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新闻讯,为深入探讨世界经济变局下的国际金融与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市场波动与金融风险防范,汇率与货币政策,金融科技与数字货币,“双碳”与“双循环”战略下的金融发展等热点发展,以及为全球经济金融新格局下、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践行建言献策,贡献智慧与力量,
11月26日,由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广州商学院联合主办,广州商学院经济学院、广州商学院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研究院承办的“2022年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国际金融论坛”于广州商学院举办,本次国际金融论坛的主题为“世界经济变局下的国际金融:挑战、机遇与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创新”。
广州商学院执行董事长郭小聪,广州商学院执行校长尹睿,广州商学院副校长(正校级)、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钟昌标,广州商学院名誉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晓,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研究员,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张知干,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白鹤祥,中国国际期货公司总经理、中国银行原副行长王永利,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广州商学院名誉校长、横琴粤澳深合区智慧金融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李晓,中山大学副校长李善民教授,广东金融学院教授、副校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科领军人才易行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原会长、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余永定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肖耿等两百多位国内外经济领域知名学者、专家和学界精英,以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本次论坛,共同探讨了世界经济变局下的国际金融与国际货币体系、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等热点问题。
2022年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国际金融论坛会议为期一天,由上午的开幕式、大会主论坛和下午的八个分论坛组成。在26日上午研讨主题为“中国经济新发展格局与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 ”的主论坛上,广东金融学院教授、副校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科领军人才易行健的演讲题目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开放与国际金融枢纽建设现状、问题和对策》。
其分析指出,大湾区金融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大湾区金融发展的各个城市之间经济金融发展程度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国际化金融资源的配置能力存在很大差异,与此同时,大湾区内部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金融机构跨境展业的制度基础有待进一步融合,并且,大湾区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能力需要大幅度增强,金融体系的六大功能的发挥不够,金融与科技的融合还有较大空间。
因为,针对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开放与国际金融枢纽建设给出的对策建议,易行健提到了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明确粤港澳大湾区各中心城市金融发展与金融开放中的定位,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优势互补、合作竞争、协调发展的网络型国际金融枢纽;
第二,有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基础设施深度对接,促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
第三,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
第四,坚持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原则,鼓励金融创新有序发展,构建金融跨境监管新模式。
【以下为发言实录】:
非常高兴参加这么一个盛会,前面几位专家学者讲得非常好我这里对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开放和国际金融枢纽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就我的理解给各位同仁做一个汇报。
我主要讲六方面的内容,1.时代背景和政策支持。2.金融开放的内涵、潜在收益和风险以及国际金融枢纽的带动效应。3.四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以及大湾区金融开放的进展。4.详细进行讲述。5.讲存在相关的问题。6.是对策的建议。
在时代背景和政策支撑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实化,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
2019年2月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第六章第三节关于促进金融合作主要有三方面的意见:第一,建设国际金融枢纽;第二,大力发展特色金融产业;第三,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
当年7月出台了《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2020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制定的《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提出“进一步推进金融开放创新,深化内地与港澳金融合作,加大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力度”。
2021年4月广东出台《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19处出现金融),第十章标题就是“共建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 加快建设金融强省”。
2021年9月出台《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17处提到金融),核心所讲的是服务实体经济,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门户枢纽,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
后来又出台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 ,14处提到金融。主要讲创新跨境金融管理。加强合作区金融市场与澳门、香港离岸金融市场的联动,推动合作区金融市场率先高度开放。
