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各地财政收支面临着较大压力。不过具体到地方财政而言,各地之间的差异很大。那么哪些地方增长较快?哪些地方下滑幅度较大呢?
在全国33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中,第一财经记者通过对其中176个地市今年前7月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统计梳理发现,有近六成的地市出现负增长。其中下滑幅度最大的除了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湖北各地、哈尔滨、大连外,还有一些能源重化产业为主的城市以及部分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的城市。另外,不少城市的非税收入的增速明显高于税收增速。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直辖市行政级别最高,如果拿来和地市比,可比性不大,因此在此没有纳入统计。另外部分区域由于数据发布的原因,也没有纳入统计。总体上看,176个城市占全国地市比重超过一半,具有一定代表性。
近六成城市负增长
数据显示,176个城市中,有74个城市实现正增长,有102个城市出现负增长,负增长占比近六成。
74个实现正增长的城市中,有7个城市增速超过10%,主要集中在广西的一些地市,包括防城港、贵港、贺州、钦州、来宾和百色,以及广东的云浮。此外,遂宁、滁州、韶关、北海也都超过7%。
102个负增长的城市中,有20个城市下滑幅度超过10%,地方财政面临的压力相当大。这些城市主要包括几类,一类是处于疫情中心或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城市,比如年初疫情中心的襄阳、十堰、荆州和武汉位居后四位。
这其中,襄阳下降了47.2%、十堰下降了36.3%,这两个城市的下降幅度甚至明显超过了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对第一财经分析,这两个城市受到疫情冲击和自身产业因素的双重影响。比如汽车产业是这两市的重要支柱产业,而上半年车市低迷,所以受到冲击更大。
除了湖北的几个城市,包括大连、哈尔滨受疫情的影响也较大。哈尔滨1~7月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5.5亿元,同比下降20.7%。
另一类城市是以能源重化产业为主的城市,包括阳泉、鄂尔多斯、吕梁、铁岭等。此外,一些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的地级市,受到的影响也较大。比如柳州以汽车工业为主,车市行情对当地经济和财政影响大。泉州以纺织鞋帽为主,疫情之下,此类消费也受到较大影响。
中国政法大学施正文教授对第一财经分析,从170多个地级市财政收入数据来看,地方收入规模和增速差异很大,差异程度超过省级层面数据,这也正是地方财政现状,反映了地方发展的不平衡,也体现了疫情冲击下地方财政收入普遍增长乏力甚至明显下滑,部分基层财政十分困难。
施正文分析,一些能源性城市财政收入降幅也相对较大,与一些能源价格下跌相关。受疫情影响,下游产业开工不足,煤炭等一些能源需求不振,导致能源价格下跌,相关的税费收入相应减少。另外疫情冲击下,上半年汽车销量明显下滑,导致以汽车产业为主的地方财政收入有较明显下滑。而数字经济、互联网产业等新业态发展较好的地区,在疫情之下业务增长较快,相关地区财政收入受冲击相对较小。
比如数字经济产业发达的杭州市,上半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实现增加值1833亿元,占GDP的24.8%,增长10.5%。杭州市前7个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66亿元,增长1.7%,尤其是最为核心的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1%。
地方收入增速好于中央收入
总体来看,尽管170多个地级市财政收入形势并不乐观,但近九成地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速高于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
这从全国数据中也得以印证。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前7月,全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6.2%,而中央收入则同比下降11.3%。
施正文分析,地方收入增速高于中央增速可能受多重因素影响。首先中央收入相关税种跟经济关联度更高,受疫情冲击减收更加明显。而地方税种部分是财产税等,跟经济关联度相对较小,受冲击也相对小一些。因此中央收入降幅更大一些。
其次,地方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征管动力更足,加大了地方税费征管力度,以促进财政收支平衡。
再次,全国非税收入中地方占比较大,与税收相比,一些地级市非税收入增长较快,也拉动了地方收入增幅。此外,大规模减税降费形成的政策性减收,相对于地级市,中央承担的更多,因此中央收入降幅更大些。
从各地公布的数据来看,相当多城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明显高于上划中央收入的增速。比如,湖南郴州市前7月上划中央收入完成35.4亿元,同比减收7.7亿元,下降17.9%;上划省级收入完成8.4亿元,同比减收1.9亿元,下降18.7%;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7.7亿元,同比减收4.5亿元,下降5.5%。
江西赣州前7月上划中央“四税”收入87.75亿元,同比减收1.31亿元,下降1.5%;上划中央所得税收入40.26亿元,同比减收7.26亿元,下降15.3%;上划省级收入8.99亿元,同比减收3.49亿元,下降2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83.87亿元,同比增收7.02亿元,增长4%。
