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时值一年重阳节之际,敬老、养老再次成为热门话题。据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3亿人,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
在老龄化趋势下,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方式多点开花,但目前我国养老市场尚属发展阶段,养老产业前景依然可观。随着房地产行业进入下半场,不少开发商开始聚焦养老领域,进行深度探索和实践。
三大主要养老方式并行
从某种程度来说,人口是城市发展至关重要的一大要素。但随着出生率的下降和预期寿命的增加,19世纪后期开始,全球老龄化的问题逐步显现,我国老龄化进程也不断加快。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去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18.7%。
于是,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适老化价值”显得越来越重要。据了解,目前我国的养老服务主要包含三种模式: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
而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总则中也已明确规定:“国家要建立和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所谓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服务内容主要包括生活照料与医疗服务及精神关爱服务;形式则主要有两种:专业受训的服务人员上门开展照料服务及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服务中心。
2016年,我国老龄人口突破2.3亿大关,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养老方式也不断增加。于是,房地产开发商开始了传统产品之外的全新探索,社区养老模式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社区养老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依托房地产产业的高度发展,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通过设立老年服务中心、活动中心、建立老年人专属食堂等方式,由社区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
除此之外,机构养老也是目前社会上一大养老方式。养老机构是指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生活护理、健康管理等综合性服务的机构。
与其他方式不同的是,机构养老所提供的服务,是全员、全程的服务。养老机构不仅要满足老人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照料需求,还要满足老人医疗保健、疾病预防、护理与康复以及精神文化、心理与社会等需求。
掘金养老“蓝海”房企先行一步
据预测,2050年,我国每3个人中便会有一位老年人,曾经的年轻人,正在慢慢变老。
在老龄化趋势持续扩大的背景下,房地产开发商做了些什么?当房地产行业进入下半场,房企纷纷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是继续贴身拼抢年轻客群,还是做好全龄化服务?
而显然,前者简单易行,后者难而正确。近年来,养老地产的前景被房地产市场普遍看好,万科、远洋、龙湖等多家上市房企加速抢滩养老市场。
公开资料显示,2012年,可算作是头部房企布局养老地产的“元年”。这一年,保利发展在北京落地首个以医养结合为服务特色的养老机构;远洋集团旗下的远洋养老也于2012年成立,同年创立了椿萱茂养老服务品牌。“对于入住的长者,椿萱茂会先评估其身体状况,并了解老人的兴趣爱好,费用方面会根据老人的具体情况来定。”远洋椿萱茂一位客户服务人员如是说。
同样作为较早进入养老市场的企业之一,万科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试图走出一条“邻里式养老”的新模式。据万科养老内部负责人介绍,万科养老业务收敛聚焦于两大产品线——突出专业护理能力的怡园和营造睦邻友好关系的随园。截至目前,养老业务已布局了包括北京、上海、成都、杭州等在内的多个城市。
养老产业的“AB”面
虽然从目前来看,不少企业和资本纷纷布局养老产业,前景似乎一片大好,但业内人士同样指出,市场仍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两面性”。
优势方面,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房企能为养老产业提供资金、人才等资源,为行业的发展带来助力。“资金优势、拿地优势和社区运营优势是房企切入养老行业的先天优势。”他表示,布局养老板块是房企实现多元化布局的方式之一,做好养老地产,将吻合人口老龄化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反哺其他板块。
但房企不得不面对的,还有养老地产的“B”面。部分业内人士表示:“养老产业资金投入大,且需要长期持续运营才可看到收益。”目前,国内的养老行业仍缺乏较为成熟清晰的盈利模式,专业人才也较为缺乏,这些一直是长期困扰养老产业发展的种种因素。
据了解,《2021中国养老与康养产业发展报告》显示,调查样本中有61%的企业表示尚未形成有效盈利机制。而构成报告样本的企业中,有35%为房地产开发企业、34%为物业服务企业。
“盈利模式和商业逻辑始终是绕不开的问题。”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称,目前房企的大多数养老项目仍处于培育阶段,距离盈利还有一段距离。记者翻阅万科、龙湖等多家涉及养老板块的上市公司财报发现,多数公司并未在年报中披露与养老相关的具体收益。
不难看出,虽然不少房企在养老产业的“蓝海”中抢先一步,但关于“养老”的话题中,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行业发展道阻且长。文/张鑫宇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