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爆发后,全国线下零售商业市场经历业绩“速冻”,即便到了第二季度,很多商业地产项目仍笼罩在退租和降租的阴云中。
情况在商业最为繁华的上海有了转机。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在上海启动首届夜生活节一个多月后,一些大型商场的经营业绩录得显著上扬。
“夜间集市有很大的带动作用,整个6月份我们八成商户实现了销售额增长,营业额环比上月上涨两成,这是非常快速的增长水平。刚刚过去的7月周末,我们的单日营业额创历史新高。”上海市中心外滩区域一家定位中高奢的商业项目负责人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从“外滩枫径”的温暖灯火,到静安寺“安义夜巷”的街头摇滚,再到五角场璀璨大巨蛋旁的深夜食堂夜市,在首届上海夜生活节期间,上海全市范围内至少开展了180余项特色夜间活动,彻底扭转了疫情后市民的消费观望心态。
特殊压力下的火爆
“太火爆了!”走在分时段步行街“外滩枫径”,不时能听到游客感叹。
7月的一个周末,傍晚来到外滩,游客如织,“外滩枫径”成了外滩万国建筑群外另一个必游览景点,也是新晋网红打卡点。即便已经开张一个多月,目前集市入口仍要通过蛇形通道排队方可进入。
测温、验码,一道道疫情期必要程序之后,游人便可进入夜集中,享受烧烤、啤酒、冰淇淋和舞台表演。7点一到,附近楼宇装饰灯光全开,城市景观堪称惊艳。
眼前的华灯初上、秩序井然背后,集市的运营方承受了很大压力。
“启动首日就吸引了超过10万客流,这个数量级是超出我们预估的。”BFC外滩金融中心董事长兼CEO陈健豪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对于主办方来说,市集的人气高是好事,但是人流密度过大也值得担忧。
开业首日当晚,在看到客流超预期后,运营方立刻优化入场动线和人流管理方案,增加入口处蛇形铁马通道长度,把表演主舞台移至北广场,来降低枫泾路人流密度。
“每天集市结束之后我们都会复盘,及时总结调整”,陈健豪说。
另一方面,政府在背后的指导和支持给了商家信心。上海市商务委发布了《夜市等人员密集夜间经济场所疫情防控工作指引》,在此基础上,商家做足预案准备;上海黄浦区警方也不断摸索管理新举措,开通了全市首个夜市人流热力图,掌握实时数据,调整警力配置,对相关出入口实施单向通行管控。
根据热力图,警方还根据每周的运营情况对现场摊位摆放、客流引导、安保人员配置进行优化,对可能引发安全事故的风险点及时干预,确保客流秩序稳定可控。
“就外滩枫径这个集市,黄浦公安分局大保办以及属地小东门派出所曾多次实地踏勘,与BFC物业设立前线指挥部,为集市提供保障统一指挥”,陈健豪表示。
在各方合力保障下,“外滩枫径”启幕一个多月以来累计吸引客流近60万人次,每个周末超过10万人次。
客流带动起了原本低迷的消费。市集里美食商户最受欢迎,做烧烤的“麟烧肉”负责人曹侃表示,排队从下午开始就没有停过,最受欢迎的铁板大鱿鱼两天能卖出800份。
夜间市集也带动了旁边BFC商场的人流量。外滩BFC商场在正式全面开业仅一个多月后就遇到新冠疫情爆发,尽管始终坚持营业,但部分商户度过了一段艰难时期。
进入5月后,BFC响应上海市的“五五购物节”开展酬宾让利,销售额开始回升。而6月份受益于外滩枫径开张,营业额又比5月上涨两成,八成商户都实现了增长。
商场内某法国高级时装品牌6月营收环比增长近八成,某设计师品牌集合店营业额环比涨超一倍。
“考虑到五月既有劳动节小长假,又有五五购物节,其实我们的营业额已经是一个快速增长的水平,所以能在6月继续显著提升,充分说明了外滩枫径的带动作用。”陈健豪对记者表示。
打造出了外滩枫径、思南夜派对、表演艺术新天地等网红地标或活动的上海市黄浦区,今年6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71亿元,同比增长了3.27%。