过去财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为了弥补税收减少,不少地方非税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从今年来看,尽管也有一部分地方非税收入下滑,但同时也有较多的地方非税收入保持增长甚至较高增速。
第一财经通过对28个城市前7月非税收入增速梳理发现,有19个城市非税收入实现增长,占比达68%;有21个城市非税收入增速高于税收收入增速,占比高达75%。其中,有8个城市的非税收入增速超过了20%。
其中,在鞍山,1~7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91.97亿元,同比减少5.79亿元,下降5.9%,完成全年预算的58.6%,超序时进度0.3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完成67.98亿元,同比下降19.1%,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73.9%;非税收入完成23.99亿元,同比增长75.0%,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26.1%。
在海南儋州,1~7月全市税收收入5.29亿元,同比下降26.5%,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63.2%;非税收入3.09亿元,同比增长73.2%。
非税收入包括教育费附加等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
施正文分析,部分地方非税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原因之一是部分非税收入跟经济关联度不紧密,因此收入受经济影响小一些。尤其是在地方财政困难情况下,有些地方加大非税收入征管力度,比如开展专项检查,带来了相关收入较快增长。另外一些地方为了弥补减收,会通过增加地方国企上缴利润、变卖资产等方式来增加收入,这也体现在非税收入中。
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地区财政质量的重要标志。第一财经通过对35个城市前7月税收收入占比统计发现,共有18个城市税收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高于70%,其中无锡、常州、榆林、宁波和哈尔滨占据前五,以经济发达地区和财政雄厚的城市为主。
相比之下,有17个城市这一占比低于70%,其中松原、广元、阜新等7个城市这一比例甚至低于60%,显示财政质量有待提高。
地方弥补财政减收除了非税收入之外,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加快卖地。今年以来,各地均加大卖地力度,一些一二线城市的中心城区地段优质地块供应明显增加。
统计数据显示,1~7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39173亿元,同比增长1.2%。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827亿元,同比下降19.8%;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37346亿元,同比增长2.6%,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35101亿元,同比增长7.9%。
不过,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分化,土地市场也出现明显分化。施正文认为,目前地方卖地也呈现“冰火两重天”。一些地市房地产市场明显回暖,地方为了弥补收入减少,加快卖地,卖地收入呈现大幅增长。另一些欠发达地区则楼市冷清,土地并不好卖。
财政收入向好,非税占比高
辽宁大学地方财政研究院院长王振宇对第一财经分析,前7个月170多个地级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数据“喜忧参半”,但趋势上财政收入降幅逐月收窄,这与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大体吻合。
尤其是,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企业复工复产加速推进,中国经济增速稳步回升,主要经济数据也持续向好,财政收入降幅在不断收窄。
以疫情重灾区武汉为例,受疫情冲击,武汉市1至3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滑高达45.9%,随着4月份武汉解封复工复产持续推进,这一降幅开始不断缩窄,前7个月这一降幅缩窄至30.5%。
在海南儋州,7月份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8亿元,同比增长4.8%,环比增长97.0%。
在四川南充,随着经济社会加快恢复,财政收入显著改善。1~7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80.35亿元,同比增长2.5%,较上半年加快1.4个百分点。
全国财政数据大致也是如此,尤其是今年6月(3.2%)、7月(4.3%)、8月(5.3%)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实现正增长,增幅逐步提高,反映了经济稳步向好。
王振宇认为,当前两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一是区域间分化现象逐步显现,随着中部崛起,东北地区的下行,在原有东中西区域格局下,又叠加了南北分化。二是财政收入质量下降,即非税占比过高。这客观上是由于税收收入下降而被“抬高”,同时也存在着主观的硬操作。特殊时期的地级市前七个月的财政收入样本,某种程度是当下地方财政运行不景气的晴雨表,需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