2022年6月出台《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9处提到金融),强调推动金融与科技、产业深度融合,探索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新业务新模式,为科研机构和创新载体提供更多资金支持。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
第二方面是中国金融开放的内涵、潜在收益和风险以及国际金融枢纽的带动效应。
中国金融开放的内涵。中国的金融开放主要包括两个部分:资本项目自由化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中国最终应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这应该是学术界基本可以达成的共识,但对于如何实现资本项目自由化和金融服务业开放,特别是如何实现资本项目自由化,学术界存在不少分歧。
2019年发布的金融业对外开放11条属于金融服务业开放范畴,而近年来推出来的沪深股通和跨境理财通等属于资本项目开放问题。但是金融服务业开放并不等于放弃资本管制,与给出资本项目完全开放的时间表不同,给出金融服务业开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是可行的和有益的。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金融服务业开放不可能不涉及资本的跨境流动。因而,在进一步开放金融服务业的同时,我们必须提高管理资本跨境流动的水平。
易纲行长2018年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的发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金融政策》提到中国金融业的开放有三条规律要遵循:第一条,金融业作为竞争性的服务业,应当遵循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原则。第二条,金融业的对外开放要以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和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相互配合、共同推进。第三条,金融业的开放要和防范金融风险并重,我们金融业的开放程度要与金融的监管能力相匹配。
金融开放的收益和风险可以总结成这么四点:提升金融业的竞争力;降低整体融资成本;提升风险规避能力;增加宏观经济政策的纪律约束。
当然从长视角国际金融危机的方面来讲,金融开放也可能带来诸多风险,目前文献总结认为发展中国家也不一定需要着急追求金融开放,一定程度上的金融不开放,或者对跨境资本的流动做一些限制管理,可以是宏观审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体而言,金融开放获得成功需要对金融体系进行配套改革,比如提高金融体系的资源配置效率和信息效率,提高跨国(境)流动的资金管理能力、提高劳动力市场的弹性、提供宏观经济治理能力等等。
第三个方面,简单讲讲四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比较以及大湾区金融开放进展。
三大湾区的全球金融中心城市的产业特色明显。
东京:“产业湾区+金融湾区”。纽约是“金融湾区”,是世界金融的核心中枢。旧金山:“科技湾区+风险资本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中心城市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广州是石化产业、汽车制造业、电子产品制造业与高科技制造业;商贸流通业、金融业,等等;香港是贸易及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专业工商服务业、旅游业,等等;深圳是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现代物流业、文化创意产业;珠海的金融相对稍微弱一点。与其他世界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天然的多样性。粤港澳大湾区具有鲜明的金融业、制造业和科技创新优势,这也决定了粤港澳大湾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湾区。因此,如何整合湾区内部资源,发挥各城市的优势,进而推动湾区建设是值得各方注意的问题。
全球金融中心指数2007年3月开始,该指数开始对全球范围内的46个金融中心进行评价,并逐渐扩大评价范围,于每年3月和9月定期更新以显示金融中心竞争力的变化。
从2011年3月起,在四大湾区的全球金融中心中,六个城市的指数高低排名分别是纽约、香港、东京、旧金山、深圳和广州。从金融中心的地位来说,纽约湾区无疑是处于领先的位置,其次是东京湾区和旧金山湾区。纽约、东京、旧金山的指数得分长期高于深圳和广州,从这方面来看,世界三大湾区的金融优势是明显优于广东地区。
这是竞争力的排名变化,香港的GFCI指数仅次于纽约,且在世界范围内也稳居第3、4名,因此,粤港澳湾区的建设对于湾区内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同时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金融枢纽也将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从这个角度来讲,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枢纽的建设还是以香港作为一个主体的中心城市,深圳、广州、珠海作为第二梯队。
第四个方面讲讲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的相关进展。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3年多以来,《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发布两年多来,大湾区金融改革和开放创新快速推进,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不断深化,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形成。
2021年,大湾区金融业增加值超1.5万亿元,较2018年增长近35%,占GDP比重超10%;大湾区内累计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超21万亿元,人民币自2020年起持续成为大湾区第一大结算货币。
从五个方面进行讲解:
1.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方面取得的进展。FT账户是一个本外币一体化、账户内可自由兑换的银行账户体系,它独立于传统账户体系,实行分账核算,是人民银行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扩大金融开放和防范金融风险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在跨境贸易投融资便利化方面,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业务稳步发展。2019年9月,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发布《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南沙、横琴片区分账核算业务管理实施细则(试行)》。2021年1月,FT账户适用主体进一步拓展至广州科创企业。截至2021年末,4家试点银行开立FT账户7651个,办理资金业务额折人民币7527.8亿元。
2.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取得的进展。横琴、前海、南沙等三大粤港澳合作平台金融改革创新持续推进,深交所、港交所、广期所三大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深港通”、“债券通”、“跨境理财通”三大“金融通”范围不断扩展,粤港澳跨境金融开放和合作形成了市场互通、机构互设和产品互认等多种模式。其中,“跨境理财通”的推出成为推进金融业双向开放的重要环节,目前还在积极探索设立港澳保险售后服务中心,推出粤港澳大湾区专属重疾险、跨境医疗和“三地通保通赔”一站式跨境车辆保险服务等。
