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曾云:

“吾毕生之愿,欲筑一土墙院子,

门内多栽竹树花草,清晨日尚未出,

望东海一片红霞,薄暮斜阳满树,

立院中高处,俱见烟水平桥。

园林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保留,

更是一种生活状态的延续,

从古至今,

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都需要与自然交流的空间,

并在其中找到生活的乐趣。

“在我的后园,

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

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院子里的点点滴滴。

常见于鲁迅先生的笔端,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

院子承载了鲁迅童年奇妙无穷的世界。

张爱玲曾这样描述过:

“我的房子必须是这样,

边种花,边看风景,

边向楼下的人打招呼,

静谧、掩映、浪漫、鲜花盛开,

就是这种味道”。

若有庭院,四季如歌,

收纳生活的美好,绽放别样的精彩。

如果,我有个院子,

我要种棵树,

还要种些花花草草,

看它们四季轮回,慢慢生长。

如果,我有个院子,

我想置一张木桌,几把木椅,

一杯茶,一本书,

我陪着它们,它们陪着我,

一起享受宁静惬意的午后。

一九二七年·爱庐

一座院子 一段感情见证

宋美龄的陪嫁,一幢法国式的花园住宅,

一栋名叫“爱庐”的法式洋房。

蒋介石曾在上海置办过几处住所,但他最喜欢的是这幢。

藤蔓爬墙,干净洗练,

民国蒋介石对第一夫人宋美龄的爱意

浪漫如童话一般纯粹。

一座院子 一段世纪之恋

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新月派”灵魂人物

徐志摩与陆小曼婚后短暂居住地。

1926年11月16日徐志摩偕新婚的陆小曼返回故乡,

打算在这里度过隐居著书的生涯。

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爱情故事,于此永恒定格

给后人留下了一段美丽的遐想。

林徽因 太太的客厅

一座院子 千秋风雅激荡

林徽因,浙江杭州人氏,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民国时期的四大美人之首。1930年代的北平,林徽因家所在的东城总布胡同是一个富有吸引力的“公共空间”,其“太太的客厅”也成为现代文学史和知识人公共生活史的经典记忆。 凝聚着当时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交往网络。在这个“客厅”中出没的既有金岳霖、钱端升、张熙若、陈岱孙等哲学家、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也有如沈从文这样的主持全国性大报《大公报》文艺副刊的编辑,当然更多的是像萧乾、卞之琳这样的在校大学生慕名而来。

古至今,人们的园林情怀从未改变,可以说,中国传统的居住习惯,让我们天生遗传了喜爱“园林”的基因,也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别墅情结。这种情结,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个人对生活的需求,将会变得越来越强烈,诗意的园林美好生活场景,让人憧憬和向往。

一方园林,古往今来,承载了中国人多少自然情怀。以园林为代表的形式是特别受欢迎的园林生活。园林以其空间形式构成了一个便于邻里沟通,而又不影响自家生活的园林,对亲密邻里及回忆中童年生活中走街串巷美好记忆的回归与升华。

大家都知道北京园林,园林就类似,由独栋、联排和双拼围合而成,共享一个比较大的花园,既有独户的空间,又更侧重邻里共享空间。所谓“四户围合,新空间布局,新邻里情怀”,就是这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