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国际机场已完成试飞,距离投运又迈出关键一步。
构建青岛交通大格局
机场旅客、货邮吞吐量分别达到4100万人次、43万吨
优化机场航线布局,机场航线增加到245条,洲际航线增加至14条
畅通沿海铁路通道,铁路运营里程突破750公里,其中高铁300公里
加快公路提质扩容,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936公里,普通国省道一级公路占比提升至50%以上
青岛港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6.7亿吨、2800万标箱
港口集装箱直达航线增加到200条以上,集装箱中转规模突破600万标箱,海铁联运量达到220万标箱,国际班列开行达到700列以上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这一交通强国战略的行动指南中,处在中国经济南北东西大循环“双节点”上的青岛被多次“点名”,枢纽地位再次凸显。根据《纲要》,青岛成为20个加快建设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发挥青岛港等国际枢纽海港作用”列入了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港站的要点。
在2017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中,青岛的功能定位是“持续巩固提升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这次印发的《纲要》中,青岛的功能定位实现了跃升,调整为“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由“全国”到“国际”,不仅标志着青岛在全国交通布局中的节点和枢纽价值提升,也意味着城市地位和城市发展能级不断跃迁。
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青岛有哪些优势?又有哪些短板?青岛应如何承接利用好这一重大发展机遇?
发起新攻势,抓牢项目建设“牛鼻子”
过去几年,青岛抓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输服务水平提升的“黄金期”,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交通基础设施从“连线成片”到“基本成网”,运输服务从“走得了”到“走得好”,初步形成以空港、海港为辐射中心,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为骨干,与城市交通紧密衔接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有力支撑了新发展格局。“在国家交通格局规划中,青岛进入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行列,为青岛交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战略机遇。”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李虎成说。
项目建设是交通发展的生命线。按照全市“项目落地年”部署,市交通运输局正在发起新一轮交通作战攻势,全面掀起项目建设的新高潮。“我们将提振精神,打破常规,抱定‘三年工期、两年完成’的决心,加速潍青高速、董梁高速、潍烟铁路、莱荣铁路等47个在建项目建设,立足政府和市场两种资源,携手财政部门与金融企业,以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创新和完善交通投融资体制机制,保障交通建设项目顺利落地加快实施,推动青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攻势全面起势,打造交通强国青岛样板。”李虎成表示。
《纲要》提出,按照极、组群、组团之间交通联系强度,打造由6条主轴、7条走廊、8条通道组成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其中,青岛位于6条主轴中的“京津冀长三角主轴”上,7条走廊中的“京哈走廊(沈阳经大连至青岛支线)”及“京藏走廊(路径2)”上。“这将极大提升青岛综合立体交通协同发展和国内国际交通衔接转换的能级,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的联系,更好支撑青岛建设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青岛市交通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夫才认为,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南下高铁通道、青岛至京沪高铁辅助通道项目规划建设,积极融入国家交通主通道取得一定成绩,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以铁路为例:快速铁路网联通性不强,缺少通往长三角、京津冀、华中等地区的便捷通道。站在未来看今天,青岛应对标深圳、上海等先进城市,谋划更多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等城市群的通道项目,筑牢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坚实基础。
向海图强,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
因海而生,向海图强。一直以来,港口都是青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
自1892年青岛港开埠以来,在近130年的历史风雨中,这座城市的所有故事几乎都是从这片波澜壮阔的大海中开启的。2016年1月获国务院批复的最新版城市总规中,青岛被定位为国际性港口城市。此次《纲要》明确提出,“发挥青岛港等国际枢纽海港作用”。
如今的青岛港已成为青岛联通世界的窗口和桥梁。在2020年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中,青岛排名全球第15位,较2019年提升两个位次。根据国际机构最新统计数据,2020年,青岛港综合实力和全球影响力显著提升,在东北亚地区大型港口中居于领先地位。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超越釜山港,全球排名第6位,成为东北亚领先的国际集装箱干线港;2019-2020年,青岛港航线增速创出历史新高,超过同期釜山港增量;班轮运输连通性指数(LSCI)由92点提高到98点,连通性稳居中国北方港口第一位。
