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降薪、调整架构 楼市停摆下的房企自救行动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陈博 仕通人才联合创始人、董事长王钺最近在辅导一批年轻的房企中高管人员。他给这些人的忠告是,早做准备,未雨绸缪。“房地产市场正在从增量转向存量,他们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在新的市场趋势里找到新的职业机会。”

上海索乐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聂勇钢,春节后收到很多房地产职业经理人委托,这些经理人普遍焦灼的是,目前房企工作不好找,求职流程也拖得很长。

从2月底,减员、降薪等一系列动作在一部分房企悄然出现,既有因组织架构优化所引发的人事大换防,也有因无力正常支付薪酬要求员工主动离职,还有中高管“自愿”降薪的自救措施。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下,追求高周转的开发商一面是销售下滑、回款受限带来的现金流危机;一面则是融资端收紧趋势没有明显松动迹象,来自人力、财务等成本的刚性支出必不可少。

部分资金紧张的房企迫切希望通过成本端节流,保住“救命钱”维持正常运转,减员降薪是他们为此“祭出”的一个策略。

早在2019年,部分房企就开始通过调整组织架构、提高人均效能等措施进行了一轮人员结构优化改革。在疫情影响下,这一改革得以延续并进一步深化,以应对当前危局及不确定的未来。

不过,由于员工薪酬支出在房企整体收入中占比很小,多位房地产业内人士表示,减员降薪带来的效果杯水车薪。

减员降薪 招聘放缓

按照原计划,在一家10强房企深圳区域工作的张琴的春节假期本应该于正月初七结束。

但受疫情防控影响,她的复工时间被推迟至2月17日。2月16日,张琴接到复工时间再一次推迟的消息。伴随而来的,还有人力资源部发放的一张 “关于2月份在公司实际到岗天数”的统计表。

人力资源的同事并未透露这张统计表到底作何用,但张琴和同事们有些担心。“我们私下都在猜测,这个统计是不是跟降薪相关,这些天陆陆续续听到同行裁员和降薪的传言。”张琴身边原本打算离职的同事,在这个春节后都推迟了计划,大家一致觉得,这种行情下,好的公司基本只出不进了。

张琴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这段时间王斌也危机感爆棚,他是一家龙头房企物业公司的员工,工作内容与科技产品销售捆绑在一起。“现在日子不好过,最近我们经常被领导拉去谈话,公司业绩压力大,逼着我们要有输出。”王斌1月份的绩效工资已经被扣了几千块。为了减少支出,他所在公司给大部分员工1月份的绩效都打了C。

“估计2月份工资也大概率会是这个样子。”王斌说,但现阶段他不敢考虑跳槽,“至少上半年不太好动,先求稳吧。”

王斌的危机感源于这家龙头房企在2月底启动的一轮总部与区域人事大换防。超过10个区域被合并,数个区域遭遇调整,区域高管的职位也响应随之变化。

该房企一位内部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原来一个省份设置几个小区域,各自都拥有一套管理班子和办公体系。区域合并后,管理层面,部分区域总裁转为副总裁,如果不满足于新职位,就可能出现离职或调岗;员工层面人员随之精简优化。

同样是这家龙头房企山东区域城市公司的陆颖,2020年1月,他所在项目取消了员工住房与餐饮补贴,以陆颖为例,两项补贴损失合计超过1000元,相当于每月收入降低了1000元。

随着2月销售持续下行,减员、降薪等的动作在房企间悄然显现。2月27日,凯德集团成为第一家公开宣布降薪的房企。从4月1日起,董事会成员和其他高管层自愿将董事费和基础薪资降低5%-15%;所有经理级及以上级别的员工冻结涨薪;其他员工不受影响。此举措将在6个月后或者疫情平稳后重新评估。

此前,关于四川房企中迪禾邦因无力支付2020年1月及2月的工资消息在业界流传,中迪禾邦要求员工在2月27日前按照先前协商方案主动离职,方可延期领取1、2月工资;如若在2月27日不主动离职,只发放1月份工资且会根据公司资金情况迟发或缓发。

“效能是地产企业永恒的话题,一般来讲,员工流动率保持在20%左右是正常的,其中,主动离职和被动淘汰通常各占一半。从目前大部分房企的考虑来看,不会出现因疫情而规模性裁员的现象,但不排除一些计划砍掉的业务模块会借此做剥离。”祥源控股人力资源副总经理张晓宇向经济观察报表示。

