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湾区市场规则对接 是推进营商环境一体化先手

专家认为,亟需理顺内地城市之间、内地城市与港澳地区之间的市场准入制度

公安部“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8月1日正式上线,汇聚服务事项548项,粤港澳大湾区高频热点服务“一网通办”。粤港澳大湾区内多种体制机制并存,民生服务和市场规则对接是当前湾区一体化的重要一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发挥香港、澳门的开放平台与示范作用,支持珠三角九市加快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制度规则。今年7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下简称《实施意见》),在推进区域深度融合发展方面提出推动大湾区内地在营商环境等重点领域率先实现一体化。

加快湾区市场规则对接,是推进湾区营商环境一体化的先手棋。当前,市场规则体系建设有两重任务,一是各地加快建设完善、公平的市场体制机制,二是在湾区一体化背景下,实现城市间的市场规则互认互通,让企业在湾区内便利地投资、经营。广东省级各部门及各城市已率先联动推进营商环境融合发展、推动营商环境一体化的举措: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推动粤港澳三地检测认证,广州市加快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深圳与香港在金融领域的合作深化,东莞探索港资企业商事登记全流程电子化,珠海与澳门建立跨境消费纠纷调解机制。

在此过程中,不少企业、机构对市场规则对接尚存在疑虑,专家认为,急需理顺内地城市之间、内地城市与港澳地区之间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快从市场规则对接进入市场监管合作的阶段,打破湾区营商环境一体化发展的关隘。

广州

对标香港规则实施行政确认

南沙率先与香港市场规则接轨。今年4月,南沙向企业颁发出首份商事登记确认制线下营业执照,这意味着在南沙自贸区办理企业执照,只要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就准予登记,工商登记机关只对申请材料实行形式审查。

今年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市长温国辉称,广州将重点从聚焦营商环境规则体系对接:广州要着力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出新出彩,对标港澳在市场准入、产权保护、法制保障、政务服务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加快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探索推进穗港澳三地“单一窗口”系统对接与合作。推进与港澳在法律、金融、医疗、建筑等领域的规则对接。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位置上的核心要塞,南沙率先与香港市场规则接轨。今年4月,南沙向企业颁发出首份商事登记确认制线下营业执照,这意味着在南沙自贸区办理企业执照,只要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就准予登记,工商登记机关只对申请材料实行形式审查。这就是南沙在市场准入环节对标香港公司的注册制,将企业设立登记的行为性质从行政许可改为行政确认。南沙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创新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商事登记确认制改革意味着南沙向着香港便利化的商事登记努力,但同时要求南沙从着重事前审批,向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保障转变。

在监管领域,南沙探索湾区法律对接服务。近日,南沙区印发《进一步优化提升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营商环境的工作措施》(简称《措施》),在港澳规则对接、国际商事法律服务合作、知识产权等方面推出诸多措施。

位于水岸广场的粤港澳大湾区暨“一带一路”法律服务集聚区集聚了中国南沙国际仲裁中心、广州金融仲裁院自贸区分院、粤港澳大湾区仲裁联盟、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院(筹建中)等24个机构。“集聚区建设将放大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品牌影响力,为企业提供全流程的司法服务,融合审判、仲裁、公证、鉴定、调解、律所等法律服务资源,做到公开透明可预期;全要素的定单服务,从风险合规、融资并购到上市辅导;全链条的跟踪服务,从招商洽谈、落地投产到生产经营。”南沙区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新近发布的《广州高新区(黄埔区)建设广东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实施方案》也提到,黄埔区率先对接港澳营商规则,拟对接港澳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投资贸易等营商环境规则。据悉,目前规则对接方案尚在研究阶段。

深圳

金融市场规则对接前海先行 互联互通与制度创新是关键

前海是深港合作的先行区,通过外资金融机构落户和合办等形式,港资机构在前海参与金融业务的经营,而最为广泛知晓的就是供应链金融融资产品。

香港在世界银行发布的《2019营商环境报告》中排名全球第四位,湾区内地城市积极与香港的国际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对接。深港有地缘优势,也是大湾区三大极点之一,深圳选择在金融业上与香港发生联系。

去年实施的《深圳市关于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若干措施》(简称“深圳营商环境20条”)提到“突出深港金融合作”,探索符合条件的港资主体在前海发起或参与设立法人银行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探索放宽在前海设立港资保险公司条件。探索在前海开展跨境人民币信贷资产转移业务,等等。

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任务在前海先行,如今成效如何?难点在哪里?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长期关注深港金融合作。他谈到,前海是深港合作的先行区,通过外资金融机构落户和合办等形式,港资机构在前海参与金融业务的经营,而最为广泛知晓的就是供应链金融融资产品,“珠三角有天然的民企和制造业产业优势,为供应链金融提供了产业支撑。”而毗邻的香港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为供应链金融提供更多元化的产品和资金流,更重要的是国际化的投资眼光。