虽跻身“世界大港”,但与伦敦、香港、上海等世界一流的国际航运中心相比,青岛的航运金融、国际贸易综合服务、法律服务、交易服务等现代航运服务业规模比重较低,仅占5%,而伦敦的现代航运服务业占港航业比重超过80%,上海超过30%。面向国际、支撑国家及区域竞争和影响力建设的现代港航服务功能不强,成为青岛亟待突破的短板。
“《纲要》充分肯定了青岛港的国际枢纽海港地位,对青岛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引领和服务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注入了强大动力。青岛应抓住机遇,对标上海等全球航运先进城市,加快建设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上海海事大学青岛研究院院长杨斌教授认为,当前,要依托山东省港口一体化改革,落实强化青岛港的国际枢纽功能和平台作用。首先要继续加强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中心建设,对标釜山港,打造高效、安全、智慧、绿色、规范的现代化港口,持续提升国际竞争力;二要围绕港口布局配套产业、城市功能,依托产业和城市发展壮大港口,把港口的枢纽作用、平台功能发挥得更加全面、高效;三要持续优化集疏运体系,不断提升对北方、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辐射带动作用。
“国际枢纽海港建设需要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适应国际竞争的港口、航运、物流、供应链、金融、区块链、大数据等领域复合型的高层次行业管理人才和高级职业经理人。”在杨斌看来,青岛在这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高级航运服务产业基础弱,人才缺口大,需要引育结合,加快高级航运服务产业培育和人才资源开发。
发力“五个突出”,打造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
步入“十四五”,随着中央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加紧建设,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等战略叠加,青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进入了重要的机遇期和窗口期。
青岛将以此次定位提升为契机,全面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要求,围绕港口和航空两大着力点,突出开放融合,推进世界一流港口和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积极构建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青岛交通大格局。
突出立体融合,综合交通网络更加高效。围绕构建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统筹优化综合运输通道网络和枢纽布局,建设一批衔接顺畅的综合客货枢纽。加快公路提质扩容,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936公里,普通国省道一级公路占比提升至50%以上,持续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畅通沿海铁路通道,铁路运营里程突破750公里,其中高铁300公里。提升港口、机场辐射能力,加快世界一流港口建设,构建物流港、贸易港、金融港、国际中转港“四港一体”格局;提升机场国际枢纽定位,打造覆盖广泛、深度通达的航线网。
突出量质齐升,交通运输服务更加优质。深入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提升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鼓励发展公铁、空铁、公空等旅客联程运输服务,提高客运电子客票率,大力推广定制客运、定制公交等新型定制服务,更加关注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出行。支持发展网络货运,持续推动物流降本增效。不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稳定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青岛港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6.7亿吨、2800万标箱,机场旅客、货邮吞吐量分别达到4100万人次、43万吨。
突出互联互通,对外开放能级更加突出。加快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建设,拓展陆海运输通道,港口集装箱直达航线增加到200条以上,集装箱中转规模突破600万标箱,海铁联运量达到220万标箱,国际班列开行达到700列以上,推动港口向贸易港、枢纽港转型。提升现代航运服务水平,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提升5个位次、跃居全球前10位。优化机场航线布局,机场航线增加到245条,洲际航线增加至14条。
突出动能转换,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加强劲。推动北斗、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交通基础设施深度融合,加快推动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建成综合交通智慧运行与服务体系。加快运输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稳步提升铁路货运和航空货运能力。
突出共建共治共享,行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着力完善行业政策法规体系,真正把制度优势转化为行业治理效能。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互联网+监管”,提高信息化监管水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提高事中事后监管能力。
到2025年,青岛将基本建成“主城区与市内各区市40分钟通勤、胶东经济圈1.5小时通达、主要航空枢纽城市3小时覆盖”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为青岛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提供强力支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