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3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上海:冲刺“收官季”,跑出加速度》的报道。
一个个重大项目接连落地,一件件民生实事温暖人心,一项项国家战略加速施工……岁末年终,上海以冲刺的姿态,抢抓各种机遇“窗口期”,为明年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基础。
▲上海浦江两岸夜色 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落实大战略,做强大产业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特斯拉试生产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挂牌了,第二届进博会实现了“越办越好”的总要求,科创板对“硬科技”企业的支持作用日益明显……四季度的上海,各项工作快马加鞭、争分夺秒,不像收官,却似开局。
“一年来,上海以稳增长的硬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硬道理,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符合预期,保持了稳中有进、进中固稳的良好态势。”上海市市长应勇说。
宏观稳微观活,总量增结构优。从GDP等主要指标看,今年上海经济呈现逐季回升的走势。坚持“四个放在”,落实中央交给上海的“三大任务、一大平台”,是上海经济“逆势而上”的根本动力。
“临港新片区挂牌刚好满4个月。这100多天时间里,我们签了101个项目,总投资达到500多亿元。新片区的企业注册,从以前一天20多家,增加到现在一天60多家。”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朱芝松说,围绕中央对临港新片区“五个重要”的指示,临港管委会正在委托智库开展全面研究,争取明年上半年拿出具体的方案。
以国家战略为依托,上海不断强化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开放枢纽门户等四大功能。夯实这些功能,需要战略性载体、关键性举措,将功夫落到重点区域、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要政策上。
就眼下情况看,招商引资、扩大有效投资是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如何保持汽车、钢铁等传统产业不失速,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成长,上海各区积极发力。今年前10个月,上海的互联网业务累计收入同比增长37.1%,位列东部地区榜首,这样的表现点燃了很多人的信心。
上海市医保局局长夏科家谈到了一组数据:前不久国家医保谈判成功的97个药品中,15个与上海有关,占比全国第一,显示了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良好势头。“当今很多医药创新来自于中小企业。我们在关注大企业的同时,还要通过专业园区和孵化平台建设,服务好中小医药企业,上海这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特斯拉上海工厂的施工工地。 新华社记者狄春摄
用好“两张网”,画好“工笔画”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实现一流治理,必须立足于发展实际。
统计显示,上海的地铁运营里程超过700公里,电梯突破24万台,8层以上建筑达4.6万栋——超大城市、超级复杂,在国际上也很难找到先例,这是上海实现一流治理的挑战。
浦东新区,是上海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区域。在浦东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的大屏上,实时跳动着接警数、实有人口、地铁故障等各种城市“体征”数据。依托这个“城市大脑”,浦东开发了渣土车治理、河长制、黑车治理、群租整治、工地监管、防汛防台等一系列应用场景。今年上半年,仅“群租治理”这一项,“城市大脑”智能识别超过5000起,是人工投诉等方式发现问题的近两倍。
不搞人海战术,上海积极推动科技为城市服务管理赋能。李强说,要以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两张网纵深推进智能化运用,全力打造好政务服务的“直通车”、城市运行的“总管家”,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城市的温度、生活的美好。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上海的特点就是“大城市、大基层”,只有精心画好“工笔画”,让各个基层细胞充满活力,整个城市肌体才能生机勃勃。
“今年年初,静安区还有2029户家庭拎马桶,现在仅剩下最后8户。我们已经下了‘军令状’,将在年底前全部完成。”有着“高大上”形象的静安,区委书记陆晓栋没有放过旮旯角落里的一只只小马桶。在陆晓栋看来,城市“以人为本”,就要体现在一个个具体项目中。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老百姓最需要的,就是政府部门最应该做的事情。
▲上海嘉定环城河步道(秦逸超 摄)
干部“急”起来,市场“活”起来
干事创业,关键在人。
今年年中的上海市委全会,将讨论主题定为干部建设。“以实绩论英雄,谁有本事谁来,谁有潜力谁干,谁先成才谁先上”——会议传递的这个信号,激励了一批担当有为的干部。
“3个小面包和7箱方便面”,是浦东新区两个广为人知的梗。前者说的是浦东谋划改革开放再出发,开专题会错过了饭点,给每个人发了3个小面包;后者说的是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办公室里,摆放了7箱方便面,加班加点吃泡面成为“家常便饭”。
这一切,正如上海市委所强调的:“今天的上海依然要保持热火朝天、只争朝夕的创业氛围,点燃灯火通明、挑灯夜战的创业之光。”
“在崇明,发改委条线的干部说,下班之后找他们不用打手机,打座机就行。因为很多人六点之后还在办公室。”崇明区委书记唐海龙说。不少上海市委委员提到,今年以来两个感受比较突出:干部“急”起来了,抓产业、抓项目的积极性大大提升;市场“活”起来了,今年1到11月,上海全市日均新设企业1451家,同比增长10%以上。
书写新时代上海发展新奇迹,除了干部队伍,还要依靠人才队伍。如何吸引全球英才齐聚上海,也是上海市委全会讨论的热点。
上海市经信工作党委书记陆晓春表示,如果说以前发展依靠人口红利,现在要释放人才红利。人才政策非常重要,尤其是在落户政策上要不断突破、不断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只要持之以恒地做,对上海未来的发展必然带来深远的影响。”
上海市委也明确,要深化居住证制度改革,探索形成更符合上海需要和产业导向的人才政策。尤其是充分尊重用人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真正把权和利放到市场主体手中。
“道理千万条,成事第一条”——面向关键的2020年,上海将以“善于成事”的劲头、“决战决胜”的姿态,向党中央和全市2400万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