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释放给外部对象的方法来最终治疗的情绪波动,即使不特别严重,但对当事人本人来说,一般都是一种想要隐藏在内心,不想让人知道的高度隐私。因此,为了允许自己释放这样的感情,人们有必要处于一种尽量不受别人干扰,在心理上感到安全和受到保护的环境中。因此,凝望自家园林便是最为合适的了。不可思议的是,既是对园林以外的草木寄托感情,其实也不会轻易被别人察觉。不过,且不说那些远离村落的单户独幢房子周围的大自然,就是对公园里的绿地或林荫树释放感情,也总觉得有些难为情。这好像就是人类,至少是都市人的一般心理。

我之所以对一棵树如此执着,一方面是为了在不同的季节要有形态变化的落叶树,如同前面所提到的,将园林的精神治疗效果,不可欠缺的自然节奏,最具象征性地反映出来。夏天,落叶树用厚厚的树叶织成纳凉的树荫;冬天,它们将枯叶抖落,让阳光透过。更不用说,春天树木萌发新芽、秋天树叶色彩尽染,也都有其独特的风光。但是,与此并列的另一方面的重要理由是,大型落叶树对室内气候带来良好的影响。随着季节的变化,落叶树理所当然地会对面朝树木的房间根据自然规律很好地调整其对日照的需求。

我在自己的家里年复一年地实际感受着这种落叶树带来的恩惠。父母家的园林前面,是以南北细长的格局修建的,而我家的南端几乎与地基的边界连接,在这一面没有园林,很幸运相邻的是公园,那里的落叶树给我的房间带来调节阳光的效果。夏天郁郁葱葱的繁茂树叶将绿色映在室内,略显昏暗,冬天透过干枯的树枝,低矮的阳光直射到屋内深处,所以天晴时直到中午之后,屋内暖洋洋的连暖气也不需要。

所谓园林,是虽在室外,却对室内氛围产生很大影响的住宅设施。比如说坐在起居室等地方,不经意地将视线投向外面时,园林里有色彩明快的宽阔草坪,还有枝叶茂密的松树丛,住在这样住宅里,心情就大不一样了吧。我住在父母园林前面盖的房子里,虽然算不上自己的园林,不过从窗户边的饭桌那里能望见父母的园林。这个园林不是按照“庭园”风格来修缮的,院内只有些杂树,地方很宽敞,不过反而能将四季应时的变化敏锐地反映出来,给人以满足的感觉。早春纤弱的梅花点缀在意想不到的角落里,光秃秃的树木冬日夕阳撕成千万条光芒。望着这些,在许多情况下,我原来焦躁不安的心情变得平和了。瞭望园林这种咋一看是毫不起眼的行为,却似乎意外地成了包括我在内的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片段。比如说,在山口瞳无比悲哀的小说集《园林中的沙场》中的同名短篇小说,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例子。该小说中有如下的描述:

我在能就近看见树木的起居室长椅子上坐了下来,看着雨滴落在园林里,不禁感到心情沉重起来……”

我想园林对感情的巨大作用,也许就在于这样的(心理)治疗效果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最低限度的必要条件是它们与住宅相连接,哪怕没有特别美丽的风景与极好的眺望条件也无妨。它们足以接纳我们的视线,并有围拢私密空间的自然片段存在。凝视园林可以使人的心情平和下来,其原因在于,尽管是大自然活动的一些“片段”,但它们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偶发的喜怒哀乐(无涉),以其独立的规律在活动。我们可以通过感受这些规律,使自己的感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相对地变得客观一些。也就是说,在这种场合下,我们的视线被接纳,也就等同于我们的感情被接纳。

当然,这样的功能在园林外瞭望风景和公共绿地也并非做不到。但是,这就是微妙之处,属于私人领域的园林和在外面的效果是不同的。这也许是因为我们托付感情一方的意识自然而然是不同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