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十大文化场馆将如何升级“深圳气质”?

9月,深圳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深圳市加快推进重大文体设施建设规划》。

此项规划的一大信息点是规划建设深圳歌剧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深圳馆、深圳科技馆等十大文体设施,其建设关乎城市品位、未来发展。

新十大文体设施怎么建?建在哪里?自20世纪80年代建设深圳大剧院、深圳图书馆等文体设施,20世纪90年代建设关山月美术馆、深圳书城等之后,新十大文体设施又将体现怎样的城市特质?

新十大文化设施“揭开面纱”

国家博物馆·深圳馆将成外国文物征集基地

9月13日,深圳市政府与中国国家博物馆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合作建设中国国家博物馆·深圳馆。

国家博物馆将通过轮展、复制或调拨重复品等方式丰富深圳馆馆藏,将中国国家博物馆·深圳馆建设成为国家博物馆面向东南亚、中亚、西亚、非洲乃至世界范围征集外国文物的重要基地。此外,中国国家博物馆将定期在深圳馆策划推出高水平文物文化和艺术展,合作开发文博创意产品,联合推动馆校合作,深化学术研究。

中国国家博物馆·深圳馆只是深圳规划建设的新十大文化设施之一。据深圳市网信办官方微信公众号“深圳发布”《重磅!深圳新十大文化地标规划通过!》一文称,深圳将规划建设深圳歌剧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深圳馆、深圳科技馆、深圳海洋博物馆、深圳自然博物馆、深圳美术馆新馆、深圳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深圳十大文体设施。

事实上,深圳新十大文体设施此前已有相关动态。今年3月28日,深圳歌剧舞剧院正式成立。这是深圳深化文艺院团改革的重大成果,填补了深圳缺少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空白。作为城市文化发展水平的艺术殿堂,深圳歌剧院的选址颇受关注。深圳市人大代表王小斌等人曾在市“两会”上就选址问题提出建议。而近日,深圳市文体旅游局答复称,深圳歌剧院有望落户南山滨海休闲带。

深圳海洋博物馆拟选址大鹏新区,将凸显海滨城市特质。《大鹏新区文体旅游局2018年下半年工作思路》提到,“要重点推动公共文体服务设施高标准建设,深圳市海洋博物馆、咸头岭遗址博物馆等市级场馆落地开工……”

深圳科技馆新馆坐落在宝安区大空港区国际会展中心旁,被列为深圳市“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和2016年重大项目计划。此前有消息称,深圳新科技馆占地12万平方米,投资约20亿元,距离机场约8公里。

深圳美术馆新馆拟选址龙华区。据“深圳龙华发布”官微信息,深圳美术馆新馆规划于龙华区民治街道腾龙路与中梅路交会处,功能定位为集收藏、展览、研究、交流、教育、推广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国际化、数字化的综合美术馆,预计2019年开工建设。

定位为“中国领先、世界一流”的现代大型综合性自然博物馆也选址于龙华区,具体在观澜街道,具备收藏、战略、研究和自然科学教育四大基本功能。

深圳青少年活动中心将进行改扩建工程,是集教育陈列、培训、会议、文体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建筑。

“‘新十大文体设施’是一批对标世界一流,体现深圳发展追求和定位的重大文化设施,即将在‘十三五’期间陆续规划建设。这不啻为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深圳向外界发布的文化宣言书和动员令。”时事评论员余治国表示。

各区文化设施建设“百花齐放”

龙华项目相对密集,龙岗发力“文化强区”

根据深圳市发改委和市建筑工务署提供的数据,截至2017年底,深圳市“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投资的重大公共文化设施数量共有32项(含新建、扩建、改造工程),其中已移交建筑工务署的有24项,已竣工项目有6个,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深圳书城龙岗城等场馆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坪山文化综合体、龙岗中心区“三馆”、宝安中心区青少年宫、光明新区文化艺术中心、南山区文化馆、龙华文体中心和布吉文体中心、观澜文体公园……区级层面的文化场馆中,龙华区的建设规划较为密集:深圳美术馆新馆和深圳市图书馆调剂书库预计2019年开工建设;深圳市文化馆新馆下一步将开展可研申报和初步设计工作;深圳书城龙华城预计将在2019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观澜的深圳博物馆自然馆力争今年第三季度移交市建筑工务署开展初步设计工作。

罗湖区提出,“十三五”期间罗湖将建设若干文化新地标,实现每万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不少于2000平方米。有消息称,罗湖区将以布吉河为轴,围绕蔡屋围、笋岗、人民南、东门、湖贝、水贝六大特色商圈,设计打造一批与“一河六圈”环境氛围相匹配的城市雕塑和文化小品,这是罗湖要打造的都市风情和文化特色。

福田区重点提升的是皇岗博物馆、深圳钢琴博物馆、水位雅石艺术博物馆和下沙博物馆。位于福田区红荔路与红岭中路交会处西南角的深圳青少年活动中心也面临扩改造,是集教育陈列、培训、会议、文体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建筑。

深圳首个区级科技馆——宝安科技馆常设科普展厅、4D动感电影、数字球幕影院等科普展厅,并实际操作了9D虚拟现实、全息音响等展项。此外,宝安区的新三馆、老三馆、欢乐港湾、双线公园等多个文化项目预计在2020年前后密集完工。

