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宿新宝

金融历来被誉为百业之首。中国近代金融业也在历经汇通天下的兴盛、流金岁月的繁荣后,留给了我们一笔丰厚的文化馈赠。

当城市金融遇上历史建筑,又会擦出怎样的故事火花呢?【阅建筑·越金融】用崭新的视角为大家解读上海金融历史建筑,讲述渐渐湮没的金融往昔。

建筑可约,亦可阅;历史可读,更耐品。

原东方汇理银行大楼

地址:中山东一路29号

大楼是一座带有巴洛克装饰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1912年由英商通和洋行设计,1914年建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1921》剧照

在庆祝建党100周年电影《1921》中,有一段留法勤工俭学青年在法国散发传单、宣传中国革命的镜头,其背景中的建筑呈现着典型的法国巴洛克装饰和细节特色,使场景仿佛置身巴黎街头。事实上,这一镜头并非取景巴黎,也非上海车墩影视基地,而其拍摄地就在中山东一路的北端,镜头中这栋建筑就是建于1914年的原法资东方汇理银行大楼。

原法商东方汇理银行(Banque de l’Indo-Chine)大楼,是一座带有巴洛克装饰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1912年由英商通和洋行设计,1914年建成。初建时为东方汇理银行上海分行,现为中国光大银行外滩支行和私人银行大楼。1996年大楼作为外滩近代建筑群之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法商东方汇理银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楼旧影

上海开埠后的1849年,法租界辟界成立。随着租界的发展,代表金融行业的银行也相继在上海设立。1860年10月23日,巴黎贴现银行(Comptoir d’ Escompte de Paris)宣告在上海设立代理处,代理中法贸易的汇票、兑现等业务,同时也受法租界公董局的委托,代理发行法租界市政建设债券。

1875年,法国政府为拓展和加强对法属印度支那的贸易和经济控制,由法国社会实业银行(Banque de l’Industrie Sociale de France)、巴黎商业银行(Banque Commeriale de Paris)、巴黎荷兰银行(Banque de Paris et des Pays-Bas)、巴黎贴现银行等数家银行联合组建成东方汇理银行(Banque de l’Indo-Chine)。东方汇理银行的本部设在巴黎,在法属印度支那的主要城市设立分行或代理处,成为法国控制亚洲国家殖民地金融的最主要银行。

随着1885年清政府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法国取得了对越南的统治权并在中越边界开埠通商。同年,东方汇理银行在越南的西贡设立分行,并以该分行为远东总行。

1899年,东方汇理银行(Banque de l’Indo-Chine)在上海开设分行,行址设在法租界内洋泾浜1号。而此时的外滩29号用地,是一个以英国人为主的基督教徒规矩会名下的拜经堂(Masonic Hall),东方汇理银行的主要股东之一,同时也是华俄道胜银行的主要股东之一的法国贴现银行,从英国规矩会拜经堂手中买下了外滩29号的房地产,华俄道胜银行在此设址开业,直至1902年,华俄道胜银行迁往了外滩15号新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厅历史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修复后的底层大厅(许一凡摄)

1911年,法商东方汇理银行买下该地块,由通和洋行设计新建上海分行大楼,至1914年6月建成并开业。此后,东方汇理银行与北洋政府联合组建中法实业银行(Banque Industrielle de Chine);1921年中法实业银行改组为中法实业管理公司;1925年中法实业管理公司改组为中法工商银行(Banque Franco-Chinaise pour le Commerce et l’Industrie)。直至1955年,中法工商银行正式停业,大楼交由市房管局管理,改名“东方大楼”。

这栋三层高度、五开间面宽的建筑,在外滩沿线建筑中算是体量比较小的,以至于往往不被人们所驻足重视,但是若按照建成时间排序,它在现外滩沿线建筑群中可以排第7位,也算是外滩建筑在1910年代的代表之一。

设计者:通和洋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筑师Brenan Atkinson(左)

建筑师Arthur Dallas(右)

