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的居民们,你的“外国邻居”都有中文名吗?他们参与垃圾分类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位于上海西面的古北国际社区是全国首个涉外高档住宅区。当“上海2035”总体规划明确了上海“迈向卓越全球城市”的目标,已经发展30余年的古北国际社区面临的问题也从最开始的“外籍居民如何买东西”发展为如今的“垃圾分类怎么做、居民议事会怎么开”。而今,上述问题的解决成效有了更加明确的标准——

11月9日,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社工学院与长宁区虹桥街道正式发布《古北国际社区治理指标体系》。根据该指标,街区中外籍人士占比超过10%或境外常住人口超过1000人可称作国际街区,街区内的二维码标识、路标、触摸屏、社区通知等均应使用中英双语发布,社区绿化率需超过30%,并配备外国人服务窗口、国际化的超市和购物中心以及双语的政策咨询与法律咨询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荣华居委

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社会工作学院院长何雪松表示,国际社区是国际城市构成的基础单元,也是最能体现特大型城市基层建设国际化水平的缩影。以古北国际社区中外籍人士占比最高的荣华居民区为例,社区中1.2万户共约3.1万名居民来自全球50余个国家和地区,境外居民、上海本地居民和“新上海人”构成了居民区特殊的“三元结构”,开放型设计的中高档商品房街区更对城市空间更新、社区基层治理提出了新挑战。

因此,指标不仅将环境国际化、服务便利化、文体活动丰富与否作为重要标准,对居民区引导境外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也提出了期望,外籍人士全年参与社区活动的次数、对居委会的了解程度、参加志愿活动的次数乃至是否担任居民区小组长、参与市民议事会的次数都纳入了指标体系。与此同时,街道、居委会是否建立涉外纠纷处理平台、有无提供足够透明的政策咨询、社区微信群和公众号是否维护良好、社区工作者的外语能力也都在指标体系中。

此外,记者注意到,除了街区环境、公共服务、文化活动方面的标准,指标体系中还囊括了“多少外籍居民拥有中文姓名”“本地居民认识外籍居民人数”等颇具“温度”的指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北国际社区治理指标体系》 ? 舒抒 摄

“每位社工每个月新加入多少个居民微信群、每月带领境内外居民参与多少次社区活动都将有明确标准。” 虹桥街道党工委书记胡煜昂表示,上海是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而古北是上海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社区。当上海迈向卓越全球城市,未来会有越来越多像古北这样的国际社区诞生。因此,“先行一步”的古北将多年来累积的居民区分类治理经验总结为清晰的指标,梳理成国际社区治理的(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等“三张清单”,为“后来者”们提供参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荣华居民区1.2万户约3.1万名居民来自全球50余个国家和地区

在11月9日举行的虹桥古北国际社区治理研讨会上,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童潇表示,国际社区治理将面临一些与老旧小区、普通商品房小区截然不同的问题,比如针对外籍人士的房屋租赁服务、外国人特殊节庆、超市等公共设施的小语种标识等。他建议,在提升服务的同时,可发展一些具有国际社区特色的“新乡贤”,发挥外籍人士在本地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陈蓓丽在古北国际社区的一、二、三期都进行过社会研究。她以此前古北一期推广垃圾分类失败的过程为例,指出引导“洋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方案制定很有必要。虽然最初的分类失败,但却为后来再次重启来及分类梳理了问题,境内外居民在议事规则上也达成了共识,古北市民议事会的“磨合剂”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今年以来,虹桥街道结合“大调研”,在居民、社会组织和社区单位中广泛开展调查和座谈,除专门为古北国际社区制定的社区治理指标体系外,成立于2013年的古北市民中心也聚焦公共服务和社区治理,完成了4大功能和9个空间的提升。其中,新成立的虹桥海外人才荟古北市民中心分站点首次将海外人才一站式人才服务窗口向社区延伸,“融情展厅”先后举办了西班牙藉居民的古地图展、德国居民的丝绸展、中国居民书法与手工艺展等活动,彩虹之桥志愿服务中心已经成为热心公益事业的中外居民首选的交流平台。

作者:舒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