南山区则引进深圳歌剧院等市级公共文化项目,在推进中国设计博物馆、价值工厂、华强文化创意园的规划建设上发力,正在完成南山区文化馆、西丽体育中心新建扩建等项目。力争到2020年,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0.27平方米、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1.8平方米。

在全力打造文化强区上,龙岗区正在完善“三馆一城”,做大做强大芬油画村、鹤湖新居、龙园奇石、甘坑客家小镇等文化品牌,积极申办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

盐田区则突出海洋文化特质,研发水上表演、水上运动、极限运动、主题酒店等产品项目,推动游艇产业展示交易中心和文化推广中心建设。

从“文化立市”到“文化强市”

已有各类文化场地逾万个,总面积达560万平方米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8年来,曾经有过两次文体设施建设高潮。

第一次是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代表性文化地标项目是深圳博物馆、深圳图书馆、深圳大剧院、深圳体育中心、深圳科技馆、深圳新闻文化中心、深圳特区报、深圳电视台等。

第二次是20世纪90年代,深圳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城市文化发展战略,先后出台《深圳市1995—2010年文化发展规划》《深圳市文化事业发展(1998—2000)三年规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提出建设“现代文化名城”的战略目标,推动了关山月美术馆、深圳画院、深圳书城、深圳特区报业大厦、深圳商报大厦、有线电视台、华夏艺术中心、何香凝美术馆八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2002年12月,广东省提出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部署,深圳市于2003年1月正式确立“文化立市”战略。

2010年7月,广东省提出“文化强省”发展目标。同年,深圳市也提出建设“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

深圳市人大近期公布的《关于全市文体设施“家底”调查的调研报告》(以下简称“调研报告”)提到,截至2017年底,深圳市各类文化场地数量共有10246个,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达560万平方米,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约0.45平方米。据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和各区反馈的数据,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638个,文化馆(站)71个,博物馆47个,公共美术馆13个。

据深圳市文体旅游局5月28日提供的《深圳与国际国内先进城市文化设施数量对比表》,深圳每10万人的图书馆数量为2.03个,高于广州的0.87个、北京的1.06个和上海的1.2个。

然而,深圳在公共文化设施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短板。“深圳缺乏代表城市形象的重大文体设施,也缺乏能承办顶级赛事的体育场馆。”调研报告提到。

“深圳的地标大多是商业高楼,并非有个性的艺术建筑,因而也就缺失了唯一性。”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凤亮认为。

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图书馆馆长张岩等人则提出,新建重大公共文化设施主要聚集在龙华区,而宝安、龙岗、光明、大鹏等区域少有或未有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品牌布局,存在设施布局不均衡的问题。

■观点

深圳怎样打造能够代表城市气质的文化地标?

应超前考虑,打造文化设施聚集区

品牌研究专家凯文·凯勒指出:“像产品和人一样,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间区域也可以成为品牌。城市品牌化的力量,就是让人们了解和知道某一区域,并将某种形象和联想与这个城市的存在自然联系在一起,让它的精神融入城市的每一座建筑之中。”

那么,深圳要如何打造能够代表城市气质的文化地标品牌?

在今年2月召开的深圳市文体旅游局2018年工作会议上,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局长张合运表示,深圳将规划建设一批与城市地位相匹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文体设施,重点推进体育中心改造提升工程、青少年足球活动中心等建设,规划建设自然博物馆、海洋博物馆、中国设计艺术馆等重大项目,积极推进深圳湾等区域文化设施带规划建设。

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深圳城市品牌建构研究》提到,城市品牌可以是综合性的呈现(如伦敦、纽约这样的超一线城市),也可以是单项性的突出:独特的地标可以成就城市品牌(如悉尼歌剧院、香港西九文化区)。

“要想提升影响力,打造文化品牌,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创新。”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凤亮说。他认为,世界一流的文化城市,常常采取高端文化设施集聚、形成矩阵效应的方式。伦敦西区、巴黎左岸、纽约百老汇、新加坡滨海湾、香港西九文化区,无不如此。

李凤亮认为,像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外形采用榴莲这一新加坡特色水果作为设计形貌,内部陈设却充满欧洲剧院风味,让东西方艺术文化在此撞击出最美的火花。主设计方DP Architects的国际化超前视野,构想出了极具现代感的地标建筑,成为新加坡的艺术象征。“深圳目前正着手规划深圳湾文化设施带,这是一个着眼未来的大手笔,更应超前考虑、体现国际水准。”

发挥现有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文化设施聚集区,是深圳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主任柳光敏等人提出的建议。比如莲花山是“深圳文化名片”,整体开发莲花山公园可以进一步打造深圳城市文化标识;基于蛇口南海意库、蛇口网谷是全市比较成熟的文化创意集聚区,建议将蛇口建成深圳未来的文化设施集聚区、国际文化体验消费区。

就文化设施区域建设不平衡的问题,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图书馆馆长张岩建议,出台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发展规划,坚持区域统筹、均衡布局、创新品牌、因地制宜、便民利民等原则,综合考虑服务半径、服务人口、基础配套等因素完善各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补齐公共文化设施发展短板,针对原特区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薄弱地区,健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以重大民生工程推进机制为抓手,加快推进区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郭悦

见习记者 何雪峰

统筹:张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