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重庆古称“渝城”,近代又以“山城”闻名,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我国山地城市的代表。其独特的山地地形造就了别具一格的山城风貌1,也孕育出兼具历史韵味与人文记忆的特色风貌区。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底色和乡愁记忆,往往隐藏在山坡上的街头巷尾。山城巷,作为唯一与重庆别称同名的街巷,曾被称为天灯街,是郭沫若笔下闪着无数明星的“天上的街市”2,从明清时期延续至今,是重庆历史文化和山水特色的缩影。近年来,经过更新之后的山城巷,成为展现重庆独特山城魅力和传统巴渝风貌的“城市名片”。

本文字数:6758

阅读时间:21分钟

作者

吴若凡,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展研究中心助理工程师

祖源源,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城市规划》杂志编辑部编辑

山城巷更新的背景与历程

1

重庆城市更新的探索与实践

重庆的城市更新经历了以单个项目改造为主的快速拆迁整治到注重整体区域统筹、多样化更新改造和系统性有机更新的不断升级。山城巷所在的渝中区,作为承载着老重庆记忆的核心区和母城,也是重庆城市更新实践的主阵地。由于发展较早,受到建设用地、地理环境和行政边界等限制,城市建设方式较早地从简单拆除重建转向了更加注重品质提升的有机更新。近年来,渝中区在留住城市文脉、提升城市品质、重塑城市魅力、激发城市活力等方面持续发力,为保留城市记忆做出了新的探索。山城巷传统风貌区更新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性项目,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昔日简陋衰败的山城巷经历了升级焕新,达到了“凤凰涅槃”的效果,呈现出了具有山城特色风貌的烟火人间景象。

2

山城巷总体情况及更新历程

山城巷位于渝中半岛的西南部,依山面江,坐落于崖壁上,连接着上下半城,场地落差高达70米,是典型的山地地形。山城巷东西长420米,南北宽100米,总面积约5.2公顷,其中核心保护区占地2.34公顷,风貌整治区保护范围为2.81公顷。山城巷承载着悠久的巴渝文化历史,是重庆现存不多的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原生态民居建筑聚集地。走进这狭窄小巷,随处可见各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包括典型的吊脚楼、因地制宜的四合院、古老的石朝门等。这些建筑凝聚着历史的印记,勾勒出山城巷独特的文化底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重庆山城巷在渝中区的位置

来源:笔者自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山城巷传统风貌区示意

来源:《重庆市主城区传统风貌保护与利用规划》

自明清时期起,山城巷即为军事将领居住的高级宅院区。1890年重庆开埠后,此地成为使馆、教堂、外国医院等聚集的开埠领馆区,包括法国领事馆、仁爱堂等。1900年,法国传教士在此立杆点灯以便路人夜间行走,又因山城巷处在城墙崖壁上,夜晚从山下往上眺望,众多灯火如同闪烁的星星,因此得名“天灯巷”“天灯街”。抗战时期,这里成为抗战庇护区,天灯街被更名为仁爱堂街,仁爱堂教堂则被改为仁爱堂医院,为空袭受难儿童提供救助。1972年,仁爱堂街更名为山城巷,并成为普通居住区。随着时间流逝,这里逐渐出现管网老化、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私搭乱建现象严重等各类问题,山城巷日渐衰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3:山城巷历史文化资源总体分布图

来源:“众绘山城”微信公众号

山城巷在更新前有4条传统街巷、1条山城步道和2栋历史建筑,常住居民480户。巷内整体居住质量堪忧,六成住户户均面积不足25平方米,而且建筑破败,危房众多,缺少独立的厨房、卫生间等必要生活设施。山城巷内产权关系和租住关系复杂,居民年龄结构偏老,住户整体经济状况较差,自主维护和提升居住质量几无可能。同时,巷内地形层层叠高,错综复杂,只有可供步行的巷道和台阶,运输条件较差。诸多严峻的现实条件导致这一地区改造和开发成本较高,而带来的投资回报率也较低,难以吸引市场主体参与到地区更新中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4:更新前的山城巷

