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形式如同肉身,哪怕形式毁掉了,其承载的思想、内容、记录也是强壮的。”作家庆山在与藏书家韦力对谈并探访了藏书楼后,在《古书之美》中如是说。对于传统文化而言,书籍是尤为重要的流传载体。而古书之所以能够传承,则有赖于历代藏书家们的薪火相传,正是他们的尽心尽力,才使得斯文不绝。

时光来到现代,当我们再次迎来物质文化的空前繁荣,书房从以前的“可有可无”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必不可少”,藏书于文脉,文化的传承,既有实体的书籍,也有读书的生活仪式。

千百年间的藏书楼

让文化与知识薪火相传

我们今天所谈论的悠久历史、千百年灿烂文明,何以体现?在藏书家韦力看来,正是以古代典籍的传承而显现。

自古就有藏书家遍寻典籍善本,为的就是让文化薪火相传。有许多藏书家不仅藏书,还刻书印书。例如曾经位于北京前门大栅栏西街的“椒花吟舫”,其主人朱筠,就曾经建议乾隆皇帝从《永乐大典》中辑佚古书、纂修《四库全书》,由此得以让几百部在当时已经失传的古籍得以重新流传。而在古籍界尤为著名的,还有“汲古阁”,其主人正是明末大藏书家毛晋。他不惜重金大量购藏善本书籍,为刻书提供版本来源,还重视旧抄本和残本的收购珍藏。他先后购藏宋元本及其他善本达八千四百册之多,并聘请学者校对而后刻版印刷,至今流布天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论是官方的藏书楼,如文渊阁、文津阁等,还是民间藏书家们的藏书楼,就像大名鼎鼎的宁波天一阁,甘福、甘熙父子仿宁波天一阁所建的藏书处津逮楼,都为传统文化古籍的传承与保存贡献着不可忽视的力量。而藏书楼、藏书家们的传说故事,也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都足见人们对书籍的珍视与热爱。

探索多样的文化空间

诠释1号院书房文化

一直以来,泰禾秉承着文化筑居中国的信念,用扎根于本地历史文脉的建筑,诠释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到见解。在北京,“院子系”、“大院系”为人们找回了传统居住的根基,也打开了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完美融合。而以泰禾·1号院为例,院子里不只有中国千百年的家族天伦和生活温度,更有文脉悠远的“书房文化”。

泰禾·1号院在产品空间的设计上,也特别关照到了主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例如南独院边户产品的地下一层,其中一侧的空间可以设计为书房和品茶区,面积约50㎡,开间达9米,空间尺度足够大,用来彰显高雅品位与爱好,在此摆放大尺度家具或者摆设陈列柜,陈列主人珍爱的书籍和藏品。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整个空间的层高3.6米,如果打造正面的书架墙,视觉效果将十分震撼。

而在地上二层的北侧有约58㎡的加建部分,包括约15㎡的会客厅和约43㎡的露台,未来这个空间也可以封闭起来做一间有露台的书房,全家也可以拥有五居室的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泰禾·1号院样板间实景图

北独院的地下一层中庭面积约31㎡,采光充足,如果未来自己加盖玻璃屋顶,既可享受阳光,又增加了室内使用空间。而这一层的空间功能,也可以拓展出不同的可能性,例如将整层都设计为藏书区域,作为“静空间”,它就可以与首层的“动空间”互不干扰,轻松实现了家庭公共空间的动静分区。

而在北独院的样板间设计中,三层的主人层也有加建的约14㎡空间,这里也可作为主人的独立书房,与地下一层的藏书区域不同的是,即便挑灯夜读或者拣选基本藏书独自观赏,也不必打扰到其他家人的作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泰禾·1号院样板间实景图

新年添新院!融多元配套、匠心之美与高附加值于一院——泰禾·1号院,东五环新中式院落恒产,现已实景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