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摄图网

谈到我国城镇化现状,一个数据常被提及——

2019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0.6%,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4.4%。“两率”差距16.2%,意味着有2.27亿在城人口,实际上还是农民身份。

这便是“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矛盾,在数据上的具体体现。

过去,不少地方更多把城镇化的关注重点放在城市土地扩张和空间扩大方面。大量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虽然进入城市,但受户籍限制,并没有在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方面享受到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

根据刚刚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接下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仍然是重中之重的任务。

以人为核心,意味着“城镇化”不再简单地等同于征地拆迁,不再过多与GDP增速挂钩,而是注入了民生福祉、市民待遇,逐渐有了更多的温度。

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20年会上,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前系主任谢立中在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之后,提出 “生活方式城镇化”的长远方向。

在他看来,未来并不会所有人都到城市居住,在乡村居住的那3-4亿人,同样应该过上城镇化的生活方式,无论是工作、生活还是消费。“让大家觉得无论是在城市或是乡村居住,没有像今天这样有经济、地位上的重大差别。如此,才能让人在城乡之间流动,形成理想的城乡格局。”谢立中说。

只是,实现生活方式的城镇化是城镇化的一个理想方向,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障碍要去突破。

以下整理自谢立中在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20年会上的发言,题目是《从土地城镇化到人的城镇化,再到生活方式的城镇化》:

未来方向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叫“生活方式的城镇化”。

这个概念应该是相对于“土地城镇化”和“人的城镇化”这两个概念来说的。

所谓土地城镇化,就是将特定的土地由非城镇用地转变为城镇用地,通过城镇土地面积的增加来推进城镇化。

人的城镇化,就是将更多的人由非城镇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通过城镇人口的增加来推进城镇化。

这其中一个很核心的地方,就是要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之间的差距缩小,让农业转移人口享受跟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不仅安居,还要乐业。

“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就是要将更多空间范围里居民的生活方式由非城镇生活方式转变为城镇生活方式。

这个“居民”,不管他是生活在传统意义上的城或镇,还是生活在所谓的村或乡的空间,都要让他从非城镇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城镇生活方式。通过生活方式的转变、扩展,来推进城镇化。那些人可以不居住在城或镇里,但是他的生活方式要和城或镇的人是一样的,这就叫作“生活方式的城镇化”。

“生活方式的城镇化”的重点,不在于增加城镇土地,也不增加城镇人口,而是尽可能使更多的居民过上城镇化的生活方式,包括工作、生活、消费、休闲等。

“生活方式的城镇化”是一个未来的方向,但是从现在就要开始考虑,因为这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过渡。我们要未雨绸缪,加强对生活方式城镇化的理论和对策研究。

再过十多年,当城镇化率达到70%左右之后,大约4亿左右的人口无法进入城市安居乐业,这些在农村生活的人怎么办?

这是我们要提前考虑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应该想方设法创造各种条件,让他们也能过上城市的生活?这就是“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它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三点依据

“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应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城镇化是传统工业化的结果,随着经济社会形态逐渐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变,必然会出现从城镇化向逆城镇化以及生活方式城镇化转变,这里有三点依据:

必然性。城镇化是传统工业化的结果。传统类型的工业化要求人口集中,才会出现延续几百年的城镇化趋势,但是后工业化并不要求人口一定要集中在城或镇里面,所以随着后工业化到来,必然会出现一个从人的城镇化到逆城镇化、再向生活方式城镇化的转变。

必要性。对中国这种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讲,有一个理想的城镇化率,这个理想的城镇化率可能没有办法达到像欧美国家的比例。

曾经有人预测,中国的城镇化率最高能够达到90%,甚至更高。它的依据是,美国达到了,我们也有可能达到。我认为,这个依据可能是有问题的,因为美国是先发达国家,它以百分之四点几的人口,创造了世界近25%的GDP,所以他可以用这个经济增长来支撑高比例的城镇化。但中国人口众多,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很难达到这样的城镇化比例。

我曾经做过一个数据模拟,从现在开始到2050年,如果未来30年年均GDP增速保持在6%左右,我国理想的城镇化率到2050年能达到大概70%左右。

按照最乐观的预测,30年后我国的人口总量可能维持在14亿或降到13亿左右。也就是说,到2050年能够让10亿左右的人进入城市生活,但始终会存在3-4亿人口不能变成城市的常住人口。

所以,我们得想办法让这些人在乡村也能过上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包括工作、生活、消费,这就涉及到交通、医疗、教育、居住环境、福利等领域的配套完善。我们需要研究清楚城镇化生活方式的具体内涵,找到城乡生活方式的差距,弥补政策、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落差。不是说把人拉到城镇,才可以过上城镇化的生活方式,才能安居乐业。

可行性。城镇化率达到一定程度后,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也使得以传统农业生活方式为特征的农村向以现代城镇生活方式为特征的乡村转变,这样一来,生活方式的转变就具备了可行性。

"百万时代"来临!奥克兰平均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