2021年12月5日,深港通累计交易金额41.9万亿,年均增长94.5%,成为我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重要窗口,深港通在深市A股交易金额占比为4.5%,港股通在香港股票市场交易金额的占比达6.8%。
2021年9月10日《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实施细则》发布,大湾区共有3.56万名。另外广东省政府成为首个在澳门发行债券的内地地方政府;深圳市政府成为首个在香港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的内地地方政府;珠海大横琴投资有限公司在香港、澳门两地同时挂牌发行全国首只双币种国际绿色债券;中山明阳集团成功发行澳门债券市场首笔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券。
3.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方面取得的进展。粤港澳金融机构在广州全覆盖,在全国第一,成为全国首个港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在所有地级市全覆盖的省份。与此同时,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和广发银行等均在香港或澳门设立分行或代表处,港澳和在穗金融机构之间的合资和合作进程逐步加快。港澳金融机构在三大合作平台的展业空间逐步加大。
4.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服务创新方面取得的进展。在跨境金融服务方面除开前面提到的,保险业互联互通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我记得那年在花园酒店的一个负责人讲到,广州目前来讲金融的子行业中间,他们的研究分析表明只有保险目前来讲具备相对比较优势,在保险这方面出台了很多创新的,包括港澳的,包括境内的在大湾区推出的跨境医疗险等等各方面,丰富了产品体系,从而提升其精算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在居民跨境个人账户等方面:开展代理见证开户业务,截至2021年末,港澳居民通过代理见证开立内地个人账户18.4万户;率先实现大湾区移动支付互通,港澳移动支付工具在内地累计交易金额15.2亿元;率先推出港澳居民征信报告查询服务;率先开通大湾区跨境缴费,跨境电子账单直接缴费业务在港澳地区全覆盖;在横琴合作区率先试行跨境住房按揭贷款,已发放跨境按揭贷款超10亿美元。
在绿色金融方面:广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在全国成效评价中连续三次排名第一。《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成为我国首部绿色金融法律法规,同时也是全球首部规范绿色金融的综合性法案。设立全国首家气候支行、全国首家零碳网点。发行全国首单“三绿”资产支持票据、全国规模最大的绿色企业债券、全国首批碳中和绿色债、全国首单银行间市场核电项目碳中和债、全国首单租赁行业碳中和主体信用债。发放全国试验区首笔碳排放权抵押贷款、全国上市企业首笔碳排放权抵押贷款。招商银行成为全国首发环境信息披露报告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兴业银行深圳分行成为首家公开发布环境信息披露报告的全国性银行重点区域分支机构。
在金融科技方面,深圳成为金融科技应用试点城市、央行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城市和首个国家级金融科技测评中心。广州获批成为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城市;广州、深圳获批开展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广东股权交易中心获批开展区块链建设试点。同时,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签署了《关于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并于2022年2月实现首个跨境测试应用对外公示。
5.跨境金融风险防范和监管合作方面取得的进展。一是在总行指导下,推进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与香港金融科技监管沙盒联网对接;二是指导成立“横琴(珠澳)金融纠纷调解室”,专责调解涉珠澳金融纠纷案件;三是探索建立跨境洗钱风险监测合作机制,持续推进粤澳同一金融集团内部反洗钱关注名单联动核查试点;四是协助总行起草,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的金融领域专项文件。
目前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我这里简单讲讲几个方面。
第一个,大湾区金融发展的各个城市之间经济金融发展程度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国际化金融资源的配置能力存在很大差异。目前,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的金融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形成了明显三个梯队,香港、深圳、广州属于第一梯队,佛山东莞属于第二梯队。
第二个,大湾区内部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金融机构跨境展业的制度基础有待进一步融合。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和国际金融枢纽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互联互通机制,畅通互联互通机制也成为大湾区金融能否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粤港澳大湾区虽然地理上一衣带水,但涉及“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种货币”,又有自由港、特别行政区、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多重体制叠加,互联互通制度基础存在诸多桎梏,主要体现为这么几个方面。
1.金融法律体系差异较大,增加了金融机构跨境展业以及金融产品和金融人才跨境流动的障碍。香港的金融法律属于英美判例法,而内地则属于大陆法系,两者存在诸多不同。包括金融工具、申请牌照,在三地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很多的障碍。这里简单总结了相关监管法律体系和监管机构的总结,是来源于券商的研究报告。
2.税收政策、资金流通制度等方面的实质性差别,限制了资金流通。目前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主要采取“管道式”的联通,联通的方式、范围仍需创新和突破。
3.三地之间的金融监管与调控分离为金融市场的联通造成了一定阻碍。
第三个方面,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能力需要大幅度增强,金融体系的六大功能的发挥不够,金融与科技的融合还有较大空间。大陆在过去一些年内金融泡沫化、资金在金融体系空转、房地产金融化泡沫化、单位GDP增长的信贷密度大幅度提升。简单讲讲信贷密度,就是我们GDP的增量和我们广义信贷的增量,90年代中期还不到1,最近接近3%,这个已经成为我们国家未来金融风险巨大的问题,因为我们资本的边际优势下降。
自从2017年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了金融工作的主要任务及我——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和深化金融改革以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得到了提升,金融体系的六大功能得到了比以往更好的发挥,但是还有很大的距离,在金融体系的信息生产功能、风险管理功能、激励管理功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香港具有成熟的创业投资系统和丰富的人才教育资源,有6所世界排名位列前500的大学,其中4所大学跻身全球百大,科研实力较广深仍具有比较优势,但是缺乏具有创新成果转化能力的企业和空间。珠三角九市内有大量基础研究和转化能力强的企业,但是完全符合市场机制运行的创业投资体系运行效率却不高。理论上两者之间优势互补,具有广阔空间,但现实中受制于资金流通、制度衔接等问题,澳创新金融资源与珠三角的创新成果转化仍缺乏有效对接。
