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红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曾红卫

近日,网易房产九江站来到武宁,对武宁的企业家进行专访,有幸采访到了曾红卫先生,1954年生的曾红卫先生是武宁县石门楼镇廒下村的一名普通农家子弟,本该退休的年纪,却大刀阔斧的办起金银花厂来,对于大家不解的目光,曾红卫先生有话说。

一. 艰苦年代 为创业刻苦奋斗

曾红卫先生说:“我们这代人算是比较能吃苦的一代,也赶上了中国处于发展初期,那个时候很多人连吃都吃不饱,小时候我住在山区里面,离县城将近40多公里。

我1969年参加工作没赶上好时候,那个时候国家还没有提供现在这么好的创业条件,后来就进部队当兵了。

1976年从部队回来之后,响应国家搞社会主义建设,就和同事一起在武宁办了一个罐头厂”。

这是曾红卫先生的第一个企业,也是当时武宁县唯一一个出口创汇的国家企业。

1992年,企业改制在即,38岁的曾红卫辞去罐头厂副厂长、办公室主任职务,成为武宁县第一个下海经商的公职人员,南下深圳办起了电子厂,业务做得风生水起。

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造成曾红卫右腿膝盖粉碎性骨折,从此就失去了平衡行走的能力。经过两年艰苦的治疗,曾红卫又站了起来。拄着拐杖的他又出现在他的客户面前,开创他新的事业。

2015年,62岁的曾红卫要退休了,他这几十年的工作历程,参过军,开过矿,进过国企,也办过企业,经过商,他有过很多不同的身份,也在这些不同的身份里得到了宝贵的“财富”。

“这些经历构成了我的人生,是我得到的精神财富,对我未来的人生道路都有重要的意义”,曾红卫先生笑着说。

二. 返乡开荒 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

到了退休的年纪,大家都以为曾红卫先生奔波了这么多年,该好好休息了,但在2016年,他做了一件让身边朋友,家人都大跌眼镜的决定!拿所有积蓄回家乡开荒,种金银花。

家人反对,朋友不理解,但他毅然决然的带着满腔热血来到了武宁县石门镇的廒下村,他一人承包了3000亩荒山,开始种植金银花苗。

曾红卫先生说出他的想法:“自己一辈子,剩下来一点钱的话就回到了家乡,其实我自己这么大年纪了,对生活的要求也很简单,能花几个钱啊,我主要是想趁现在自己的身体还好,在老家做个能带大家一起致富的产业,石门楼敖下村就是我出生的地方,充满了回忆,我也希望大家的日子能够过得越来越好”。

曾红卫先生选择种金银花一是因为它药用价值比较高,我们80%的中草药里面都要配金银花,所以金银花的用处是很多的,市场就会很广阔。二就是因为金银花像采摘,加工就很需要大量劳动力,而且老弱病残都可以做,对于技术要求不高,十分适合廒下村的村民们。

三. 回报家乡 带领父老乡亲脱贫致富

再次来到廒下村,谁能想到曾经荒芜的山地如今已经建成了金银花基地,这金银花基地如今给廒下村许多贫困人口提供了就业岗位。

一年四次的采花时节,每天都有200余名群众在这里务工,其中贫困户就有30多人。

截至目前,全镇共种植金银花4000余亩,30余户贫困户加入其中,这一切都归功于曾红卫先生的回乡创业。

对于在老家创建基地的话,曾红卫先生也是有过一番思想斗争的。从山里走出来,又回到山里去?家里人也劝他,这么大年纪了,别捣鼓了。

但每个人的想法不同,曾红卫先生回到家乡,发现家乡还有很大一批人,还是生活在贫困及贫困以下。

“我一想到这一点,就觉得应该回报家乡的,特别是脱贫攻坚这个事,因为我入党也将近40多年了。所以作为一个老党员,能够起到自己一点应有的作用,能够为家乡人民做点贡献,也是自己应尽的义务”。 曾红卫先生说。

四. 回望变化 对家乡发展充满期望

曾红卫先生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后也感慨了对于武宁县近几年来发展的变化:

“我很明显发现武宁这几十年来的发展是属于一个飞跃。特别是你像我刚刚到武宁的时候,那就是一条泥巴路,还没有水泥路。

从各方面也看得出来,现在人文素质也比以前提高了,文明程度也提高了,相对来讲的话就是说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在不断的提高和发展。

特别在这10年来讲是一个飞跃,国家也强大了,所以说这个变化作为我们来说,也是一个见证者”。

当记者问到在武宁有没有什么理想居所的时候,曾红卫先生回答:“我们武宁最近有一个大项目叫江西欢乐湾小镇,我们武宁人全都很关注这个项目,听说那边好山好水,而且不止有住房,还有别的亲子,养生项目,很适合我这种人养老,我有很多朋友都在那买了房子。这个项目对武宁整体发展也是很有帮助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欢乐湾项目周边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