东方汇理银行的原设计单位,是近代上海建筑设计事务所中的佼佼者——通和洋行。

通和洋行(Atkinson & Dallas Architects and Civil Engineers Ltd.)是上海近代最为著名的英国设计公司之一,自1898年成立业务一直延续至1940年代,为上海留下了一大批精美的建筑作品,“其作品之多堪称远东同行之冠“,其中很多都已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或是优秀历史建筑得以妥善的保护。

据统计,早在1901年时,上海只有9家私人建筑师事务所,分别是爱尔德洋行(Algar, A. E.)、通和洋行(Atkinson & Dallas)、道达洋行(Dowdall & Moorhead)、Hapi, Consulting Engineer, Surveyor、 有恒洋行(Kingsmill, Thos. W.)、玛礼逊洋行(Morrison, Gratton & Scott)、新瑞和洋行(Davies & Thomas)、美昌洋行(Smedley & Smedley)和Pauling & Co. Engineers Conteactors。而在这些建筑事务所中,通和洋行无疑是其中最为成功的。我们后来所熟悉的公和洋行、赉安洋行、邬达克打样行等等都是在此之后才陆续成立的。

通和洋行由艾特金森(Brenan Atkinson)(1866-1907)和达拉斯(Arthur Dallas)于1898年合作成立。B. Atkinson在1883-1894年曾作为助手跟随上海早期工程师、建筑师T. Kinsmill在有恒洋行供职,1894年起自行开业创办通和洋行,1907年去世后由其弟小艾特金森(William Lowe Atkinson)继任合伙人。而A. Dallas曾任上海公共租界管理公务写字房副工程司,是上海工程师建筑师学会最早的会员之一,旅华建筑师协会副会长,1920年代初退休。

通和洋行作为最成功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之一,设计作品始终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设计风格随着上海近代建筑风格流行而呈现出丰富多元的变化。早期作品以安妮女王复兴风格为主,采用清水红砖的砖拱和装饰表现丰富的细部,如1908年的滇池路100号仁记洋行大楼,和位于汉口路上的大清银行大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位于汉口路50号的原大清银行大楼

1910年后通和洋行的建筑风格逐步转向新古典主义,代表作如1910年的永年人寿保险公司大楼和1914年的东方汇理银行等。

在1920年代中后期随着装饰艺术派(Art Deco)和现代主义风格的流行,北京东路中一大楼、北京东路中国实业银行大楼、福州路五洲大药房等一批简化装饰、讲求干练实用的建筑也陆续建成。

从通和洋行早期的设计风格看,基本上沿袭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的传统,特别注重古典建筑比例和细部装饰,虽然建筑规模不大,但大多用材考究、装饰精美甚至奢华。以1910-1920年设计的三个作品为例,其一为1910年建成的广东路93号永年人寿大楼,其二为本文所介绍1914年建成的东方汇理银行,其三为1921年建成的北京东路四明银行大楼,三座建筑体量相似均为三层,均为带有巴洛克装饰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在柱式、门窗形式、盾形装饰等母体上非常相似,在建筑用材上也都使用了花岗石和水刷石的组合外墙和木门窗等,从外观上即可辨识出其同出一门的“血缘关系”,尤其是永年人寿公司和东方汇理银行大楼的二三层都采用了通高的爱奥尼式巨柱,以及帕拉蒂奥组合窗。当然,在室内装饰上三栋建筑则“丰俭由人”各有特色,尤以永年人寿大楼室内最为精美,其铅条彩色玻璃窗堪称惊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位于广东路93号永年人寿大楼旧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年人寿大楼内令人惊艳的彩色玻璃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位于北京东路240号的四明银行大楼旧影

1956年,外滩29号大楼由市房管局管理,改名“东方大楼”,由上海市公安局交通处使用,1986年按照办公用途进行了建筑改造装修。1995年,中国光大银行上海分行响应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重建外滩金融街的号召,通过置换,由天津路2号搬入东方大楼,开启了东方大楼重新回归银行业功能的新篇章。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