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前,在长宁区武夷路338弄,一场弄堂游戏活动让居民们玩得不亦乐乎。滚铁圈、跳房子、你画我猜、传声筒等游戏,不算宽敞的弄堂里瞬间充满了欢声笑语。

而就在几个月前,这条弄堂还只能与杂乱、陈旧等词汇划上等号。变化来自于华阳路街道联合创邑旗下“社趣更馨”团队开展的武夷路338弄微更新项目,经过近3个月的调研、方案设计以及半个多月的施工,老弄堂彻底焕发新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以来,长宁区在辖区内10个街镇全覆盖地开展“一街一品”项目,结合“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建设,在已经完成首轮更新的武夷路,将城市更新的触角伸向弄堂深处。一系列微更新项目、街区设计创意大赛不仅有专业人士也有沿线的居民、商户参与。

润物细无声的变化,流淌在这条百年老马路的角角落落。

普通老弄堂也要变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新后的武夷路338弄

姚秀珍今年64岁,是武夷路338弄土生土长的“原住民”。上世纪90年代前,弄堂里都是杂乱无章的私人住宅。1993年原拆原建后,居民住进了原址上新造的公房。姚阿姨说,自己家和邻居们的生活环境变化,与上海和国家的发展同步。

当2017年长宁区在探索愚园路街区更新 的基础上,正式启动武夷路城市更新,姚秀珍看着武夷路逐渐变干净、夜晚变得有人气,也开始盼望自己居住的老弄堂,能否也一改“灰扑扑”的样貌。

但她心里还有些顾虑。因为武夷路338弄看起来,实在太普通了。“除了我们住在这里的居民,可能你们路人经过,都不会注意这里还有条弄堂。”整体环境老旧、管道老化、墙面电线杂乱等问题,看似都不是燃眉之急,但每一天都在消磨居民对生活的热情。

因此,当社趣更馨团队从华阳路街道手中接过武夷路338弄的改造任务时,项目团队在进行昼、夜不同时段的调研后,很快确定了本次更新的主题为“寻光”,让老弄堂在不做大改动、大规模装修的前提下,重拾温馨与光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橙色、黄色、饱和度偏高的绿色,成为了设计师的首选。而今,走进338弄,大门口的灰色砖墙被粉刷成更温和的米黄色,上面用橙色字体书写了武夷路的缩写“WUYIRD”。这一字体标识,恰好来源于不久前华阳路街道举办的“春满华阳·武夷印象”设创大赛,是设计师邱祎的入围作品。

更有趣的是墙上出现的传声筒,两人分站于传声筒两侧,相互喊话间可以真实地听到彼此的声音。不要以为这只是一件摆设,弄堂游戏活动当天,小朋友们都对这一设计爱不释手。于是,一旁的社区志愿者马上讲解起传声筒的原理,基础物理知识就这样在不经意间进入小朋友们的脑海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弄堂尽头的一处铁闸门则被粉刷上了明黄色的三角图形。白天尚不起眼,但晚上却朦朦胧胧得很像是一束光亮照进弄堂。沿弄堂漫步,还有猫咪脚印游走在墙上。原来,设计团队第一次来调研时,就看到有猫咪沿着围墙上方游走,于是在跟居民商量后,粉刷墙面时就手绘了猫咪脚印,受到大家一致欢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避免“无效更新”

在上海现有的社区微更新项目中,武夷路338弄无论从技术角度还是居民沟通上,难度都不算大。

然而,对居住在这里的居民来说,即便是毫不起眼的改变,比如将弄堂两侧花箱中的鲜花更换为更受居民喜爱的可食用植物,这样大家能把自己亲手种植的薄荷、迷迭香带回家,类似这样的改变都会让人们的幸福感大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武夷路338弄所在的华阳路街道来看,这个占地面积仅2.04平方公里的区域,21个居民区中60岁以上户籍老人的占比却超过40%。而始建于1925年的武夷路沿线不仅有英式、欧式等不同风格的老洋房,也有蜿蜒曲折的老弄堂。当老马路遇上老龄化,社区养老的先天条件就变得“难上加难”。

