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庭院

庭院,古人所谓“庭”,是指围墙内建筑四周的空地或围墙围合的中心空地,是日常生活中户外活动空间。“院”主要指围墙以内的空地。周围有墙垣围绕的便可称为“院”。“庭” “院”二字成为一个词语,最早出现在《南史.陶弘景传》:“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每闻其响,欣然为乐。” 现在我们一般将建筑不同位置的“院”,如前院、厅院、侧院、内院……都称为“庭院”。

庭院发展

中国庭院的空间布局形式,从最早的自然洞穴到棚子,有圆形穴地群落过度到方形公屋。多样化的地理气候、环境和多民族的生活习俗决定了中国庭院建筑的样式选择,出现了以四合院与天井院两种模式为代表的建筑雏形。

在北方,从出土的西安半坡遗址中可以看到在新石器时期已经有穴居开始上升至地面成为半穴居居所,并以南北方向为轴线,用房屋围成院落的布局,庭院已经开始有所迹象。

庭院历史

夏商周时期,组群空间的庭院式布局已经形成,既有体现“门堂之制”的廊院,也出现了向纵向方向发展的合院。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遗址,宫殿的建筑群已呈现庭院式格局,庭院构成已突出“门”与“堂”的主要因子,形成廊庞环绕的庭院式布局。整组庭院略呈折角正方形,东西长108m,南北宽100m,庭院北部正中为主体殿堂,庭院四周回廊环绕,除西廊为单面廊外,其他面均为双面廊。

至唐晚期,合院式院落已经广泛的应用,并成为传统建筑的典型布局形式。这种院落布局形式。此时已经形成清晰的中轴线对称格居。空间的内向形和聚合性也非常突出。

至两宋时期,合院式院落的运用已经非常普遍,从南宋绘画中可以看到当时的江南一带多采用规则对称的庭院布局,或是房屋临水、依山围合而筑。这种布局并且形成了以庭院为一个“原型”的模式,不断的向左右扩展。

明清两代时期合院式院落已经形成了主要的空间布局模式。这种模式在地域、气候、等级制度、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下,各地的庭院空间布局有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在四合院的基础上又有二合院、三合院。庭院的群体组合上有串联、并联、串并联或是自有组合的方式。庭院这种空间布局又呈现出了丰富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墅院情怀

自18世纪工业革命的发展引起了城市形态的重大变革,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聚集,城市的迅速膨胀打破了传统的家庭经济格局。作为居住区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庭院空间渐渐的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当人们对钢筋混凝土厌倦时,人们又重新意识到了庭院空间的重要性,现在的住宅庭院主要包括住区底层庭院、住区庭院、住宅阳台花园和住宅屋顶花园,以及住宅的最高形式别墅庭院。

湖畔新都孔雀城

结合传统中国院落民居与新中式庭院优势

让传统与现代在一方庭院里共生融合

在院子里可以感受到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美妙

可以放下姿态

笑看风轻云淡,闲听花静鸟喧

地理位置得天独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