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这个“文物”式小区,今天干了一件“大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一般的小区相比,老城厢地区道路狭窄、人口密度高、老龄化程度高、居住空间小,并且只有托底保障性质的物业服务,这导致其推进垃圾分类时,面临“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不足”、“垃圾箱房设施不足”、“物业管理和服务难以跟上”等一系列难题。老旧小区会不会成为垃圾分类的盲区?如何破解这些难题?

今天,黄浦区老西门街道龙门邨小区正式在小区中“撤桶”,推行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小区里原来零星摆放的垃圾桶已经被提前撤走,取而代之的是分别设在2处投放点上干湿成组摆放的“两分类”垃圾桶和崭新亮丽的移动式“四分类”垃圾箱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者注意到,7:30刚过,就有居民提着在家分类好的湿垃圾、干垃圾来到投放点进行投放,驻守在投放点上的志愿者一边检查居民“湿垃圾”的纯净度,一边指导居民将湿垃圾“破袋”后倒入湿垃圾桶中,还会特意提醒居民,马夹袋属于干垃圾,需要和湿垃圾分开投放。对分类正确的居民,志愿者还会掏出手机扫描居民的“绿色账户”卡二维码,这样,绿色账户的积分就累积在居民的绿色账户卡上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发现一些居民将塑料袋、一次性餐盒等混在湿垃圾中倾倒时,一旁的志愿者便开始耐心指导和纠正,垃圾分类专职管理员则协助居民进行二次分拣。

据介绍,龙门邨小区位于尚文路133弄,始建于1935年,面积23.14亩,共有76幢房屋,其中独立住宅6幢,新式里弄68幢,旧式里弄2幢。龙门邨得名于“龙门书院”,而龙门书院是清朝后期上海县城的四大书院之一,也是上海中学的发源地。1999年龙门邨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2004年被公布为“黄浦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龙门邨小区将每天早上7:30-8:30,晚上6:30-7:30设为垃圾投放时段。每周四上午增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大件垃圾的投放时间段。投放时间段结束后,由环卫部门安排分类运输车辆进行分类清运。在非投放时间段,小区内垃圾桶全部撤走。

“为了防止小区内垃圾落地,居委会联合网格工作站、环卫保洁公司等组成巡逻保障志愿者队伍进行巡查,一旦发现落地垃圾,就通过寻找快递单、外卖单等方式,‘追根溯源’查找垃圾主人,进行上门沟通劝解。”龙门邨小区居委书记丁敏洁记者,通过之前数个月的宣传,居民基本已接受了撤桶,对垃圾分类有了初步的意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小区48号居民陈根森家中,记者看到其在厨房中摆了两个垃圾袋,专门用来盛放产生的干湿垃圾。“家里太狭小,脚下不好摆垃圾桶,就只能挂两个垃圾袋盛放。”陈根森说。

“撤桶以后,确实不像以前方便了,每天要按实时间去倒垃圾。但对老百姓来说,除了多花些时间,其它也没什么损失,垃圾桶也不会放在家门口了。”早上起来倒垃圾的小区居民孙康熙告诉记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龙门邨小区来说,除了“软件”上的居民思想工作问题,还有硬件上的诸多难题。

“像龙门邨这样的老旧小区先天存在不足,其开始建设规划的时候就没有考虑安放垃圾箱房,环卫设施不完备,现在重新设置点位,放在哪家门口都有意见。”老西门街道绿容所街道相关负责人曹华君告诉记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与小区居民对此开展专题讨论,征询他们的意见,最后将日常生活垃圾投放点位从6处“撤桶并点”为2处,投放地点设在小区居民出行比较集中的13号与16号交叉口以及96号附近。”

曹华君还表示,未来将对龙门邨小区的硬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造,以缓解现在的环卫车辆难以进出小区,清运垃圾不便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