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墓地市场纠偏让殡葬回归公益

刘天放

每年清明节,墓地价格畸高都会成为热点话题。据报道,多家殡葬上市企业近日发布的财报显示,2018年的毛利率竟高达80%以上。

据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地方“坟地产”价格持续走高,甚至出现了墓地价格数倍于房价的现象。墓地价格畸高主要是因为供求关系失衡。一边是公众的刚性需求,另一边却是墓地供应紧张。即便是一些准备规划墓地的省市,也因为土地资源吃紧,要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从这个角度看,规划滞后是造成墓地价格畸高的原因之一。

2018年9月,民政部公布《殡葬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首次提出国家建立基本殡葬公共服务制度,这是殡葬业回归公益属性的一个积极信号。然而,在海葬、草坪葬、树葬乃至壁葬等生态葬暂时还无法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情况下,人们只好购买高价墓地。转变观念尚需时日,这需要耐心,但原本属于公益事业一部分的殡葬业却变成了“坟地产”,这本身就不正常。

“低价地、天价墓”,折射的是除公益性用地陵墓外,墓地开发存在监管缺失的尴尬。墓地开发企业拿地环节需要增加透明度,同时民政、国土等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还要给墓地市场纠偏,纠正当前墓地市场发展与公益性墓地短缺之间的失衡现状,要使墓地市场的竞争与公益性墓地的供给达到平衡状态,以逐渐向公益性过渡。

农村地区确实存在可利用的土地,但农村可开发用于墓地的土地却没有及时填补空缺。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农村公益性墓地与城市经营性墓地两者并存的管理体系,即使农村可利用土地资源多而城市周边土地稀缺,仍无法达到城市与农村的土地资源在墓地上的共享。如何解决墓地的市场分割,使其一体化,是遏制墓地价格虚高的当务之急。

我国每年约有1000万人死亡,这是一个庞大群体,让死者入土为安,本该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不能再让人们为“死不起”纠结了。对大多数人来说,在世时的居所和身后所葬之地,都是最关心的大事,可视为“大民生”,也是生死底线。相关部门必须承担起应尽的职责,拿出更大的勇气和行动,推动基本殡葬服务回归公益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