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始终有一个词出现在我们生活中,那就是——“污霾”。它让公众对空气质量的关注也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此背景下,全市上下以背水一战的危机感和政治决断,采取一系列铁腕举措,力拨“污霾”见成效。

201611月下旬以来,廊坊持续经历了一个多月的极端不利天气。为保成果,退前十,我市在201612月份强力开展了攻坚月行动,达到了预期减排结果。

严格落实省1号调度令,出台十条严控措施。截至20161226日,我市共停限产企业11287家,工业用电量下降约50%;采取专家引路,精准治污。201611月和12127日共启动应急响应4次,共51天,尤其是15日、16日空气质量指数下降一级,17-21日城区未出现日均AQI值 “爆表”(AQI500),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公众的健康利益;加强督导,狠抓落实。由市委组织部牵头,从市直部门抽调处级干部和工作人员,成立12个督导组,驻县开展1个月的督导检查。仅1128日至1228日一个月时间内,就先后在媒体曝光企业应停未停、燃用散烧煤等重点问题一千多个;市、县、乡领导一线指挥,全天候调度。11月份开始,市委书记冯韶慧、市长陈平每天晚上到市环保局指挥中心实施重点,现场调度、随时点评各县(市、区)当天大气污染防治情况,并建立了“廊坊市大气污染防治微信群”,遇到重污染天气,全天调度;重霾时段,“零点调度”;重点问题,一线现场调度,先后6次调度到凌晨3点多……

铁规不容逾越,最严治污制度已经体现在廊坊追求绿色发展的方方面面。2016年,全市环保系统执法人员累计出动执法人员53700余人次,执法车辆9163台次,检查各类企业24275家次,开展夜查、晨查1516次,发现各类环境问题1873处,公开曝光62家,关停取缔335家,实施查封、扣押149家,按日连续处罚2家,行政处罚4480.5万元。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廊坊地处协同发展的最前沿,特殊的区位更是赋予其首都“环境护城河”的特殊使命,廊坊构筑绿色生态屏障,首先从地上种树着力。

2016年秋冬季,全市共安排植树造林任务5万亩,要求人均造林成活率要达到85%以上,切实做到一次造林、一次成林、一次成景。同时,进一步提升廊道绿化、村庄绿化、交节点绿化建设的档次和水平。地下水综合治理绿化工程。安排新造林任务2.2万亩。要坚持压采优先、适地适树的原则,以生态树种和生态经济兼顾树种为主,造林地块要集中连片,小班面积不低于100亩。补植补造工程。安排新造林任务1.21万亩。对春季验收不合格和缺株断带的地块进行补植补造。特别是村庄绿化、交节点绿化、廊道绿化等工程,要以景观效果为重点,在补植补造的基础上,注重树种选择和景观配置,2016年年底前,完成各项补植补造任务。

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如今的廊坊正全力放大自身优势,承担起首都功能疏解和生态涵养的重任,在塑廊坊生态发展环境新优势方面阔步前行。

廊坊孔雀城公园海本次新加推的公馆大厦位于永兴路与祥云南道交口,大公馆小区19#号楼,正对438亩丹凤公园,咫尺市民服务中心,占据政务区最佳位置,是名副其实的公园地产,也是廊坊政务区里的一个地标建筑。

【免责:相关数据资料来自网络,数据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