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湖公园要扩建啦!11月27日,记者从南海桂城街道规划部门获悉,映月湖公园二期规划设计方案已基本敲定。根据二期规划设计方案,映月湖公园二期将通过整理、提升三圣涌,连接平洲水道与映月湖一期公园,构建自然与城市相生相融的开放式EBD生态示范商务区,塑造城市新界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规:三大水系构建映月新城水网骨架

桂城街道河网密布,是典型的岭南水乡地理结构,尤其是平洲水道、三圣河一带,更是水系丰富,内涌多达10余条。水是生命之源,纵横交错的水网滋养着映月湖板块的发展。2015年,位于桂城街道办附近的映月湖公园落成开放。该公园由小岛、栈道、拱桥、亭台组成,公园内绿树成荫、草木葱茏。一期公园面积约13万㎡,水域面积约4.3万㎡,成为平洲片区最大的城市公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映月湖一期

遵循河流推动城市发展的逻辑,2020年1月份,桂城发布映月新城规划,映月新城将以水为脉,形成“一心、一带、三脉”的城市生态空间结构,创造市民与公园毗邻的开放空间体系。其中,“一心”指的是围绕映月湖公园打造城市生态绿心;“一带”是围绕平洲水道打造滨河景观带;“三脉”指的是依托三圣河、新胜涌、西成涌塑造三条主要城市绿脉。映月湖、城市河涌、平洲水道,形成了映月新城的水网骨架,从而为城市创造出更多的自然空间、亲水平台。

映月新城是桂城继成功打造千灯湖板块、文翰湖板块之后,构建的又一个以湖兴产、以湖兴城的广佛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示范区。目前,桂城正围绕“两核一轴一带一片区”来建设,其中“一片区”指的就是映月湖片区。映月湖片区面积为21.87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比例为80%,居住人口约27万人。该片区距离广州南站仅13公里,距离广东金融高新区不到7公里。

进展:映月湖公园二期引活水 构建EBD生态示范商务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岭南生态商业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滨湖活动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岭南生态商业坊

随着映月新城总规的出炉,映月湖的扩建被提上了日程。根据最新曝光的映月湖公园二期规划方案:通过城市河涌的整治、提升、美化,映月湖将直接联通三圣涌,实现与平洲水道的相连。届时,平洲水道的活水将被引入到映月湖,映月湖由此变成城市内的活水公园。在映月湖二期扩建过程中,将对周边低矮落后厂房进行整理,设置景观平台以及亲水风雨亭等亲水平台,让市民能近距离享受滨水景观的自然与乐趣。映月湖二期主要围绕水系做文章,将建设新岭南生态商业坊、岭南文化广场、生态教育基地、城市滨河步道、城市露台、城市滨河活动区等功能区。

据悉,映月湖二期规划面积达到11万㎡。届时,一个面积达到24.4万㎡的开放式城市大公园将呈现出来,为佛山的岭南水乡风情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探索:慢性系统连接生态、生活、生产 打造千灯湖升级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期效果图

根据映月新城的总规蓝图,映月湖片区未来将打造5大功能区,包括TOD综合开发区(255亩),水街商业区(255亩),创意办公区(360亩),品质居住区(405亩),启动区商业文化综合体(120亩)。本次映月湖公园二期建设,令总规中提到的255亩水街商业区建设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根据规划,该区域临河而建,设有咖啡露台、新岭南商业村等重要节点。漫步在滨水区域,感受岭南水乡风情,体验岭南商业的活力。

未来,以映月湖为圆心,映月新城将打通周边水系、路网,推动平洲玉器珠宝特色小镇、平西时尚小镇、海逸新经济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发展,并布局图书馆、艺术馆、体育场馆、儿童公园、滨河景观带等公共配套和商业水街、国际社区、企业总部,形成一个面向市民、集聚活力与塑造品质的“新都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映月湖慢行系统效果图

值得关注的是,围绕映月湖片区,桂城打造的映月湖慢性系统正在加快推进中。该慢行系统以南港路为主轴两侧,东至石龙路,西至新胜路为范围,是南海新交通康怡公园站连接映月寰宇城、科创中心、桂城街道办、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海医院、映月湖公园以及周边居住区重要连接系统。随着该慢行系统的建成,映月湖片区将实现商企生产、公园生态、人居生活空间的无缝对接,形成“生态、生活、生产”的空间美学,使“在公园里工作生活,在城市中游山玩水”变成现实。以慢行系统加速“三生相融”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千灯湖板块以湖促产、以湖促城发展模式的升级。

观察:首提EBD概念 重溯河流文化

生态、生活、生产“三生相融”的城市形态是城市发展的理想范本,不管是苏州的金鸡湖、东莞的松山湖,还是家喻户晓的千灯湖,以生态筑造城市发展引擎已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主要路径。映月湖二期规划首次提出了EBD生态示范商务区的概念,就是要将河流区域作为城市发展的驱动力,融合当地文化,构建城市未来发展骨架。因此,通过映月湖二期的建设,营造亲近自然的城市体验,映月新城将实现城市、自然与人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成为“三生相融”的又一个样本。

作者:陈钰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