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专家建议在湾区内形成人才合作机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月14日,第17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在深圳开幕。会展中心1号馆内的粤港澳大湾区展台。

不光是求职热,对于湾区的未来、人才的吸引,此次第十七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对此也是讨论得热火朝天。从开幕式到深圳论坛、寰球智库粤港澳大湾区高峰论坛、“龙门创将”赛事等等主题活动,到处都在热议粤港澳大湾区带来的影响。

专家建议在湾区内形成人才合作机制,避免恶性竞争

借鉴国外湾区标本在粤港澳大湾区内打造一条从广州到深圳、香港及澳门的创新走廊,将香港打造为海外人才枢纽港,联合深圳形成人才引进梯度。在昨天的寰球智库粤港澳大湾区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建议,应在湾区内形成人才合作机制,避免恶性竞争。

深圳市委党校(社会主义学院)巡视员谭刚建议,借鉴国外湾区标本,在粤港澳大湾区内打造一条从广州到深圳、香港以及澳门的创新走廊。深圳作为国际科创中心,可在这其中发挥枢纽作用。积极谋划光明科学城项目,促使其能成为继北京怀柔、上海浦东张江及安徽合肥之后国家第四大综合科学中心。另外,深圳目前的高校数量还远远落后于北京上海,应依托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把基础研究跟研发成果转化为产品及产业,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科技部人才中心科技人才管理部主任牛萍认为,大湾区产业和生态具备互补性,与长三角相比具备独特的后发优势。虽然目前各地引进人才的政策频出,但是对于高层次人才来说,最关注的还是当地的产业发展环境。

对于怎样突破目前的国际形势,加大引进海外人才规模,寰球人才交流中心主任倪凯认为,香港作为中西文化合璧的地方,西方科学家来香港比较方便,内地的科学家到香港去也比较方便,要多支持一些国际论坛和学术会议在香港召开。

另外,他说可以将香港作为引进海外人才的第一站,当海外人才在香港工作了一段时间,与华夏文化有了一个磨合的过程之后,再将其引入到深圳,通过这两个地方形成一个人才引进的梯度,再往其他内陆地区依次地去引进,以避免人才的恶性竞争,多一些城市间的协同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内重大基建项目——深中通道将在2024年通车,论坛现场已有人士担忧届时将进一步造成中山人才外流到深圳。谭刚建议,在大湾区建设过程中,应在组织系统内形成人才合作的机制,通过合作机制的设立,包括对人才的认定情况、转移情况,对人才进入和流出形成一个统一的规则或制度,尽可能避免湾区城市之间相互的恶性竞争。当然,除此之外,各个城市还是应当去进一步挖掘各自最核心的竞争力在哪里。而如何来打造出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平台载体——从一个更高层面上,在大湾区的整体规划上形成人才联盟的机制,可能是一个最好的情况。

“龙门创将”首次落户深圳搭建国际化创新创业平台

“我们不仅要鼓励创新,还要鼓励创业、敢闯敢干,要帮助大家具备创业的技能。我们企业越是兴旺,就越能够驱动经济的发展和繁荣。”4月14日,在第十七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英国约克公爵安德鲁王子说道。此次,他携自己一手创办的全球性创业孵化公益平台“龙门创将”首次来深圳举办。

南都记者了解到,该平台自创立以来,在全球扶持了1958个初创企业,帮助建立近13000个有效价值链接,多个创业项目成功被苹果、推特等国际知名企业收购,累计获得超过8.85亿英镑的投资。

安德鲁强调,“龙门创将”中国是在中国办、与中国一起办、为中国而办(inchina,with china,for china)。“对双边关系的积极影响,来自于我们提供的价值而不是赛事本身。”

科学技术部部长王志刚在“龙门创将”全球创新创业大赛·中国赛区总决赛上表示,第三届“龙门创将”落地深圳,不但为深圳创新创业提供新的载体,也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创新中心建设增添了新的活力,既是深圳创新发展的重要机遇,也是“龙门创将”在中国落地深耕的重要契机。

“来了就是深圳人”要适用于全球人才

“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标语给洪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多年前他初到深圳,在宝安机场看到这句标语时,感受到了归属感。如今作为深圳市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全国人大代表,洪为民希望这句标语可以适用于全球来深的人才。

4月14日,在第十七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深圳论坛上,洪为民表示“大湾区有全球独一无二的完整产业链、融合的价值链”,《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出台后,进一步明确了湾区内部11座城市的分工,避免了城市间的同质化竞争和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

洪为民认为,要吸引国际人才,要不断提升人才软环境,涉及文化多元、宜居环境、人才流动、产学研体系、法治制度、政府政策等方面。其中产学研合作的科技创新仍是短板,传统的产学研体系是“推”的,而发展高科技产业,产学研体系应该是“拉”的,是以企业为主体,“学”和“研”为“产业”服务。

针对国际人才环境优化问题,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王晓梅表示,当前出入境管理制度门槛仍较高限制了国际人才流动,城市医疗、教育、就业等配套服务还不够完善,引进的国际高层次人才类型与国家战略匹配度不高,以及海外高端人才回流现象不明显,规模不大。因此要不断优化人才生态,赋能人才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