每年3、4月是房企招聘高峰期,根据张晓宇的观察,最近这段时间,各家房企的招聘节奏整体放缓了。他说,这个时间点,房企对于人员入口确实会比较谨慎,非价值创造岗位会减缓招聘速度,员工的跳槽也会更加慎重。

聂勇钢的一家企业客户,2019年销售额120亿元,2020年的销售目标最初定在200亿元,近期,该公司将预期下调至150亿元。这样一来,原本预计新增的编制会受到影响。“之前他们打算增设新区域,扩招副总裁,这种情况下,只能缩减高层人员和新区域人员的编制。”聂勇钢称,原本想扩大规模的一部分中小房企,基于战略调整又停下脚步,现在这是一种趋势。

不过,人员更替始终是一个企业内部的新陈代谢。聂勇钢合作的正荣、中南置地、中骏、旭辉等房企,还按照原来节奏在招人。

张晓宇也表示,对于一些核心岗位,或者不得不从外部引进的岗位,房企并没有取消外招,甚至对招聘标准和薪酬都有所拔高。

对于效益较好、融资成本较低、财务较稳健的房企而言,这个特殊的时间点,反而是抄底好机会,一是抄底土地,二是抄底人才。聂勇钢接触的很多职业经理人,目前叫价更趋于理性。以往他们对薪酬涨幅预期在30%-50%之间,但现在已经降低至10%-20%,有些甚至平薪也能接受。

中小房企的自救

过往多年,在房地产企业的薪酬结构上,固定薪资占比较高,房企在规模扩张时期,不得不通过高薪来弥补人才缺口,导致大部分年收入超过百万的职业经理人存在薪酬虚高的现象。

“其实房企都在研究如何来解决高管酬薪虚高问题,总额还是要给到,但薪酬的结构能否调整得更为合理。”张晓宇说,一家房企给予中高层管理者的总薪酬,往往包括薪酬、福利包、激励等多个维度,更多公司倾向通过调节长期激励支出来缩减整体预算。

即中高管的浮动薪酬比例会进一步提高,并与公司业绩、销售回款、利润等指标挂钩。以一个中层管理者的薪酬为例,过去固薪与浮动薪酬比通常维持在6:4或7:3之间;从2019年起,固薪占比逐步下降5-10个百分点,固浮比调整为5:5左右。

销售业绩下行时,这样的薪酬结构自然会受到影响。“一家房企如果薪酬真的降低,肯定先从中高管级别启动。”王钺说,很多中高管浮动薪酬与回款、拿地紧密相关,但最近一个多月房企经营面临不少压力,回款不理想,自然会出现薪酬调整。

经济观察报获悉,在疫情初期,国内地产百强企业也由HR部门针对各员工层级进行了一些问卷测试和电话访谈,50%的员工接受如行业整体下行,个人薪酬可以适度锁水,但比例需提前告知。整体调查结果呈现层级越高,接受度越高的特点。

张晓宇发现,在这个特殊节点上,对于中低层员工,部分公司采用应激策略,比如给予内部购房优惠来解决员工收入和公司销售两个端口的问题。

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无论是降薪,还是减员,与资金不无关系。对于房企而言,资金来源主要包括销售回款、融资所得,“回款是压倒一切的任务。”王钺告诉经济观察报。

疫情发生以来,诸多房企掀起一场线上销售争夺战,然而,由于转化率较低以及线下销售的停滞,大部分房企2月的销售回款几乎为“0”,但一系列刚性支出仍是压在房企身上的一座“大山”。

王钺说,在回款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小房企的日子越来越难过,资金链趋紧,融资融不上,土地拿不了,无米下炊,“只能在成本端压多少算多少。”

这些中小房企常用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将压力传递到建筑装修公司等供应商身上;二是从管理费用出发,采取裁员降薪的策略,根本目的还是希望尽可能的保住现金流。

聂勇钢观察到,最近正在减员降薪的几家房企,多数是资金较为紧张,或者走高杠杆路线的中小企业。他们要不业绩注水严重,要不就是将项目布局在三四线城市,在当前市场大势下,要维持正常运转肯定难度很大。

王钺说:“但说实话,减员降薪对于房企而言是杯水车薪。”

