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记者 周月光
特约记者 李珂 通讯员 黄智强
“20年前,这里是荒坡地;10年前,这里是乱坟岗;现在走的这条大道以前是滩地;洋浦大桥是5年前通车的……”5月28日,海南日报记者走进儋州滨海新区,目之所见,高楼林立,道路纵横,人来车往。滨海新区管委会建设公司副总经理黎安一路走一路感叹:变化太大了,这是在荒滩地上建的一座新城。
渔业小镇变身现代城市
千百年来,儋州西北边海岸线,杂草丛生,树木乱长,这里的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直过着传统的打鱼或农耕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北部湾大潮涌动,特别是改革开放春风吹拂,这里的渔民农民开始过上新的生活。
上世纪90年代初,以渔业小镇著称的白马井,曾经有个短暂的开发热潮,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快又沉寂下来。2008年,儋州滨海新区挂牌,这片土地迅速繁荣起来。
“1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滩地,外面人很少来。”儋州滨海新区从开始规划、征地,黎安就在这里工作。他说,滨海新区大规模开发,但并没有像其他地方一样大规模拆迁,建设用地大部分是荒滩地,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城乡建设发展统筹推进。
儋州滨海新区建设,从交通建设开始,第一条路是拓宽改造白马井大道,从环岛西线高速一直修到海边;接着是修建连接白马井镇与排浦镇的滨海大道、连接白马井镇与洋浦的跨海大桥、西环高铁白马井站等,如今滨海新区形成“两纵九横”路网。在建设路网的同时,滨海新区还建设电网与光缆工程、天然气管道、供水厂与管道、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滨海新区创新思路,起步时就以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实现街道巡查日常化,对道路进行绿化保洁,定期检修市政设施,实施市容美化、城市绿化、路灯亮化、环境净化等城市“四化”建设工程,古老的渔业小镇短短十几年发展成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
巢好凤自来。儋州滨海新区很快成为全国投资商新宠,国内知名开发企业蜂拥而来,恒大集团、中南集团、重庆建工、博亚兹等大企业迅速进驻。过去10年,滨海新区开发建设累计完成投资600多亿元。
落户儋州滨海新区的巨型文化旅游综合体,定位为高端文化旅游胜地,涵盖国际会议中心、国际会展中心、七星海岛酒店、影视酒店等28种业态,总投资1600亿元,建成后将使儋州成为继海口、三亚、琼海之后,海南又一个文化旅游重镇。
渔民掀起创业潮
5月29日上午,儋州白马井镇寨基村大联驾校,39岁的张壮学找了几个朋友商量扩大驾校规模。“报名学车的已经积压600多人,必须赶紧扩大规模,不然就不好向学员交待了。”张壮学说。
张壮学的祖辈都是渔民,早几年他也出海打鱼,后来,看到周围学开车的人越来越多,不少人跑到外地学车。2016年,他在村里挂起“大联驾校”招牌,第一年跟他报名的就有200多人。
寨基村在滨海新区中间,四周已经被高楼包围,村里多条宽阔的水泥路呈井字形,大部分村民盖起楼房,不少楼房前停着轿车、货车、挖掘机、翻斗车等。
38岁的林汉贤在村里开了一家建材公司,门口停着5辆各种作业车,每天往滨海新区各建筑工地送水泥、砂子、大理石等,年销售额500多万元。以前他一个人做,现在请了5名工人,月工资4000元至8000元不等。“国家政策好,人只要勤快,活是干不完的。”林汉贤说。
寨基村很多人像张壮学、林汉贤一样创业。据不完全统计,全村做生意当老板有60多人,此外,村里做绿化环卫的有70多人,在各种工地和小区做保安的有40多人,工资在2000元至5000元不等。
“我们村以前90%是渔民,现在渔民不到20%。”寨基村支书林庆蒙说,新区发展起来后,机会特别多,大伙觉得出海打鱼太辛苦,越来越少人出海了。
成海南西部投资沃土
儋州滨海新区位于海南西北部、北部湾海岸边,地跨白马井镇与排浦镇,南北长12公里,东西宽5公里,规划用地面积59平方公里,目前建成面积20多平方公里。
“滨海新区初具规模,未来发展空间还很大。”黎安说,10年前,白马井镇人口约5万,现在已经超过15万,未来目标是建成20万人口规模的新型城市。
滨海新区已经成为海南西部交通枢纽,西环高铁、西线高速、万洋高速(即将开通)贯穿而过。同时,滨海新区拥有白马井中心渔港,面对洋浦天然深水良港,靠近即将建设的儋州机场,海陆空交通优势非常明显。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