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中国,城市现代化发展持续裂变,崛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标准地复制粘贴在了每一个被城市规划部门定义的经济中心,成为打工人体面工作的CBD。
城市里的工程师、建筑师们,试图给市民带去更便捷的生活,争先恐后地突破着有关城市发展的数字,虽然,我不知道这个楼高了那么一点,对幸福指数有什么具体提高;也不知道这个路为什么越宽敞越拥堵,但我还是会情不自禁跟着欢呼!喝彩!
一个个出入CBD光鲜亮丽的男孩女孩,同样执迷于这个社会赋予的物质向往,受困于两点一线的生活,为了维持看起来体面的身份,错把加班当成安全感,争做完美打工人。
领导:“今天你不用加班啦,去恋爱吧!”
员工:“男人靠不住,工位才是家。”
城市也好、人类也罢,始终被社会稳定运行的需求牵引着像风一样地奔跑。技术的进步,的确改善了人类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但人类文明却在华丽的物质包裹下,止步不前。我们真的进步了吗?我们只是换着花样,追求着原始的幸福。
房企作为最喜欢营造幸福生活的资本家,高举“地段地段地段为王的旗帜”,喊着“买我买我买我”的口号,试图告诉人们,买了我的房,可以带你前程无忧,而房子的地段就是幸福的彼岸。
然而,幸福生活是什么呢?
在贵阳,提到区域发展和生活幸福指数,总有两个永恒的对立面。
一个是捍卫老城区的传统派,
一个是看好观山湖的先锋派。
两个派别,就像传统艺术和先锋艺术的关系,目标不一样,彼此瞧不上。也像一对老夫妻,明明一家人,偏要争输赢。
总之,只要杠上了,总想来一架。
传统派:“老城区故事多,街头巷尾是快乐”
先锋派:“洪湖水浪打浪,CBD里是未来。”
传统派:“活着不为了快乐,和机器有什么区别。”
先锋派:“活着不看重发展,和古董有什么区别。”
随着新贵阳人的涌入和老贵阳年轻一代的倒戈,先锋派呈现厚积薄发的趋势。相比做一个值钱的老古董,大家好像更愿意做一个赚钱的机器。我就亲眼见证了自己的好闺蜜,作为贵阳土著,如何一路倒戈到了观山湖。
在这个发展和经济指数高度挂钩、幸福和物质基础紧密相连的时代,对于城市发展来说,不管是GDP增长力,城市人才牵引力,以及公共配套的完善度,人们习惯基于看得见的现代化呈现,去判断一座城市的价值高地。
习惯于机械化生产的我也一度陷入这样的惯性思维。人家问我买哪里的房子好,我张口就说观山湖,心想:“情怀能当饭吃?”
直到我学会抛开物资看本质,抛开经济看整体,原来,陷入惯性思维的自己好偏狭。
提到贵阳,人们脑子里第一想起的必然是南明河、甲秀楼、人民广场、喷水池。这是贵阳的印记,是大多人最开始认识这个城市的符号。
很多先锋派嚷着说:“那是老城区,但是老城区老啦!”甚至还要加上一句:“你知道新城代谢的规律吗,老城已死,新城当立。”
曾经的我,就是这样的人,对自然没有敬畏之心,判断生活的标准,永远就是:“有什么用?能不能当饭吃?”甚至还要加上一句:“发展才是硬道理!”
然而,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啪啪打脸的过程。越长大越明白,发展没有边界,原点才是港湾。
对一座城市来说,在半径不断拉长的过程里,吸引了更多人才,修建了更多现代化建筑,包容了更多的文化因子,但终究万物归一,原点才是它的根。
打个小比方,我们去买花,没有根的鲜花美丽大方,方便运输,干干净净,但是没几天就死了,然后又掏钱重新买一束,买花的快感时效越来越短。
但是,一束带着根的小花苗,带回家慢慢栽培,在它身上付出无限的精力成本,我投射着自我情感,它充实我生活记忆,和它共生的过程里中,小花苗取悦我的,何止美貌而已,我看着它就像看儿子一样,谁带走都不行。
你说,没根的花花它贵吗?包装华丽,明码标价。
那带根的小花苗贵不贵呢?如果是稀缺的小花苗,懂得都懂,贵得低调,甚至不需要包装,因为一旦遇见懂它的人,就会不顾一切想要拥有它。那么珍贵,那么特别。
再试想一下,我们去外地旅游,我们会去看那个城市的高楼大厦CBD吗?
我们只会去城市最有历史的地方,去感受最本质的生活风味。比如:上海的南京路,成都的宽窄巷子,武汉的黎黄陂路,青岛的八大关....
它们虽不华丽,但尤其别致。
而对于产业并不丰富的贵阳来说,持续深化大旅游发展方针,实施旅游产业化,是“强省会”五年行动的重要一环,扎实贯彻深入推进“旅游+”、“+旅游”融合发展,更是重要的行动。
毕竟,我们不可能喊着“爽爽的贵阳”然后带着游客去写字楼乘凉吧。
而甲秀楼、人民广场、南明河才是游客的必经之地。懂得欣赏它的人,才能感受它独一无二的韵味。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