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两会·前瞻

在“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发展背景下,大湾区建设也成为广东省“两会”的热点话题之一。据南都记者不完全统计,近日广东民进、致公、民盟、九三、民建、民革等多个民主党派提交的近140份提案中,超20个与大湾区建设有关。提案围绕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合作与空间发展需求、推动城市群与资源协同发展、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撑,以及世界级机场群建设等多方面问题建言献策。

A

人才支撑

现状:高教合作力度有限、协同发展不足

建议:探索“粤港澳大湾区绿卡”制度

多个民主党派的提案都关注到大湾区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

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大湾区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民盟广东省委会提交的《关于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议》提出,三地已成立粤港澳高校联盟,并积极推进合作办学,但尚未有专门的高等教育框架协议和对接机制,合作力度有限、协同发展仍不足。

该提案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需要争取广东先行先试的权利和政策支持,推动人才、资金、物资、信息等资源要素在大湾区内便捷流动,提升大湾区科技创新效率。其一便是探索更具引才力度的“粤港澳大湾区绿卡”制度,发挥港澳制度优势吸引全球高端科创人才落户大湾区。同时还建议,创办“湾区科技大学”,以高教协同发展助推大湾区科技创新。

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同样关注推动人才建设协同。其提交的提案《关于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协同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创新中心的建议》提到,坚持设施发展与人才培养协同,打造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团队。制定与设施发展相配套的人才计划,从国内外吸引和凝聚高水平创新人才,加大投入建设粤港澳地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培养本土高水平研究型人才。

民建广东省委会则在其提交的《加强城市群协调发展,提升大湾区科技创新能力》中建议,通过粤港澳高校联盟,提升区域内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和提高合作层次,作为人才的蓄水池和创新思维聚集的思想高地,为大湾区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

B

协同发展

现状:城市群协调发展亟待加强

建议:明确9+?2城市定位 分3个梯队

民建广东省委会关注城市群之间的协调发展,在其提交的《加强城市群协调发展,提升大湾区科技创新能力》中提到珠三角城市间的竞争与冲突,削弱了区域科技创新的溢出效应等问题,大湾区城市群协调发展亟待加强。

该提案建议,以核心向外围推进的动态发展模式,明确9+2城市在城市群中的定位,加强城市群内部联系的浓度和密度,协调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科技创新能力。其中,第一梯队为广州、深圳和香港3大核心科技研发城市,正好形成了“广-深-港”科技走廊,利于将科技创新发展这一枢纽功能充分向周边城市辐射。第二梯队为佛山、东莞、澳门和珠海。佛山和东莞可努力推进科技创新在制造业的应用与发展,努力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乃至世界制造业的龙头城市。随着港珠澳大桥建成,将加速珠港澳经济一体化及带动珠江西岸发展。澳门可依托珠海的横琴新区,加速推进“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的科技创新与发展。珠海应借助自贸区和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充分发挥在大湾区建设中对接港澳的作用,在科技创新中起到引进及溢出的双重作用。第三梯队为惠州、中山、江门和肇庆,这4个城市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可作为有潜质的后备区域发挥自身特色。

民革广东省委会关注金融合作领域的协同发展。其提交的《关于深化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的建议》中提出,三地目前金融合作体制机制尚未充分对接,不同的经济金融体制、不同的法律制度存在不协调现象,影响了资金、劳动、技术等要素的流动性。港澳金融机构进入广东的门槛仍然偏高。三地金融合作在融资安排、业务创新、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还不够深入。

为此,该提案建议,在国家层面建立综合协调机制,统筹大湾区的金融发展目标,明确各城市功能定位。支持广州建设区域性私募股权交易市场,建设产权、大宗商品区域交易中心,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支持深圳发展以深圳证券交易所为核心的资本市场,加快推进金融开放创新。支持佛山、江门、惠州、东莞、中山、肇庆等市发挥各自优势,发展特色金融。

同时,建议加快推进金融创新平台建设,有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深化开放水平,降低粤港澳大湾区金融领域准入门槛。建立金融监管及沟通机制,提高粤港澳大湾区跨境金融监管水平,以及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优势和特色,打造金融开放合作的新高地。

C

科创走廊

现状:存量用地再开发困难

建议:在走廊沿线建香港园、澳门园

对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省九三学社提交的《关于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建议》的提案中提到,需要面对面向港澳合作发展新的空间需求,与存量用地再开发困难之间的矛盾等问题。

该提案认为,改革开放至今,前期由于香港和珠三角的成本差异而形成的“前店后厂”的加工制造业区域分工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必须向“港澳研发/服务+珠三角转化/智造”等区域合作创新模式转变,需要珠三角为港澳人民的创业就业、生活居住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但是,目前广深走廊沿线可新增开发的土地缺乏,存量用地复杂的产权利益关系和低品质环境,面临再开发资金投入大、管理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对此,为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健康持续发展,该提案建议引入港澳的资本、人才与经验,参与大湾区“三旧”改造,拓展港澳在内地的发展基地。鼓励港澳在走廊沿线发展“飞地经济”,按照香港、澳门的标准、管理模式,建设“香港园”、“澳门园”,为港澳青年人才创造新的就业空间。

支持建设港澳标准的生活居住场所,设立若干“香港城”、“澳门街”,建设港澳青年人才公寓,采用港澳的治理模式,提供与港澳相衔接的教育、医疗、交通等服务,吸引港澳青年介入内地创新。推广自贸区的制度创新经验,创新“飞地”机制,形成面向港澳的、更便捷的人员和要素自由流动渠道。

D

机场群

现状:

国际枢纽功能不足,协同效应缺乏

建议:构建适度竞争、分工协作、协同发展的多枢纽世界级机场群

致公党广东省委会提出,世界级机场群能够有效推动全球高端资源的集散,增强面向全球的资源集聚和辐射能力,推动形成面向全球的开放门户枢纽。因此,在其提案《关于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着力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的建议》中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机场群目前存在国际枢纽功能不足,以及机场群的协同效应缺乏等问题。

该提案提供的数据显示,根据英欧艾吉航空国际有限公司2015年发布的全球航空枢纽连接度指数排名,全球连通性最好的50家枢纽机场中,粤港澳大湾区仅香港机场入围,排名第41位。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与伦敦、东京、纽约等世界级湾区相比,人均航空出行次数依然较低,仅为纽约湾区的1/4,伦敦湾区的1/5。

因此,该提案建议,应构建适度竞争、分工协作、协同发展的多枢纽世界级机场群。以广深港三大机场为核心,实现各机场差异化发展。

提案还建议,打造以机场为核心、多种交通方式紧密衔接、高效运行的集海陆空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积极发挥广东发达的轨道交通网络、高速公路网络以及航运枢纽系统的功能,为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开展联动运输提供强大支持。

同时,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等现代物流新模式,努力实现货物“一人到底、一单到底、一箱到底、一签到底、一检到底”。特别要重视发展“航空+高铁”的联运,确保有需求、有条件的城市机场和高铁车站在规划及建设上无缝衔接,实现“零换乘”。进一步畅通与港澳之间的物流大通道,推动广深港三大机场的无缝对接与中转,尽快启动穗港深机场轨道线的建设,创新与香港港口的通关模式,发展海空联运中转业务,建立与香港机场的快件海空联运、铁空联运通道。

此外,还应将空港经济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新引擎,加快建设国际空港经济中心。

统筹:南都记者贺蓓 采写:南都记者路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