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都讯7月1日起,上海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制度,引发全国关注。一些网友在网上吐槽垃圾分类对生活造成的不方便。南都N D X实验室热点站站队近日对垃圾分类话题做了网络调查:“一种新时尚正在形成,你扔垃圾习惯分类吗?”调查结果显示,习惯垃圾分类的人数达到了48 %,略微少于“不习惯垃圾分类”的52%.

公众对垃圾分类的角色认知较清晰

你扔垃圾习惯分类吗?截至7月5日下午3点,有3353人在南都热点站站队上进行投票,给出自己的观点。其中,表示习惯垃圾分类的人数达到1596人,占比48%;表示不习惯垃圾分类的人稍多,有1757人,占比52%.

虽然不习惯垃圾分类的人数稍多于习惯垃圾分类的人数,但是总体上,习惯和不习惯的公众已经几乎一半一半。这也可以说明,国内公众对垃圾分类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复旦大学可持续行为研究课题组在2017年对上海市区的静安区三个街道的20个社区进行研究发现,“仅由保洁员负责”的干湿垃圾分类模式并不可行。居民角色认知(即各方都同意居民是垃圾分类的主要完成人)是成功进行垃圾分类的重要因素。

从南都热点站站队的调查结果看,公众对垃圾分类的自我责任认识比较清晰。

被问及对“垃圾分类是保洁员的工作”这一说法怎么看时,只有7 .2%的人选择了“是”。另有12%的人选择“不是”;80 .7%的人认为是“共同完成”。

可见,对于垃圾分类,大多数人认为个人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甚至是主要的责任,垃圾分类并不只是保洁员的事儿。

对垃圾分类“非常了解”的人很少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垃圾分类的知识,非常了解和一般了解的公众分别为3.6%和51.8%.比较模糊和没有了解的则分别为34 .9%和9.6%.可见大多数的公众对垃圾分类的认识还停留在“一般了解”和“比较模糊”的层面,真正做到非常了解的人很少。

网络媒体是公众了解垃圾分类知识最主要的渠道,44 .4%的人通过网络媒体了解相关知识。其次是电视广播,有20 .7%的人通过电视广播了解。接着是通过相关活动、传单手册和上门宣传,分别达到11.2%、10 .7%和3.6%.

25 %认为垃圾分类执行难是因为“摆大桶”

垃圾分类为何执行难?32.3%的人认为,最主要的问题是垃圾分类标准记不清;25.5%的人认为虽然说是垃圾分类,但分类大多还是摆大桶;还有22 .9%的人认为主要是人们的环保意识未跟上。

此外,还有9 .9%的人认为垃圾分类的处罚力度跟不上;有9.4%的人认为,可回收的垃圾比较难卖。

与此相映照的是,有25.4%的人认为应该“简化垃圾分类标准”;还有26.6%的人认为“要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垃圾分类意识和能力;有17.6%的人希望能够建立互联网回收平台;有15 .6%的认同制定严格的管理条例;还有14 .8%的人呼吁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

观察

上海垃圾“定时定点”投放观察

“定时定点”是提升分类质量的关键一招

上海这一轮垃圾分类改革的一大特色是生活垃圾的定时定点投放。具体来说,以往小区24小时可以丢垃圾的局面将得到根本改变,一个小区只允许一天当中的某几个时间段集中扔垃圾。

相比干湿垃圾如何分类,生活垃圾的定时定点投放对居民以往生活方式的改变更大,给居民生活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上海正式实施《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前的一场发布会上,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副局长唐家富坦承:在推进“定时定点”制度过程中,确实出现了一些新问题:部分市民对“定时定点”制度不理解、不适应,个别街道、乡镇在推行“定时定点”的过程中操之过急。

“上海采取定时定点投放生活垃圾的目的,是希望有一个与市民直接沟通的时间和地点,让市民更快知道垃圾分类怎么做”。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环卫处副处长齐玉梅在一次公开活动上表示,通过这种方式,希望让居民更快适应垃圾分类。

她特别强调:“‘定时定点’并不是一刀切,在每个社区都可以有不同的方式。”

据南都记者了解,上海相关部门制定了《生活垃圾分类定时定点制度实施工作导则》,其中就要求坚持精细化管理,做到“一小区一方案”,方案制定过程中,由基层党组织牵头,通过居委会、物业管理、业委会共同努力,充分与居民沟通。

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副局长唐家富称“定时定点”投放制度创新了上海生活垃圾分类的工作模式,是提升分类质量的关键一招。

据了解,上海市政府相关部门要求社区做好过渡性引导。比方说,通过安装监控、设置“误时投放点”等方式,既能强化监管分类质量,又便于错过投放时间的人群投放垃圾。对楼层设置投放点的住宅,通过约定承诺等方式,引导监督居民分类投放;对未实现有效分类的楼层,逐步实施集中定时定点投放。

不仅仅是上海,垃圾分类试点推广已近10年的广州2014年就已实施了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目前基本稳定和形成了社区“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为主、多种收集方式并存的垃圾分类模式。杭州也不例外,2014年就在部分小区陆续展开垃圾定时定点投放。

在上海正式通过立法方式推行生活垃圾分类之前,“爱芬环保”等社会第三方公益组织已在社区探索垃圾分类模式8年。复旦大学可持续行为研究课题组也持续跟踪了爱芬环保探索的社区垃圾分类模式。

课题组李长军博士在一次公开活动上分享了垃圾分类的三大要素。其一是设施层面需要配套垃圾分类的“新标识”,对垃圾箱房也要实施卫生管理;其二是确立居民的主体责任,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志愿者和保洁员的培训上门宣传;其三是“垃圾分类助手”(比如志愿者和保洁员)及值班制度。

课题组发现,上门宣传这种形式对居民垃圾分类的意愿提高明显,而干净、彩色的垃圾桶也会让居民更接受垃圾分类。这些经验对于未来其他城市推广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据悉,目前,上海全市规范社区投放点的改造,已经完成了71%.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超30%社区的垃圾分类已蔚然成风。而2011到2018年的七八年间,只有15%的社区形成垃圾分类的氛围。

“我们希望比例更高”,齐玉梅说,上海的目标是希望至少70%的社区能做到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甚至达到90%.

采写:南都记者吴斌 尤立川 实习生郑伊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