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至29日,“让建筑更有思想——2019亚洲建筑学术交流峰会”在贵阳中铁阅山湖悦湖薹艺术中心举行,来自中日韩三地的5位国际建筑设计师从不同角度,结合自身设计作品进行学术探讨交流,为贵州建筑如何在新时代和新规划下打开城市发展的新方向提供全新思路。
建筑、自然、责任,是此次峰会提及最多的关键词,如何让建筑更有思想?如何让建筑与自然有机融合?如何用建筑去践行对社会的责任?现场,5位设计师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学术探讨,献上了一场精彩的视觉与思想盛宴。
日比野拓:“幼儿园不是游乐场”
演讲主题:从最新案例思考未来的幼儿园
日本建筑设计师日比野拓长期深耕幼儿园设计领域,在日本境内设计的幼儿园及其它儿童设施超过500所,在中国也有20多个项目正在进行中。
“幼儿园不是游乐场,它不仅需要可爱的元素,也需要自然的元素。”在日比野拓的设计中,色彩不会被过多的使用,接近自然的色彩、更加朴素的木质材料、雨后积水的地面、干燥明亮的厕所、山坡草地、树木花园等元素,往往更常见。
“自由和真实是建筑美的灵魂”,在日比野拓看来,幼儿园需要为孩子们保留运动和接近自然的空间,用地不足时可以用立体化的建筑设计进行破题。“希望有更多真正为了孩子的园舍,孩子们可以在自由的空间里去探索、学习、成长,释放天性,而不是仅仅是为了成人的便利。”日比野拓说道。
施燕冬:“设计故事的内在建筑逻辑不可忽视”
演讲主题:中日建筑设计对比与思考
中国建筑设计师施燕冬,目前是暨南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同时拥有在中日工作学习的文化背景,在结合中日建筑设计差异话题进行演讲时,他分别选取了自己在日本和中国的设计作品作为案例进行剖析,以期引发更多本土设计师的思考,同时提供参考借鉴。
“建筑项目的流程上,中日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施燕冬介绍,日本的建筑设计,设计师出图纸后,会由施工单位单位再画一次施工图,得到设计师同意后,才进行施工,彼此之间的考量平衡与结合,让建筑项目的设计落地得到了优化。
现场观众提问交流
“其次是设计理念上,对于设计故事的内在逻辑与外观造型,两地的侧重点会有差异。”施燕冬表示,虽然存在差异,随着目前国内的建筑设计不断发展,在建筑设计的内在逻辑上,也有了更多尝试和创新。例如施燕冬所操刀的武汉群星城建筑设计,从布局上与武汉三镇不谋而合,到借鉴三峡峡谷造型,再到赤与砺的风土肌理重塑,文化特征的内化,赋予了建筑更加丰富的内涵,内在的建筑设计逻辑,使得建筑更加丰满,更具“思想性”。
团纪彦:“建筑的共生让城市焕发新生”
演讲主题:建筑的共生思想
日本建筑设计师团纪彦以东方文化传播路径为起点,讲述了人居环境的变迁、文化的迁移对于建筑产生的影响。“东西方对待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差异非常明显,在东亚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典型的共同特征。”团纪彦认为,建筑不应该是一刀切的,建筑有其时间脉络,蛮横掐断,只会适得其反,应当在现有基础上去进行适当的改造。
“传统建筑比现代建筑更加顺应地形去建造,现代太多建筑都会去把山推平,削开一个口子等,建成的房子像一个个方盒子,千篇一律,多元共生的建筑美已不复存在。”在团纪彦看来,在都市建筑设计中,恢复植被、顺应地形,将挽救很多景观。在他设计的台湾桃园机场案例中,他选择的就是保留已有30年历史的原址,加以改造,达到了焕然一新的效果。
“建筑的共生,实际上是新与旧的共生,是建筑和大地的共生,和自然的共生,同时也是和周围建筑的共生,是全球化和地方性的共生。”对于团纪彦而言,不同文化的相处和交界处的秩序是非常重要的,以此为基础,他的设计十分注重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
郑东贤:“让自然接受我们的建筑”
演讲主题:建筑面向自然的新态度
在中日韩三地工作生活过的韩国建筑设计师郑东贤,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当下建筑的中心,也是建筑美的表现。
“好像它原来就是在那的,我想是最理想的状态。”在郑东贤看来,建筑属于自然,也和自然互相交集,如何将建筑融入到自然中去,是他一直在思考和实践的问题,在响沙湾沙漠莲花酒店、鄂尔多斯动物园媒体中心等作品中,他不断践行着建筑与自然相交相融的理念。“我希望建筑的边界是特别弱的。”他说道。
“起、承、转、合、隐、渗、虚、透,设计建筑就像是在创作一幅山水画。”郑东贤结合自身设计的阿那亚槐树餐厅、阿那亚金山岭马术主题酒店等作品,深入阐释了这一系列关键词。“所谓反古、复古,都太片面。”郑东贤提倡,应该应用当代的技术和手法,去挖掘、创新,进而传承,实现建筑在自然中的和谐美。
坂茂:“建筑师不仅仅是为有钱人服务的”
演讲主题:让建筑创作与社会贡献并存
日本建筑设计师坂茂,作为201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拥有数量众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设计作品,其中就包括知名的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日本馆、纽约游牧博物馆和法国蓬皮杜美斯中心屋顶等作品。
会上,坂茂以《让建筑创作与社会贡献并存》进行了演讲,诠释了建筑的环保理念与社会贡献的关系。他的众多设计作品,建筑风格简洁、经济、实用,不依赖于高科技,擅长硬纸管和集装箱等常见材料实验性运用,对非传统材料,如竹子、织物等也发挥了创造性应用。
坂茂始终用创新去践行建筑师的社会责任,在他的众多作品中,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以纸管为地震难民、非洲难民等建立的等公益避难所,它们的身影遍布世界各地。
坂茂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选择使用纸管等自然材料进行建筑设计,尽管面对纸管容易着火、打湿、被折叠等质疑,坂茂依然没有放弃。在他看来,纸管可以重复回收利用,并且在世界各地都可以轻易获取,同时更为廉价,防火、受压等问题也都可以被很好的解决。这样的环保意识,和对弱势群体的关怀,让他坚持了下来,并且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
“我认为建筑不仅仅是为有钱人服务的,应用自然建材,能够为普通人,为那些难民创造一个温暖的住所,我感到非常欣慰。”坂茂说道。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