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联合新闻网2月1日刊登题为《香港贺岁片编年纪:“新春强档”是如何产生的?》的文章,文章摘编如下:

“贺岁”,顾名思义指的是“庆贺”新一“年岁”的到来,对于电影而言,每年农历新年的一月到二月,也被称作“农历档期”,此档期的电影主要以喜剧方式呈现,希望带给观众好心情。

贺岁片鼻祖:许氏四杰

“贺岁片”最开始并不是一种电影类型,它是经过文化习俗和市场票房的演变才出现的。贺岁片最早源自于香港,从许冠文执导的《摩登保镖》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摩登保镖》(1981)剧照

1981年许氏兄弟合作的《摩登保镖》,因在农历年档期(1981年1月30日上映)大卖1800万港币(1港元约合0.85512元人民币——本网注),也是当年香港电影票房冠军,让电影圈嗅得前景。

此后,始于香港的贺岁片,开始扩散到内地、台湾,甚至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有华人出现的地区几乎都会有贺岁片的存在。在农历春节期间上映众多喜剧电影,渐渐演变成一种另类的影视文化。

以吉祥话为电影片名

如果说香港是让“贺岁片”一词广为流传的起源地,那么当我们回过头看,就会发现贺岁电影早在上世纪30年代已有人试图作为。

根据香港电影资料馆制作的香港电影片目,于1937年2月13日上映,由汤晓丹执导的粤语电影《花开富贵》是首部在片名上尝试融入“贺岁”吉祥话的电影。

除了《花开富贵》(1937),后续像《钱作怪》(1938)、《添丁发财》(1940)、《花好月圆》(1941)、《步步高升》(1948)、《双喜临门》(1949)、《福禄寿全》(1950)、《皆大欢喜》(1951)、《升官发财》(1951)、《如意吉祥》(1952)、《招财进宝》(1960)等多部影片,都因应农历春节之际,以吉祥好运的片名为题。

随时代发展而演变

进入上世纪60年代,平均一年农历档期都有十部左右的电影上映,这段时间的粤语电影除了传统喜剧,粤剧戏曲电影也加入行列。60年代后期,香港武侠片继50年代黄飞鸿系列后再次兴起。

上世纪70年代的香港电影,是电影多产的时期。70至80年代间,农历春节档依然是刀光剑影、马步功夫、奇情血案等题材的天下。

80年代初,喜剧开始成为此档期的领军类型,而贺岁片中的“贺岁”概念也逐渐形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飞龙猛将》(1988)剧照

成龙和周星驰,这两个名字是上世纪90年代香港贺岁的招牌,也是刺激动作和戏谑诙谐的两个代表。成龙创造了众多动作喜剧,从《飞龙猛将》(1988)、《飞鹰计划》(1991)、《城市猎人》(1993)到《醉拳2》(1994),1995年的《红番区》更是首部登上内地电影市场的香港电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蛊专家》(1991)剧照

周星驰凭借自身幽默的巧妙桥段,诸如《整蛊专家》(1991)、《逃学威龙三之龙过鸡年》(1993)、《破坏之王》(1994)、《大话西游》(1995)、《大内密探零零发》(1996)、《喜剧之王》(1999)等片,明确的“周星星式”喜剧风格,深植在观众的童年回忆里。

千禧年后:内地香港合拍片当道

然而,21世纪香港电影产量急剧下滑,出品的大部分影片剧情大同小异,情节漏洞百出,更加上粗制滥造且评价低落。即使多产,也无法复制港产片黄金年代的成功模式。

同时,内地经济起飞,电影实力也日渐攀升,众人纷纷转往合拍片市场寻求资金合作。21世纪这些带有香港元素的贺岁片,每部几乎都是内地和香港的合拍片,如《西游记》系列、《赌城风云》系列、《金鸡》系列、《决战食神》、《功夫瑜珈》,连周星驰的《美人鱼》也是合拍片。

在即将到来的2019年贺岁档期,合拍片依旧当道,有成龙的《神探蒲松龄》、周星驰的《新喜剧之王》和麦兆辉的《廉政风云:烟幕》挂帅。属于港式笑料的香港贺岁片也有林敏骢的《如珠如宝》和彭浩翔的《恭喜八婆》加入,让2019年的贺岁档期比以往更有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