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是一件伟大而艰辛的事,碧桂园北京区域扶贫工作人员杨连超,用2年时间和他的搭档走访了崇礼区10个乡镇211个行政村1645户贫困户,接触赤城县18个乡镇4000多户贫困家庭,扶贫路总里程约6万公里,相当于环绕赤道一圈半。而在杨连超看来,这一切都很值得。
初次扶贫,摸着石头过河
去崇礼扶贫的路上,杨连超的心情除了兴奋,更多是一份复杂。在杨连超看来“扶贫太宏大了,真正去扶贫,要怎么做、做哪些都不清楚。”与此同时,语言的不通也对他造成了很多困扰,虽然他也是河北人,但不同地域口音和方言却大不相同。对此,杨连超一有时间就下乡和贫困户沟通,不断适应他们的语速语调,终于把语言这关过了。
克服了语言难关,杨连超开始反复思考:贫困户在哪里?哪些是深度贫困户?他们需要什么帮助?经过一番考量,他们找到一套精准、独特的寻找深度贫困户的方法:哪个村贫困户最多就去村里找德高望重的当地人,聘请他们为老村长,通过老村长对贫困户的了解再去找深度贫困户。一环套一环,最终把深度贫困户名单定下来。同时,杨连超把“下乡找到贫困户,了解他们的迫切需求,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了自己扶贫的目标。
然而,与贫困户的初次沟通并不是很顺畅。很多村民认为他们不会给予多大帮助,不过是走个过场,对他们大多持观望态度。杨连超并不气馁,在一次次和贫困户的沟通中,他逐渐自信起来,并学着用贫困户听得懂的语言去讲扶贫,经过2年时间重点聚焦贫困户,杨连超逐渐收获了他们的肯定和支持。
男子汉的热泪盈眶
在两年的扶贫工作里,杨连超帮助过很多贫困村民,收获了很多感动瞬间,也常常因为贫困户的乐观、坚强变得热泪盈眶。
家住贾麻沟村的温玉荣,四年前丈夫因病去世,患有冠心病的她需常年服药,仅靠打零工获取微薄收入。2017年温玉荣的女儿芦美娟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温玉荣却无力承担昂贵的学费。了解情况后,杨连超多次走访沟通,在杨连超的帮助下,芦美娟成功申请了碧桂园教育扶贫助学金,每年可得到3000元资助,同时,温玉荣被碧桂园的扶贫公益岗聘用,成为一名村委会卫生保洁员,一年可收入3600元。
在杨连超的扶贫日记里,有一篇《深山角落里盛开的向阳花》,西湾子小学四年级的董慧便是这朵“向阳花”。9岁的董慧被确诊为先天性脊柱侧弯,需进行三次手术才能矫正,手术费用高昂。为帮助董慧度过难关,杨连超帮助申请了碧桂园教育扶贫助学金,每年可得到1000元资助,并奔波于北京和崇礼,为其购买了北京人寿保险。在当地政府、碧桂园等多方帮助下,董慧顺利完成了三次手术并逐渐恢复。有次杨连超带着媒体前往董慧家,推开门时董慧从屋里冲出来紧紧抱住他“杨叔叔,我好久没看到你了。” 杨连超说,那一刻他的眼泪抑制不住,“看她经历病痛折磨还如此坚强,就觉得给她的帮助陪伴是值得的。”
多管齐下,走可复制、可造血的扶贫路
2018年以来,碧桂园一直坚持“三个寻找”策略:寻找一批老村长、致富带头人和深度贫困户,通过就业扶贫、党建扶贫、产业扶贫等举措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
在杨连超看来,产业扶贫是实现稳定脱贫的必由之路,找到致富带头人,对他们进行产业扶持,产业起来了,就能带动周边贫困户就业。带着这个思路,杨连超下乡走访。走访中他发现崇礼独特自然环境孕育下的藜麦在市场上具有较好口碑,而当地也有一家做藜麦生产加工的创业公司五禾农业,经过开会研究,扶贫团队最终将五禾农业负责人刘艳鹏列为崇礼“致富带头人”。
之后,杨连超为刘艳鹏争取了清华大学创业培训学习机会,并帮助他拿到碧桂园提供的80万元低息扶贫贷款,同时将藜麦原粮等产品转化成碧桂园扶贫品牌“碧乡”的产品,帮助其拓宽销售渠道。如今五禾农业年生产加工100吨藜麦,吸纳50户贫困户就业,可为贫困户增收25万元。
我会走,但他们不会离开
杨连超坦言,“崇礼脱贫后我也许会离开,老村长、致富带头人他们会留下来持续带动贫困户增收,这样我离开也没有遗憾。因为我们走的是一条可复制、可‘造血’和可持续的扶贫路。”
10月崇礼迎来了第一场降雪。杨连超穿上羽绒服就出门了,今天他要去贾志超家做教育家访。
扶贫的路,他还在继续走,从未停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