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诊首日,高永哲为患者问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永哲查看患者CT影像

楚天都市报记者 陈凌燕 通讯员 李晗

昨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抗疫心理康复门诊”正式开张。据了解,这是武汉首个正式挂牌的与抗疫有关的心理门诊,针对人群是康复后的患者以及因受疫情影响的普通市民,市民可通过网上预约挂号看诊。

“随着疫情步入尾声,医院恢复正常接诊,疫情引发的心理问题应得到及时疏导、治疗,这一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这是开设抗疫心理康复门诊的初衷。”该院神经内科心理门诊副主任医师高永哲介绍,昨日开诊首日,预约挂号全部挂满。

接连目睹三名患者去世 中年男心态崩了

昨日,五十出头的吴先生走进诊室,明确告诉高永哲,他觉得自己有心灵创伤了,“我总感觉害怕、担心,走不出来。”

据了解,吴先生在2月初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后被收治入院治疗,他所住的病房对面是一个ICU过渡病房。住院治疗期间,对面病房接连有3名患者病逝。亲眼目睹这些悲痛的场景,令他无法释怀。

其实,吴先生本身的新冠肺炎病情并不重,经过治疗顺利康复出院。但如今,虽然已经回到家中生活了一段时间,担忧、恐惧、焦虑的情绪却一直笼罩着他,“好像怎么也摆脱不了。”

“这次疫情中,心理上受伤数量相对比较多、伤害程度较为明显的,包括中年男性这一群体。”高永哲介绍,这个群体普遍被认为“最能扛”,但事实上,他们日常承受着家庭的重担,上要照顾老人,下要管好孩子,中间要应对激烈的职场竞争以及随着年龄增长要面临的种种现实问题,原本压力就比其他群体更沉重。在疫情中不幸被感染后,他们会更纠结于自身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随之而来的对家庭、职业等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像吴先生这样,又目睹了其他患者病逝,创伤更深更强烈,常人很难扛住。

高永哲表示,遭遇过巨大创痛的康复患者,以及在疫情中失去亲人的人群,应通过专业医生的疏导和治疗,有效地把心头的阴云消除掉,如此才能顺利回归正常生活,继续当好一家人的“主心骨”。

坚信自己感染新冠肺炎 中年女疯狂就诊

52岁的张女士家住武昌,昨日在家人陪同下前来就诊。家人说,疫情暴发后,张女士就坚持认为自己被感染了,说除了不发烧,其他症状自己都有,天天吵着要上医院做检查。当时医院里人满为患,她不顾风险非要上医院,家人也拗不过她。一次又一次检查下来,换了一家又一家医院,都证明她并没有被感染,“光核酸就前前后后查了三次,回回阴性。医生跟她说,三次都是阴性,说明她被感染的概率是极低的,但她非坚持认为自己被感染了。”说起此事,家人一脸无奈。

直到最近新冠疫情进入尾声,张女士终于接受自己没有感染新冠肺炎的事实,但又开始说胸闷,认为自己有心脏病,过几天又说胃疼,但上医院检查都没有查出问题。

高永哲表示,张女士极可能是躯体化障碍或疑病症,“前者是一些心理上的问题转化到躯体上,引发各种不适;后者就是坚信自己生病。”张女士需要做进一步的测试与观察。

疫情对心理有滞后影响

市民需高度关注

昨日,年过七旬的杨婆婆也来就诊。杨婆婆的儿子介绍,老人近来明显反应迟钝、莫名其妙就说想哭,他觉得不对劲,考虑到母亲本身有心脏病、糖尿病等多种基础疾病,所以专门带她来医院就诊。

高永哲通过问诊了解到,疫情期间老人虽然没有感染病毒,但她身边的好朋友有几位相继去世。对此,高永哲表示,老人需要先排查有无引发不适症状的器质性问题,再进行心理上的疏导。

高永哲介绍,张女士和杨婆婆都属于疫情导致的周围伤害,“这类患者自己没有感染,但会因为周围有人生病,或疫情引发的社会环境、气氛的改变,导致他们出现过度情绪,比如惊恐、悲伤、强迫等。”

“疫情对人的心理影响存在滞后期,有些人会在疫情结束3个月之后,才会慢慢出现症状。疫情之后,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焦虑、抑郁、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睡眠障碍等。”高永哲建议,市民应多关注自己和亲友,如果出现担心害怕的情绪、容易发怒、爱唠叨,或者工作生活能力出现了明显变化如效率下降、言语举动令人不适,以及无原因的身体不舒服或对睡眠有恐惧感,这些都可能是心理问题的一种表现,需要及时向专业医师寻求帮助,尽早化解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