静安区的安义夜巷,在今年5月30日重新回归后也成功引爆客流,提振了市民的消费信心。
在疫情之后回归的安义夜巷,对活动内容、夜间氛围、艺术文化、互动体验和社群文化进行了提升,设置了夜巷花园、有机农场、迷你高尔夫、酒吧街、魅力舞台等板块,开业首周最火爆时间段,游客需要排队数百米才能进入。
营业一个月后,安义路两侧嘉里中心的餐饮商家,也都取得了超出往日的销售业绩,夜间集市溢出效应初步显现。
上海一名商业地产从业人士对记者表示,通过增添一条全新的集市步行空间,延长夜间时段的消费热度,引入更“接地气”、 互动性更强的内容体验,与其他业态形成有机融合,“增量”和“存量”之间产生乘数效应,最终可以激发出1+1大于2的效果。
城市竞争新赛道
发展夜经济,是国际大都市的通用发展经验。
实际上,即便没有疫情发生,国内多个大城市也已经尝试将夜经济作为激发线下商业活力的手段。而后疫情时期,这一手段正好充分调动了消费欲望,为线下零售商业的恢复注入强心针。
2019年,北京、上海、成都曾纷纷出台政策打造“夜间经济”。
去年4月,上海商务委等九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上海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围绕“国际范”、“上海味”、“时尚潮”三个特点,要打造一批夜生活集聚区,推动上海“晚7点至次日6点”夜间经济的繁荣发展,并以此作为全力打响“上海购物”品牌,落实《关于进一步优化供给促进消费增长的实施方案》,加快国际消费城市建设的路径。
为此,去年上海就提出要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夜间区长”和“夜生活首席执行官”制度。“夜间区长”由政府官员担任,负责统筹;“夜生活首席执行官”由相关行业有经验的人士担任,协助“夜间区长”工作。此后,黄浦区行动迅速,成为上海首个建立夜生活首席执行官制度的城区。
政策上的支持也早在去年就迎来破冰,包括针对夜市垃圾处理进行了制度创新,放宽了夜间外摆位管制,开始试点分时段步行街,增加了夜间停车位等。
正是因为早有准备,今年6月上海首次举办夜生活节,就有一批优质夜间活动和分时段步行街涌现,办出了“夜上海”的味道。
陈健豪表示,早在2019年年初,BFC外滩金融中心就开始在周末举办集市活动,积累了商户资源和落地经验,去年12月有了把整条枫泾路变成限时步行街道的想法。
提出这一设想之后,政府部门的包容度很高,市、区、街道开展联动,为了“外滩枫径”多次召集各相关部门,召开专项会议,各项审批工作都非常高效,最终让“外滩枫径”在很短的时间里跟消费者见面。“生活在上海是很幸福的”,陈健豪说。
疫情爆发后,全球零售商业市场都在2020年迎来“大考”,商户退租、开业延期、租金普降成为零售地产项目挥之不去的阴影。
根据仲量联行统计,二季度中国主要城市优质零售物业市场购物中心首层租金无一例外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中位值为-1.1%,其中天津、郑州、青岛分别下跌5.4%、4.5%、4.3%,位列跌幅榜前三。
新开业量甚至不足去年同期两成。第二季度中国大陆17个主要一二线城市优质零售物业市场新增供应仅21.8平方米,上海有约五成计划在2020年开业的零售商业项目延期。
“夜经济”正成为各地恢复商业活力的重要“解题思路”,国内十多个城市都出台了鼓励夜间经济发展的政策。
比如浙江省就提出,要用3年时间培育一批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的夜间经济试点城市;而重庆则提出,到2025年要成功创建10个高品质夜间经济示范区。
可以说,“夜经济”已经成为商业地产发展的新机遇,也成为城市竞争的新赛道。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