“对投资者而言,是否能在两地便利地投资才是关键”,在林江看来,深港金融合作难点在于市场互联互通,前提是金融市场规则的对接。“科技金融将成为深港金融合作新的突破口”,金融和科技创新离不开制度创新,制度就是金融市场的规则。

前海的金融市场开放也是金融业人士关心的。7月20日发布的“金融业对外开放11条”中,进一步便利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进一步提高了境外投资者入市投资的便利性,对深港金融合作是利好信息。林江认为,扩大大湾区内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和范围是深港金融合作的机遇,但仍需看中央对大湾区、自贸区在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权限,以及前海在探索创新上的勇气,如果前海能走出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新路子,深港金融合作的经验将被复制,从而实现大湾区内的金融市场规则融合。

东莞

探索港企电子化商事登记 尚存盲区需尽快出台指引

同样积极推进与香港市场规则对接、推进营商环境一体化发展的,还有东莞。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是港商投资热门地,聚集了大批港资企业。“但香港投资者想在内地注册,需要在香港办理企业公证,并提交厚厚一叠的证明文书和登记材料,还要亲身到内地城市工商部门办理。”有参与东莞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分享会的公证人代表坦言,主要困难在于境外主体电子签名与内地无法互认,内地部门没法快速查验到企业资料和股东信息等真实性,因此需要港企法人提供大量资料。

这种审批的“硬伤”影响了东莞的营商环境。东莞市市场监管局副调研员张志云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东莞多年来探寻如何将公证人公证等一系列的文书进行简化,在和香港接触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香港商事制度的完善。而东莞也从香港学习到很多登记注册的经验,比如集群注册、全程电子化等。到2018年10月29日,经国家司法部律师工作局核准并备案,在莞港两地正式启用简化版香港公证文书,尝试通过中国内地委托公证人对香港投资者及有关人员的签字进行公证,并在相关文件进行电子签名的方式,解决公证文书电子化的难题,并形成了法律文书简化方案。

中国委托公证人协会有限公司主席杨元彬协助香港企业处理了多宗公证文书简化和电子化业务。他介绍,香港企业在内地注册的公证业务占了其业务量的半数,可见港资企业在内地投资需求旺盛,便利化的商事制度对香港企业投资更利好。

7月18日,东莞市人民政府、中国法律服务(香港)有限公司、中国委托公证人协会有限公司进一步签订了《莞港商事登记合作框架协议》,明确合作探索建立简化版公证文书信息数据库,推进公证文书电子信息共享,探索离岸申办东莞港资企业商事登记,推动两地商事登记交流学习。这也为东莞从2012年以来启动的商事制度改革再添突破性的一笔——东莞成为全国首个和香港相关机构签订商事登记合作框架协议的地级市。

在此框架下,未来港资企业在东莞注册企业,只需通过公证协会的公证人出具公证文书并举行电子化录入,由公证人代理申办后续的商事登记手续,在商事登记一体化平台和刷脸认证等技术支撑下,香港投资者将足不出户完成全程电子化商事登记。杨元彬同时坦言,香港企业对内地商事登记流程熟悉的并不多,对于此次探索的跨境登记更是宣传得少。

有不愿具名的公证人表示,跨境登记前景可期,但目前“盲区”较多,比如以往公证人只需为客户提供企业资料的公证文书即可,这并没有超出公证人的法律业务范畴,但未来公证人要承担香港企业在内地的商事登记业务,公证人协会是否具备代办资质、内地工商注册是否认可这一手续,都尚需有关部门明确。此外,东莞市作为率先试点的城市,应该尽快出台港企跨境登记的相关指引,让香港公证人协会及时向香港企业进行宣传普及,指导香港企业办理手续。

未来港资企业在东莞注册企业,只需通过公证协会的公证人出具公证文书并举行电子化录入,由公证人代理申办后续的商事登记手续,在商事登记一体化平台和刷脸认证等技术支撑下,香港投资者将足不出户完成全程电子化商事登记。

珠海

珠澳共建跨境视频调解机制 澳门消费者维权可“零跑动”

2018年9月14日,受澳门消费者吴女士委托,莫先生到横琴新区消费者协会投诉。吴女士因购买横琴新区的房产后发现与其广告宣传完全不符,要求开发商全额退还购房定金人民币20万元。横琴消协接到投诉后,多次约谈被投诉的开发商,开发商坚持要求与消费者当面调解,但吴女士因工作关系不便入境内地。

