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虹口区176街坊房屋征收签约比例达到98.98%,这是虹口区今年签约生效的第7个旧改地块,200余户居民即将告别旧里,迎来崭新生活。
176街坊又称“赛格地块”,东至中州路、南至弄地、西至罗浮路、北至虬江路。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尚存的虬江路“淘宝市场”也在这个地块范围内。今年年初,虬江路上的上海音像城已迁移至嘉定区的上海市轻纺城,随着这次旧改生效,虬江路上的“淘宝市场”也将消失。
几度暂停的旧改地块
176街坊是典型的二级旧里,房屋大多建造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房屋结构老化,没有煤卫设施。
每到梅雨季节或遇台风天气,危房老屋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由于地处虬江路,也聚集了不少外来人口临时居住,治安和卫生环境堪忧。
这一地块曾于2003年通过协议出让,部分居民搬离;后因资金短缺,地块被“冻结”,开发进程几次被按下“暂停键”。为改善民生、排除风险隐患,在市政法委、市高院牵头下,虹口区积极寻求合理途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由区属虹房集团通过司法拍卖竞得该地块。今年7月29日,176街坊一轮意愿征询通过比例高达99.52%。
在虬江路的“淘宝市场”上,记者看到,沿街的低矮房屋“门面房”都对外出租了,化身为一个又一个“淘宝小店”。里面卖的东西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收录机、助听器、锅碗瓢盆、电扇水杯、鞋帽挂件……用周边一些老年人的话说:“老年人来这里,简直走不动路了。老便宜老划算的,啥都想买!”
比如,一个老年人常用的广场舞收录机,不过二三十元;用来泡茶的藏红花、牛蒡茶,四五十元可以买一斤;进口洗衣皂10元买3块;双层玻璃杯10元一个;一个不锈钢锅铲只要5元……
眼下,几乎各店铺都贴出了“房屋拆迁 本店商品处理”“大清仓”“大甩卖”的字样,店铺里都可以看到一些老年人还在讨价还价,拿着这些小东西挑挑拣拣。他们中的许多人依然习惯使用现金消费,最后选走一两样“划算”的小商品,心满意足地回家。
住在附近的张老伯告诉记者,自己经常过来“淘宝”,家里有什么东西坏了、缺了,在这里总能买到。现在这里要拆了,还有点恋恋不舍。还有一位李阿姨记得,自己住在郊区的亲戚,有一次家里电饭煲上的一颗螺丝掉了,也跑到虬江路上来配,还真的配到了。
有人说,虬江路象征的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买卖交易过程,而是一种属于中老年独特的生活方式。他们享受着低廉的价格,还有和商家来回争论不断杀价的快感,再见见朋友,嘎嘎三胡,就可以度过一个充实的下午。
店家国庆长假后将陆续搬离
来“淘宝”的老年人有不舍,店家们则各怀心思。
一位卖水杯等日用品的店家感慨:“现在网络平台对我们冲击很大,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这个门面房月租金还要七八千元,本来就是微利,赚不到多少钱了!趁着这次旧改,我也不做了。”
一家卖音像制品的店家倒也不愁,告诉记者:“我们本来就在新虬江电子商城有一个商铺,以后都搬到那里去做了!”
一家卖茶叶的店家已在四川北路附近找好了门面,国庆后就准备搬过去。还有不少店家,正在寻找新的去处中。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也会去嘉定区的上海市轻纺城。
但无论怎样,这片位于市中心的“淘宝市场”都将离去。
数据显示,76街坊本次征收范围内的总建筑面积8973.38平方米。其中,沿街商铺32间,主要经营包括音响、节能灯、二手电脑手机及维修、万向轮、日用杂货、茶叶、划胶木板、旧机床等。
据四川北路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自从年初虬江路上的上海音像城关闭后,这里的人气更不如以前,但由于外来人口导入较多,防疫、治理等管理难度一直比较大。此前,还有的店家将底楼作为店面,私搭小阁楼作为住宿,安全隐患很大,作为“三合一”场所进行过整治。
虬江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黄金龙说:“这一次旧改,居民的支持率很高。将门面房对外出租的房东们都完成了签约,很多人选择了货币补偿。”
在不少房东看来,即便每个月可以拿到不少租金,但由于这一片房屋破旧,安全隐患很大。只要商户用电超负荷,就可能引发火灾。作为房东,是要承担很大责任的,因此心里其实也一直战战兢兢的。
一些房东签约之后,还将继续完成和商户结算租金等问题。预计国庆长假之后,商户将陆续搬离。
近百年历史的“淘宝市场”
虬江路“淘宝市场”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近百年。
虬江,本是河,东段连接黄浦江,西段通连吴淞江。虬江路所在河道被填平成路后,随着城市建设发展以及淞沪铁路宝山路站设在附近,大量人流坐着“小火车”来到这里。这里又是旧时上海租界和华界交界处,广东街(现新广路)至龚家宅路、中州路这一带出现许多以卖旧货为主的摊贩,规模不断扩大,从虬江支路到四川北路,占地有2000余平方米。
