村有确切文献记载不晚于明代,虽饱受大清河、永定河泛滥浸没,虽屡经北方战乱屠焚,又经近百年来村落的扩张、民居的不断翻新,但没有像周边村庄一样拆旧建新,而是较好地保留了古民居、古祠堂和古村风貌。

西码头村既有百年老屋,也有新建楼房,虽新老夹杂,但村落的中心区,仍不失北方宗族聚居村落的基本布局特色:其一,宗祠居中。古村落现存东西向两条主街,将古民居分为前、中、后三个街区,中区为古村落的核心区,自东而西分布有蒋氏宗祠、何氏宗祠和陈氏宗祠三个大院落。其二,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前、中、后三个街区密集分布着大量的房屋院落,形成了各族后人围绕宗祠居住基本格局。这种情况,在盛行宗族聚居和广泛建有祠堂的南方非常普遍,但在北方却极为少见。“因其珍稀,所以该村落在研究北方宗族文化中具有极有重要的价值。”

当地村民不仅有意识地保护着各自的宗祠,也在无意之中保留了古民居、院落,这要归于当地村民特有建房方式。解放以后,村民们建筑新房已完全不受宗族和聚族而居的限制,也就不再以本族宗祠为中心,挤在狭小的空间内,而是纷纷在村庄外围另立门户,盖起宽大的宅院来。但旧房不拆,旧宅不弃,一辈辈老人依旧生活在旧宅老屋中,一代代子孙则居住在村庄外围的新居内。因而,该村庄民居就像石头入水一样,一圈一圈向外扩散。越向中心,房屋越古旧,越向外围,房屋则越新。

西码头古村落是明清时期北方村落聚居形态的鲜明载体,是当前廊坊地域仅有的一处留存至今的古民居、古村落。这里是保存地域传统历史文化建筑的活化石,承载着当地宗法伦理观念、精神价值追求和民俗文化的变迁。而其现存老民居则是不同时代建筑技术、不同时代的审美习俗、不同时期建筑构件的汇集,这里既有清末民国年间上百年的老屋、老宅,又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房屋建筑,更有新建的装饰堂皇的楼房。

免责声明:本广告所有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为要约或买卖合同的组成部分,具体以政府审定的图纸和销售合同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