按照张晓宇提供的数据,在房企的总体收入结构里,管理费用占比介于2.5%-4%之间,其中有80%属于薪酬支出。如果对比其他财务科目,比如营销费用及成本,这部分管理费用并不占房企经营支出的主流。

根据克而瑞地产研究中心测算,64家百强上市房企平均单月员工薪酬约2.87亿元,平均利息成本约5.71亿元,两项刚性支出合计平均值约为8.58亿元。其中融资成本支出是员工薪酬两倍左右。

Top10房企员工单月平均薪酬支出约8.65亿元,Top11-30约3.01亿元,Top30后房企员工薪酬支出更是呈明显下降趋势。

多名房地产业内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房企目前的支出大头,还是聚焦在土地、建安、融资等成本。

大房企的管理动作

王钺了解到的最新情况是,开发商的心理在疫情期间出现分化。规模偏小的房企,由于缺乏社会资源倾斜、行业发展空间和抵抗风险能力,处于焦灼状态,急着另寻“出路”;大中型房企在行业内已站稳位置,只要资金端保持一定流动性,投拓端维持拿地滚动开发,这次疫情并不会诱发恐慌性心理。

张晓宇也表示,大型开发商的心理和长期用人计划并不会出现改变,短期动作只是一项应激反应。

事实上,关于“组织架构调整”这道题,从2019年就陆续有大型房企陆续在进行,比如万科、碧桂园等、阳光城等。减员降薪只是组织架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这种组织架构调整操作的核心,一是将总部职能下放,二是合并区域。而最终目的是提高房地产行业人均效能。

根据聂勇钢预测,房地产行业未来开发建筑面积会维持在17亿平方米左右不再增加。人均效能逐渐提高,意味着所需要的人会越来越少,所以房地产开发体系的人员减少趋势在所难免。

“房地产属于中国经济发展特殊阶段的特殊产物,随着整体经济政策的调整,以及企业利润‘走薄和稳定’,房企的这一系列减员降薪可以看作是为市场和行业周期进入转型深水期所补交的学费。”张晓宇说,“学费补交”是一个持续过程,有些房企持续投入,则阶段性投入较少,总量相对较少,比较平滑;有些企业过去疏于内部管理机制的建设,过于“走量”,本次学费会缴得比较突兀,总量可能会相对较高。

从长期的角度切入,大型房企组织架构调整是一项管理动作,但疫情期间,由组织架构调整引发的一系列减员降薪,不免会被放到聚光灯下。

王钺说,这是前期动作的延续和深化,大型房企通过组织架构调整,在降本增效的前提下,适应目前销售端困难、投资端成本高的局面。而某些职能人员的阶段性调整则是根据市场动态做出的决策。

经济观察报采访的多位房地产人士均提到,对于大型房企而言,大规模进行裁员或降薪的可能性较小。

大型房企的日常账面上通常会留足2-3个月开销费用。业内普遍预测,3月中旬,大部分售楼处会陆续进入复工状态,线下销售逐渐恢复,资金压力并不会持续太长时间。

值得关注的是,在当前线下销售偃旗息鼓背景下,线上销售却如火如荼,地产企业的数字化进程在短短时间内被进一步催化,而这或多或少对房地产企业的组织架构提出了新的挑战。

张晓宇在人力资源工作中发现,低级别的技术人员、统计人员的确越来越不适合吃“地产饭”了。“传统房地产企业更强调‘金融属性’和‘制造属性’,后者可以通过业内资源整合和外包等形式加强,新技术(PC装配式住宅、铝模版、BIM)也会被更加广泛使用。”

长期与开发商打交道的王钺将数字化加速称为“昙花一现”。他对经济观察报说,房地产的传统作业模式还是水泥钢筋,以拿地、开发、销售这一链条进行资源配置和业务流程开展。虽然有房企提出互联网和数字化的新路线,但只能理解为通过在房地产主业上运用科技手段,从而提高业务效率。科技并不能真正取代传统作业模式产生根本性商业价值,也不能换来房企很大的营收和利润。

以线上销售为例,归根结底,疫情结束后,很多房企又会把注意力转移回传统销售模式,在线销售更多会选择与各大渠道平台合作的模式搭配进行。(张琴、王斌、陆颖均为化名)

作者:陈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