第六个方面是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开放与国际金融枢纽建设的对策建议。
第一,明确粤港澳大湾区各中心城市金融发展与金融开放中的定位,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优势互补、合作竞争、协调发展的网络型国际金融枢纽。
1.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几大中心城市以及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三大片区均将国际金融枢纽建设中处于重要的位置,这其中的竞争在所难免,但是更重要的是需要有一个有效分工协调与统筹的问题,需要利用香港在全球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高水平的金融服务业,更好发挥广州、深圳、珠海澳门各自的相对比较优势,以南沙、前海和横琴为节点,形成粤港澳大湾区有序协调的国际化金融资源配置网络。
2.要推动香港发挥金融优势,强化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国际融资和资产管理中心功能。探索“港股通”南向交易的股票以人民币计价,开发人民币衍生品,扩大跨境人民币需求;探索发展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管涛首席经济学家讲得非常不错。广州以广州期货交易所为基础,强化与香港联合交易所以及深交所的联动合作,打造完整的期货产业链,推进有定价权的国际风险中心建设;深圳以深圳证券交易所为核心,推进深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深澳特色金融合作。
3.依托前海、南沙和横琴自贸区的政策优势共同营造良性的金融竞争和合作环境。具体不讲了。
4. 统筹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地,加强各地金融合作,打造有序协调的金融网络。
第二,有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基础设施深度对接,促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
1.更重要的是需要逐步推动制度规则方面的对接。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制度差异对三地创新合作的约束渐趋凸显,需要迈出更大、更快的步伐来探索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金融规则体系,实现金融市场融合,率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运行规则和制度体系。
2.进一步推进粤港澳金融市场深度对接,打通在岸、离岸两个金融市场,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稳步推进粤港澳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充分利用境内、境外两种金融资源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实体经济发展。
3.粤港澳大湾区将打造成为“一带一路”重要支撑区,可以考虑联合组建“海丝银行”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依托香港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国际地位,推动建设离岸人民币债券定价中心、交易中心;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优质资产项目,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共同提升债券信用等级,逐步提升离岸人民币资产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力和投资收益,形成稳定的回报机制;CIPS系统建设可以借助“一带一路”、RCEP等国际合作的良机,尽可能地促使各国银行逐步纳入系统,从而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走出去”战略实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中国对SWIFT系统的依赖。
第三,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
1.扩大FT账户适用主体范围,深化FT账户功能。继续提高人民币跨境结算等服务的便利化水平,积极推进跨境领域适用人民币计价结算,支持港澳人民币清算行参与内地银行间拆借市场。
2.支持港澳投资者以“深港通”、“债券通”、QFII等渠道投资内地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
3.为了对接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进一步解决离岸在岸市场的互联互通问题,可以考虑研究探讨参照美国开设的IBFs(国际银行便利)在前海、南沙与横琴进行离岸账户的试点开设工作。
第四,坚持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原则,鼓励金融创新有序发展,构建金融跨境监管新模式。
1.可以考虑在在金融科技、科技金融、创业金融、航运金融、金融租赁、跨境金融、金融风险管理、金融跨境监管等领域鼓励有序创新,更好地发挥金融体系的六大功能你,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
2.服务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构建国际资产与财富管理中心。分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无论是保险业资产与银行业资产之比还是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不但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落后于相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因此在推进与香港保险业的合作以及引入或与外资保险公司进行合资等等大有可为。
第二,40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积累了超过200万亿左右的可投资资产,那么在粤港澳大湾区推进建设全球财富和资产管理中心将存在极大的发展空间,近期内可以考虑加大对资产管理机构与财富管理公司的引入力度。
第三,中国目前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接近17个百分点,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在这过程中消费金融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粤港澳大湾区在消费金融等领域实施金融服务也开放将大有可为。
最后的前景,我觉得在各方面均将取得突破性进展;金融服务业开放、资本项目可兑换以及人民币国际化将曲折前行,在制度规则的对接和金融监管的协调等方面将遭遇巨大的挑战;在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方面将取得更大的进展,如何从局部的“管道式开放”到全面的“制度性开放”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香港、深圳和广州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和排位的变化将取决于大湾区金融开放和金融合作的成效与进展。
敬请各位专家学者的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