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深圳:改革开放基因在每一寸土地

历时5天时间,广东省委网信办主办的“粤兴粤盛 勇立潮头创辉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网络主题采访活动,昨天在深圳完成了最后一站,在考察了南岭村、盐田港和深圳改革开放博物馆后画下了圆满的句号。

实际上,此次采访团走访深圳的3个地点,更像是寻找、揭秘改革开放前沿地密码。在南岭村,看过去的破旧小山村如何致富,改革开放前人均年收入不足100元,如今村民年度分红就有15万元;从盐田港,看港口吞吐量变化,现今成为世界级港口;从大潮起珠江——— 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一次性看遍改革开放40年间,整个广东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南岭村 从破旧小山村到知名富裕村,背后有一个“敲钟梦”

走进深圳南岭村“致富思源展览馆”,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历史实物,展现出岭南村改革开放40年的沧桑巨变。

谁也不曾想到,早在40年前,改革开放前的南岭村,是一个人称“鸭屎围”的小山村。“那时的南岭村,只有破烂不堪的猪栏牛舍,坑坑洼洼的崎岖小路,遍地的鹅屎鸭粪,臭气熏天。”南岭村“老支书”张伟基回忆道。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凭借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努力,南岭村集体经济固定资产已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7000元,增加至2017年的35亿元,足足增长了50万倍,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不足100元增加到如今的150000元。如今的南岭村已成为知名的富裕村,也成为改革开放的有力证明。

1994年,张伟基的儿子张育彪大学毕业后回到南岭村工作,2001年起“接棒”担任南岭村党支部书记。南岭村要探索从“房东经济”的转型中走出来,这是摆在张育彪面前的问题。他告诉南都记者,他开出的“药方”是南岭村将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南岭村现在的目标是争取培育一到两家高科技上市企业,要实现从过去的‘种’田、‘种’房子,到向未来的‘种’高科技企业转变。我的梦想是将来有一天,能带着南岭村村民去敲钟上市。”

盐田港 从荒凉滩涂变身世界级大港,改革创新是内在基因

前不久,盐田国际码头新A闸进闸通道正式投入使用。这标志着盐田港疏港交通基本实现了进出港交通与社会交通的分离。港区20个大型深水集装箱泊位,每周近百条航线通达世界各地,全球1 .8万标箱以上船舶100%在盐田港挂靠。

1985年,盐田——— 这个地处大鹏湾畔,偏僻、荒凉的小渔村做梦也没有想到,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这里被深圳市委、市政府选中建设一个新的港口。抚今追昔,盐田港集团董事长童亚明认为,盐田港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关键就是坚持了改革和创新,“改革创新既是深圳的基因,也是盐田港的基因”。“过去,很多人都认为盐田港集团只是港口土地的一级开发和综合配套服务商。事实上,近年来,集团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已经向投资和运营并举转变。我们是完全有港口经营管理能力的。”除此以外,盐田港区还立足深圳母港,在“一带一路”沿线,在“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等经济热点区域提前落子,实现了国内外全方位的港口布局。

展览

一展看遍广东改革开放40年

11月8日上午,“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正式对公众开放。观众们纷纷表示,他们在其中找到了“改革开放的成功要素”。

展览展线全长1305米,展陈面积6300多平方米,共展出照片730张,实物1908件,配套视频短片7条、视频资料41条,美术作品19件,主题场景15个,互动体验和模型沙盘26个,加上其他共计3234展项。甫一进位于4楼的序厅,登时就被《大潮起珠江》的视频吸引,一条视频生动展现改革开放40年间的种种变化。顺着展厅走,观众们先是能发现不少征集来的“老物件”:1979年宝安县食糖证、1979年梅州梅教生产大队社员劳动手册……这都是一个个生动的历史“记录者”。这个展览不仅还原过去,还展示现在。展览专门开辟科技创新、智能制造板块,展出广汽、华为、大疆等广东代表性企业的高科技产品和天河二号超算系统、散裂中子源等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模型。同时,注重突出展览的科技创新展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