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位于闵行南部科创走廊中心地带的龙湖蓝海引擎淡水河畔科创园正式开园亮相。这个由闵行区、颛桥镇、黄二村、龙湖四方创新机制联合推动的创新园区,以集聚的高新技术产业、稀缺的独栋产品类型以及浓厚的科创氛围,成为闵行南部科创中心核心区大零号湾的发展新引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园仪式)

很难想象,如此时尚的科创园区,昔日是一个破旧不堪的村级老厂房。短短两年间,是如何实现园区改造的呢?

01思考:匹配区域定位 资源优势联动产业升级

龙湖蓝海引擎淡水河畔科创园坐落于剑川路上,前身是黄二村工厂。厂房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经历近30年的使用,建筑立面、硬件设施日益陈旧,加上规划上的先天不足,运营管理松散等弊病凸显,生产型以及小型贸易型企业的发展与闵行南部科创走廊的区域定位形成严重的失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二村工厂旧照)

2019年,毗邻高校群的黄二村工厂被纳入闵行区18个成片区域转型项目之一,开启变革之路。

高校是城市承载人才的重要蓄水池,未来人才在哪里,新的“硅谷”就在哪里。龙湖蓝海引擎淡水河畔科创园地理位置优越,毗邻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两所985高校,聚集众多科研院所及孵化实验室,链接沧源路创业街区、紫竹高新技术科创园等创新创业街区,科创氛围浓郁,人才资源聚集度高,是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的首选之地。

龙湖充分结合周边人才、区位优势,不止步于空间面貌的变更,更从业态上进行了全新升级将工厂的低效产能转变为高新科技,形成智慧健康、智慧信息、智能制造的产业格局,改造成为能够承接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一体化需求的创新办公园区。目前,包括全球协作机器人头部赛道企业—节卡机器人,以及图灵智算量子科技、宁波吉德、蓝剑航天、宾通智能、术锐科技、先导智能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企业已签约入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节卡机器人展示)

02创新:挖掘园区特色 拆改结合实现功能换代

在黄二村旧厂的改造中,龙湖摒弃了传统旧改的大拆大改,注重以“改造性再运用”的理念,对园区进行规划。对原有建筑外立面和屋顶进行了元素保留,在其功能上做灵活调整,以实现外观元素、功能性和实用性的三方结合,打造具有特色、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新型2.5产业园。

针对园区智能制造及产学研一体化的特色要求,龙湖对园区生产、研发、办公等功能空间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划分配置。应对不同规模企业的生产研发要求,以及项目东西两个地块的原始建筑结构,因地制宜提出“东西分区”的思路。制造业占比高的企业向东区引导,形成“下产上办型”厂房,而将研发比例高的企业向西区引导,定位为“研发办公型”厂房。以多功能业态的自由组合,匹配不同客户的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园区实景)

据了解,园区拆改结合典型的是主入口处的油罐广场和临街的17号多功能悬浮楼。三个储油罐,是旧厂区遗迹。通过保留改造、以及周边食堂、便利店、运动场的配合打造,这里成为新园区大型活动的标志性场景,极大程度地延续了园区的特色,也实现了公共空间的塑造,提升了园区内科创交流的氛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油罐广场)

17号多功能楼悬浮楼,则植根旧厂房的空间肌理,通过原有建筑接缝处的精心处理,外观看上去二层就像悬浮在空中,成为园区的超级符号。其内部空间灵活,既能作为厂房,也可以用作特色展厅和路演中心,完美对接使用需求,成为许多企业入园决策的关键驱动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功能楼悬浮楼)

03突破:四级联动新模式 探索产业迭新路径

黄二村工业园的成功转型,是龙湖深度参与城市更新,提升产城融合发展的一次实践,是对“区、镇、村、社会资本”四级联动模式的一次成功探索,是闵行区颛桥镇继金地威新、光华街区后探索的又一具有闵行特色的成片区域转型模式,对区域产生了积极影响。

最直接的影响是对区域环境的改善,推动了城市形象的有机更新。园区占剑川路沿街面两公里多,拥有很大的车流、人流影响力。园区的改造,对于提升整个区域环境和形象都有积极影响。

从更高维度上看,园区的更新实现了存量资产盘活、产业转型升级的更高能级。不仅为高校各类产业化项目的落地提供了优质的资源载体,更为区域税收、就业岗位的增加,人才和资本的聚集创造了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龙湖蓝海引擎为入驻企业全周期、全生态赋能的专业运营及企业服务,也将推动园区成为区域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承载地,成为上海南部科创中心建设的特色地标和发展引擎,带动周边经济发展。

黄二村的产业转型并非特例,在后工业化时代下,很多诸如此类的旧厂工业生产属性褪化,急需实现在地化升级。此次龙湖的旧改探索为存量资源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可借鉴的路径。伴随着改造思维的日渐成熟,现代技术和服务的赋能,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厂房,焕发出新一轮生命力,重回大众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