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周总理站在北京饭店前,凝视着这座饱经风霜的建筑。

他脑海里,浮现出这座饭店过去一个世纪的点点滴滴。

作为中国现代史上的“沉默历史见证者”,它见证了这个国家走过屈辱到自立自强的历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不禁感慨万千。

计划经济条件下,资金允许的情况下,要给这位老朋友做一次大手术。

这次手术既要尊重它的历史气息,又要考虑功能性。

这时,秘书走过来,递上20多套饭店改造方案。

周总理仔细端详研究着每一份方案,目光停在第二十套上。

周总理抬笔做了标记——就它了!扩建方案,至此敲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下来,北京饭店迎来了久违的“换血手术”。

可还是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插曲,幸亏中央办公厅警察局局长汪东兴巡视时发现,才避免“铸成大错”。

北京饭店历史渊源

北京饭店的前身,竟是一个法国人开的小酒馆。

1900年,那个令中国永远痛苦的年份。

北京城内外硝烟弥漫,八国联军侵占了这座古老的都城。

东郊的一处默默无闻的民巷内,两兄弟从法国来到这里,在街边开起了一家小小的酒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占了一个风水宝地。

近兵营又便于采购货源,这家不起眼的酒馆因此生意红火。

两年后,兄弟俩商量要换一个地理位置更优越的地方,最终选址兵营正北面。

1901年,他们挂起“北京饭店”的新招牌。

历史的惊涛骇浪,让这个小酒馆演变成沉默的见证者,记录下中国从沉沦到复兴的点点滴滴。

1903年,两兄弟把目光转向了更为繁华的地段——王府井南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饭店,再度迁址。

位于东长安街,商业最发达区域的新店面,顿时让北京饭店声名鹊起。

首都精英、社会名流、外国商人和常驻京城的外交官们纷纷光顾,生意日渐红火。

盈利水平,在短短几年内就出现了飞速增长。

原先不起眼的小饭店,改建成为一幢具有欧式风格的五层红砖楼房。

这座矗立在王府井大街旁的新楼房,高大的身型和典雅的外形,成为了京城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国宴专业户

1949年,新中国成立那一刻,北京饭店便扛起了特殊重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其规模气派、设施齐全,北京饭店成为了多次国宴和大型活动的主场馆。

可以说,每当国家有重大庆典或外宾来访,举国欢庆的画面都离不开北京饭店大厅春联喜气洋洋的身影。

因此,它被亲切地称为“国宴专业户”。

随着新中国日渐强盛,外交活动不断增多。

1954年,党中央决定对其进行第一轮扩建。

在原有基础上增建西楼,初步缓解了客容量不足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时间与历史滚滚向前,北京饭店的硬件设施,再次跟不上需求。

时任北京饭店总经理的宋新明,神情凝重地看着来来往往的外宾和工作人员。

心里升起一个念头——或许是时候给老朋友换个新容了!

次日清晨,宋新明登门拜访北京市革委副主任万里。

万里高兴地连连点头,大力支持这个主意。

的确,随着国力增强,北京饭店这张“名片”也需改头换面,与时俱进啊!

宋新明见万里赞同,便将装修、添置家具等方案全说了一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算了一笔概算——加起来得花上好几百万!

听到这,万里不禁皱起了眉头。

“这么大一笔资金,倒不如重建呢?”

作为国务院直属单位,北京饭店的建设,需要最高层批准。

两人思忖再三,决定将两种方案都呈报周总理。

在周总理明确态度之前,他心里始终如坐针毡——北京饭店的未来,就系于一念之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幸,很快就得到周总理肯定,宋新明仿佛一下子卸下了肩头的千斤重担。

1973年,扩建!

扩建方案最终敲定后,宋新明召集了京城两位著名建筑大师参与具体设计——张镈和戴念慈。

设计定为下3层,上19层,总高100.25米。

1973年,北京饭店门前围满了群众。

他们议论纷纷,目不转睛地盯着酒店大门。

整点钟声响起,一排推土机轰鸣着驶来,停在预定地点。

“咔嚓”一声,司机拉下控制杆,铲斗咬入老旧红砖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场砖瓦落下,尘土飞扬。新楼的雏形,也在机声中拔地而起。

灰白相间的框架拦腰而立,钢筋混凝土重复伸展。

朝阳映在水泥板和玻璃幕墙上,反射着金色的光。

北京饭店,在尘烟与喧嚣中脱胎换骨。

作为重建工作总指挥,万里副主任对北京饭店寄予厚望。

他几乎天天亲临前线视察,检查材料质量,确保工程质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老北京这张亮丽名片的改造,万里没有丝毫懈怠。

然而就在北京饭店修到14层时,一纸命令落下——周总理亲自发话,叫停一切施工!

突发意外

万里震惊之余无比狐疑,周总理这样推崇北京饭店,为何突然叫停工程?

难道是资金不足,无法支持巨额投入?

还是上级认为高达100米的新楼过于突兀?

北京饭店巍峨的建筑骨架无奈地停滞于天际,前途未卜。

工地上机器的轰鸣声也戛然而止,只余萧索寂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究竟发生了什么?万里心急如焚。

原来,停工的关键在于中南海的“布防漏洞”被发现。

中南海是党和国家核心机关,每日都有人负责巡查安保。

这天值班的中办警卫局长汪东兴,无意抬头远眺。

然后大吃一惊——他分明看见北京饭店14楼施工人员的身影!

如果从中南海可以看入北京饭店,那么是否也意味着,从北京饭店可以望见中南海内部景象?

这对中南海的机密防护,无疑是巨大隐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汪东兴眉头紧皱。

立即带人,大步流星去北京饭店14层施工现场实地检查。

只一眼,便脸色煞白——透过稀疏的施工钢架,他清楚地看到了中南海。

这里不仅视野开阔,简直是获取情报的绝佳位置,也可作为完美的潜伏点!

汪东兴脑海警铃大作。

他立即联系周总理:“北京饭店的修建已经危及到了中南海的安全,现在需要立即停止。”

电话里周总理沉默片刻。

很快,停工命令下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地上鸦雀无声,建筑骨架孤单地立于天际,其命运踌躇在风中......

周总理非常重视这个突发事件。

迅速召开紧急会议,希望大家集思广益,提出可行的解决之道。

几种方案浮上水面:

有人提议干脆拆除10层以上楼层,利用下方建筑物遮蔽,切断与中南海的视野连接。

也有人主张按原计划继续施工完工,将面朝中南海一侧窗户全部封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时北京市建院院长张镈发言:

“我认为可以建到14层,十楼以上封闭一切通道出入口,并将中南海方向改为实心墙,加装特殊窗帘,杜绝观察。这既保证建筑利用,也切断情报连接!”

会议室内一片沉默。

周总理,似乎在仔细权衡这个方案的利弊得失。

看了眼会议室外天际中耸立的北京饭店建筑骨架,周总理沉思后开口:

“原定的平顶设计,可以改为带角度的小斜坡顶。这样既美观大方,也有利于排水管道设置,防止他人从楼顶入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层数定为18层。

“此外,我们再在西华门街区,新建一栋30米高的配菜楼。”

他手指在会议桌上虚点几下。

“这栋楼,可以起到二次遮挡作用,进一步保护中南海视线安全。”

众人见总理一一考量,既注重实效,也不忘审美,无不折服。

会议室里顿时响起一片掌声。

很快,升级方案获全票通过,重建工作再次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