横琴消协与澳门消委会决定启动“跨境视频调解机制”,2018年10月31日上午,开发商和吴女士分别到达横琴消协和澳门消委会,通过“跨境视频调解平台”的在线视频沟通。从双方沟通到签署《调解协议书》,整个调解过程与确认程序半个小时即完成。吴女士感慨,“从没想过通过视频,可以这么快调解好。”这也是横琴新区消协成功组织的首宗跨境消费纠纷视频调解案例。横琴新区消费者协会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消费者委员会建立了两地跨境消费维权机制,消除了两地消费维权程序差异,简化了消费纠纷处理流程,实现跨境消费维权“零跑动”。

借助横琴自贸片区,珠海澳门两地推进消费纠纷、商事登记和知识产权包含等方面的对接。澳门投资者仅需通过一门式一网式系统提出一次申请、填写一份表单、提交一次材料,最快可于2个工作日内领取营业执照等证照和公章。据统计,在横琴注册的企业突破5.85万家,其中,港资企业1324家,澳资企业1388家。

在市场监管方面,横琴推出全国首份“横琴与港澳差异化市场轻微违法经营行为免罚清单”,“有了这个清单,企业经营就不怕踩‘地雷’。”在横琴经营的澳门企业代表吴焕裕打开“横琴新区市场违法经营行为提示清单查询系统”,不到3秒钟,七大类企业经营可能涉及的“雷区”便一目了然。

在澳门,横琴工商局配合推动澳门连锁加盟商会成立的“内地商标注册咨询服务中心”深受澳门企业欢迎,有意在内地商标注册的澳门品牌企业与个人纷纷通过该平台进行咨询对接,目前涉及商标咨询的业务近500宗。以此为缩影,横琴澳门两地的跨境商标知识产权合作正在不断深化。

借助横琴自贸片区,珠海澳门两地推进消费纠纷、商事登记和知识产权包含等方面的对接。澳门投资者仅需通过一门式一网式系统提出一次申请、填写一份表单、提交一次材料,最快可于2个工作日内领取营业执照等证照和公章。

观察

市场规则对接,商事登记先行 金融开放和知识产权保护随后

综合广东省层面与港澳规则相互衔接,以及穗深港珠四地先行先试的探索,成效初显、未来可期,更重要的是,市场规则对接不仅停留在营商环境前端的商事登记环节,更逐步向更高层次的金融市场、更深层次的市场监管递进。

商事登记规则对接是走得最早、最快,这也是因为香港的商事登记制度便利度全球领先,成为湾区各城市对标追赶的目标。纵观东莞、深圳前海、广州南沙和珠海横琴的跨境商事登记探索,东莞是在此前基于商事登记全流程电子化和跨境文书互认的基础上,举全市之力探索更进阶的跨境商事登记全流程电子化,站在市级层面高位谋划,更有利于市场规则对接的落地,但需要更细致的指引和更宏观的谋篇布局。横琴与东莞模式相近,通过电子化平台、借助银行资源,让澳门企业足不出“户”就能办理商事登记的资料审核。前海拥有自贸区政策的天然优势,同样是为外资企业提供电子化注册的便利。

上述三个地区的模式都是让港澳企业享受“在地性”的商事登记便利,而广州南沙略有不同的是,在学习了香港行政确认模式之后,南沙区直接复制过来,所有符合条件的企业到南沙注册都能享受这一便利,覆盖面、普惠性更广。

“珠三角城市积极探索商事制度融合,从而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这种探索精神值得提倡、值得鼓励。”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徐现祥关注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多年,他指出,珠三角城市在推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时就要考虑到服务于粤港大湾区经济转型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创业提供更多资源,将很好地为珠三角企业乃至港澳青年在大湾区创业提供便利。

金融市场的规则对接,前海做了湾区内“独家”生意,但深港金融机构合作密切,金融市场规则对接上进展不多,仍需研究市场投资和交易互联互通的长效机制。林江期盼的深港金融合作成效并不是“香港带着深圳跑”,而是共同提升,“假设深圳的金融业是6.0版,香港是7.0版,那双方合作应该是共同研究出一个8.0版,从而带动整个湾区金融业水平提升。”

无论是跨境商事登记,还是粤港澳消费维权、检测认证互认等,都意味着湾区市场规则对接的进程,从市场准入规则对接进入到市场监管合作,但后者是比前者更深入、更高标准的要求,不只考验主政者在制度难点上的探索魄力,更需双方联动共建市场规则,同时在加强市场监管的严密度与法治力度上不得放松、不懈努力。

策划:南都记者 尹来

采写统筹:南都记者 赵安然

编辑统筹:邹琳 方军

本文采写:南都记者 赵安然 陈养凯 杨静雨 李鑫 李洁琼 张伊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