20世纪30年代,虹口成为日侨集聚的区域。抗日战争胜利后,大批日本侨民回国后,许多遗留下的家什也进入虬江路旧货市场。
据老人回忆,当时山阴路、多伦路、四川北路上的许多房屋内都有日本人留下的家具等物品。新住户进去后,请人将清理的旧物运至虬江路卖。加上社会上各种旧物品和工业淘汰产品也源源不断地流入,虬江路便成了上海远近闻名的旧货市场。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虬江路旧货市场迎来了鼎盛时期,市场内各种生活、生产资料应有尽有,旧商品修理也随处可见。资料显示,当年虬江路各类旧货店、修理店多达百余家,加上每天的流动摊贩,最多时有500余家,店铺小的只有七八平方米,有的甚至一个门面隔成两家再租给经营者。这里不但吸引了上海本地人前来淘宝,连苏浙一带的人也来淘宝,每天的营业额高达20多万元,这在计划经济时代是一笔很大的数额。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企业转型,大量积压产品卖不出去,为了能尽快回笼资金,偿还拖欠款,许多产品流向了虬江路旧货市场,其中不乏相当数量的电子产品。虬江路便渐渐形成了以音响、电脑、电子设备为主的市场。
2007年5月的虬江路。何雯亚摄
那时候,社会上流行邓丽君等歌星的流行歌曲,由于正规商店里没有卖,许多嗅到商机的人便开始做起了磁带生意。
2009年3月,虬江路上商贩云集,嘈杂一片。 任国强摄
虬江路市场之所以颇具特色,除了类似地铁商业街的集中式商业、在老房子里开设的沿街店铺和在大棚下类似于展位的隔间商铺以外,还因为其独特的销售风格。
很长一段时间,这里的店主普遍用扩音喇叭介绍自家产品,腰间佩戴一个小扩音器,身上拖着一条电线,头上戴着一个小话筒。只要开始叫卖,便会有人簇拥过来。即使每个店铺都是紧挨着,难免会产生声音交织在一起听不清的情况,但丝毫不会影响顾客把头探进店铺张望的好奇心。
2012年3月,虬江路不少商家兜售的低价U盘。肖允摄
虬江路的店主不会把心思花在销售物品的摆放上,甚至有些物品的放置可以说是“不修边幅”。一个废弃的塑料泡沫盒子就可以当作架子放话筒、旧的CD机不擦灰尘就“C位出道”、被自己的电线绕“脖子”几圈而且色泽偏黄的监控摄像头就安装在最醒目的位置……
2016年8月,虬江路市场二手空调销售、租赁火爆。 殷立勤摄
店主问候顾客的第一句话,往往不是“你好”,而是“找什么?”颇有一些对暗号的感觉。
此后,随着城市的发展,旧货市场的人气已大不如前。市场周边地区环境脏乱差,影响了城市的整体面貌。处在虬江路两侧的原闸北区(现静安区)和虹口区联合整治多次,虬江支路、中州路、新广路等近年来建造了许多商务楼宇,周边环境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
此次旧改完成后,“淘宝市场”也将彻底翻篇。根据初步规划,今后的176街坊将成为商业和租赁性公寓用地。
百年老房终于盼来旧改
在虬江路“淘宝市场”附近的旧里,还住着不少居民,也有一些商户店员租住于此。
龚家宅路168号,沿着一人宽的弄堂兜兜转转,爬上五六级阴暗狭窄的木质台阶,几根木柱撑在地面和楼面之间。孙家骐一家三口就住在二楼左手的一间,面积只有14平方米。老孙说,这幢老房子已有百年,横梁立柱都已朽败。
黄金龙介绍,20年前就有开发商来赛格地块开发,由于资金不足做做停停,剩下200多户没有搬走。老楼实在太破,居民们又无力修缮,因为担心楼板坍塌,居委会想办法用木柱顶着二楼过道,防止发生意外。
上海今年遭遇两次台风,居委会安排老楼居民转移到临时安置点。台风过后,老孙家的墙面、地板和床铺“不出意外”地被浸湿。得知旧改征收的消息,老孙彻夜难眠,逢人便说:“总算盼到了!”
龚家宅路154号,住着86岁的独居老人宣金亚,她家门口用一块纸板隔成“影壁”,挡着背后的抽水马桶。宣阿婆1964年搬到此处,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里最多时住过6口人。由于没有厨卫设施,患有帕金森的老伴在一次倒马桶途中摔了一跤,弄得满身污秽。老伴离世后,子女为独居的宣阿婆在房门口装了抽水马桶。宣阿婆说,那些苦日子真是过够了!20年来她盼了又盼,这次旧改征收真的来了。宣阿婆打算用征收补偿款在女儿家附近买一套房,安享晚年。
宣阿婆看着打包好的家当,终于笑了。
第一征收事务所经理胡骏强告诉记者,176街坊的非居住用房约占28%,部分居民受到前几次动迁老观念的影响,以为谈一谈、拖一拖就能得到更多,甚至抱团“要价”。“现在的旧改政策是‘一把尺子量到底’,一方面,要耐心解释、正确引导,让居民充分理解旧改政策;另一方面,要站在居民的立场考虑和分析,让他们感受到实惠和温暖。”
9月1日,176街坊成立旧改临时党支部,全市首创的虹口区旧改基地移动党群服务站在此落脚,除了将法律咨询、信访接待、公益讲座、休闲娱乐等服务送到旧改一线,每周还邀请党史教育专家和宣讲团志愿者为旧改基地党员群众进行“红色地图讲解”,开展“寻街探巷访民情—旧改地块大思政课”,组织青年党员、积极分子、巾帼岗、突击队人员等走街串巷,探访民情。
今年以来,截至目前,虹口区已启动签约7个项目(地块)、23个街坊。该区今年将完成全区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旧改征收任务。
作者:周楠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