这也是为何,华阳路街道在建设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社区敬老院等载体之余,还要大力推进武夷路沿线“一街一品”建设,不仅要让马路变美,也要让居民生活变得舒适。

“社区微更新和其他的改建、更新不同,目标不是要颠覆原有,而是在原有基础上实现迭代。”社趣更馨项目负责人茵茵告诉记者,338弄的改造目标并不复杂,居民主要的诉求就是让杂乱无章、电线乱飞的弄堂变干净、变清爽。

在此基础上,设计团队再为弄堂设计统一的视觉导览,比如现在人们看到的橙色水管、黄色标志物、绿色管道缠绕成的适老化座椅等,这些都是微更新中的“彩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社区微更新的模式要通过更经济、高效,但也保持人情味的方式在更大范围推广,难点究竟会在何处?茵茵认为,始终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将专业的设计视角与居民的意愿达成一致,是每一个微更新项目都最为重要的环节。

社趣更馨团队采取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在调研后先给出方案,后续不断调整。另一种是在方案制定阶段,就邀请居民、居委会、沿街商户等一同“头脑风暴”。在338弄的改造中,设计师一开始未曾注意到的雨棚改造,就是居民头脑风暴中提出的建议。

“总之,有一点肯定要注意,就是避免更新后的功能和设施无人使用,那就是无效更新,也是资源浪费。”茵茵对此直言不讳。

“95后”挑大梁

改造风格充满趣味、擅长使用饱和度较高的色彩,社趣更馨团队在参与武夷路、愚园路、长宁路的弄堂改造中,已经逐步打磨出了自己的品牌标识。但出人意料的是,这支由愚园路城市更新运营方创邑孵化出的设计团队,只有不到10人,并且80%以上都是95后。

出生于1996年的茵茵毕业于社工专业,在武夷路338弄的更新中,她承担了街道需求对接、项目培养、设计师引进、施工跟进、居民协调、居委会沟通等多种职能,已经是一名专业的“微更新项目协调师”。

此次弄堂游戏活动的跳房子、传声筒项目,就是茵茵和其他“95后”同事们的创意。在他们自己的童年中已经“绝迹”的传统游戏,又被这批年轻人重新带进了老弄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政府购买社会专业服务已非新鲜事,但具体的项目落实中,如何真正发挥专业组织、市场主体的作用,并没有一套标准化的磨合范本。

因此,今年初,社趣更馨团队正式与华阳路街道合作,参与武夷路街区营造,政企双方已经尝试了多种路径,激发街区治理和街区更新后的“永续活力”。

“武夷路城市探索”就在此基础上拉开帷幕。沿线的居民、商户、国内各地的设计师分为“建筑观察者”“商户观察者”和“人文观察者”三个小组,用“走街”的形式寻找武夷路上的特殊标记,从自己擅长的领域为街区建设建言献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新后的武夷路52弄

眼下,人们路过武夷路时,稍加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到许多相互呼应的细节。

比如,一些商户的品牌标识中提取了武夷路的红砖、石库门拱顶、梧桐等元素,组合成了圆形标识。标识中有“武夷”字样以及代表武夷路诞生年份的“1925”字样。标识上方还可根据商户的业态定制专属图形。另一些商户的标识则在提取了武夷路清水红砖的元素后,将砖体拼接成了“WUYI RD.”字样,整体设计更为时尚简约。

这是武夷路营造团队引导商户根据自己对武夷路的“初印象”,结合专业的品牌视觉设计后,为沿线商户设计出的两套方案。眼下,华阳路街道正与社趣更馨团队共同策划,为武夷路制定全新的街区标识方案,也为此后的智慧社区建设和物联网、5G技术的应用奠定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舒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