来源:“众绘山城”微信公众号、“上海空间规划”微信公众号

2015年,山城巷被确认为重庆首批28个传统风貌区之一,随之市、区两级编制了一系列相关规划3,提出了相应的风貌控制与保护要求,及清晰的更新路径和策略。特别是《山城巷及金汤门传统风貌区保护规划》成为推动山城巷更新的重要依据。自2018年起,山城巷作为渝中区重点打造的传统风貌区,开启了其更新历程。在这一过程中,渝中区的国有平台公司——康翔公司通过各种路径收归了所有建筑产权,成为山城巷业主,并通过公开招投标引入重庆永宏智造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在山城巷及周边区域内开展房屋修缮、环境提升、配套完善、招商运营等工作,努力通过更新运营一体化的方式,尽可能保护山城巷的历史格局与传统风貌。至2021年,山城巷更新改造工作基本完成。更新后的山城巷传统风貌区保留了老重庆的风土人情和烟火气息,并结合当地文旅活动,打造了新的城市文化品牌,为市民和游客带来更丰富的山城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5:更新后的山城巷

来源:唐安冰 摄、“上海空间规划”微信公众号

机制创新,更新与运营协同并进

1

尊重多元诉求的微更新模式

山城巷的更新改造涉及原住民、市场主体、政府部门等多方的利益和诉求,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城市更新场景。据规划设计团队前期调研显示,98.5%的原住民对自主更新的积极性不高,期待通过搬迁以改善居住环境。市场开发主体虽然看好山城巷的地理位置,但根据传统风貌区核心区内建筑面积不得突破既有规模的前提要求,难以以保持现状0.9的开发强度进行开发并收回成本。从政府诉求来看,一方面希望能有市场力量介入,减轻政府负担,另一方面希望山城巷承担一定公共功能,并在功能策划上符合渝中区的发展战略。规划设计团队则希望这里的文化资源能够被充分保护并适度利用,但要避免同质竞争。

为兼顾各方利益,并完整保留好山城巷的风貌特色,规划设计团队认真开展了更新方案研究。通过邀请居民代表、政府部门、咨询机构及后续的市场经营者共同研讨,探索切实有效的更新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多方主体共同确认了三项更新原则:一要尊重居民意愿,由平台公司归集产权,实现居民搬迁;二要以保护山城巷历史格局为首要原则,采用“修旧如旧”的微更新模式;三要建立可持续的更新运营方式。

在此原则指导下,规划设计团队结合风貌保护的更新要求和持续运营的市场需求,划定了12个规模较小的微更新院落。为确保更新改造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每个院落都制定了具体的设计管控导则,涉及建筑退让、开放空间、建筑间距、建筑体量、材质和色彩等方面。在确保符合管控要求的前提下,每个院落都可根据经营者的实际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更新改造。这种灵活且基于现实的更新方式不仅为不同时期、不同内容的更新改造预留了空间,还实现了更新与运营需求的紧密结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6:12个更新院落启动单元示意图

来源:“中规院西部分院”微信公众号

2

运营前置,一体化推进

如若过于强调政府投入而忽视社会和市场的力量,更新将难以持续,如若只侧重于文化价值与保护措施,对民生、市场的考虑会有所不足。在一次次的博弈中寻找着平衡,山城巷更新最终采用了“政府出资源、企业搞运营”的政企合作方式:政府平台公司出资征收部分原有老旧房屋并获得房屋产权,同时通过招标方式引入市场主体——文旅公司作为更新项目的“主理人”。一方面大大降低了市场主体的前期投入成本,另一方面也能更加高效精准地实现后续可持续的运营。

在此项目中,文旅公司获得了15年特许经营权,出资7500万元实施街巷修缮、风貌提升、设施完善等前期改造,并通过“建设—经营—移交”的模式全面负责项目的建设运营。随后,文旅公司将通过租金收益和商户营收抽成实现盈利,并在大约十年后达到投资回报平衡,保障项目的可持续运营。待15年经营期满后,项目将无偿移交给政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7:政企合作的更新运营方式

来源: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

为了在更新改造过程中同步实现运营推广,文旅公司着力打造“山城巷”文化品牌,通过举办山城巷品牌推介会等活动,以“重庆最后的街头巷里”为口号,成功吸引了众多以文化艺术为主的新兴服务业态入驻。文旅公司还采用“点对点”方式进行分期招商出租,逐步将山城巷打造成为—处有山城特色和人文温度的传统风貌区。随着“山城巷”文化品牌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周边马蹄街、天官府等居住片区的整体形象也得到了显著改善,有力推动了整个区域品质的全面提升。

风貌保护,突出山城街市特色

1

修旧如旧的历史格局保护

根据《山城巷及金汤门传统风貌区保护规划》的要求,秉持“保护、修缮、利用”的原则对山城巷传统风貌区进行保护和修缮。通过重新梳理山城巷的交通动线、街巷格局、建筑风貌和文化景观等要素,传承了“山城院街”的历史格局空间,保留了老重庆的历史底蕴,并将山城的人文特点和建筑风貌进行有机融合。设计方案着重突出了以下特点:

显现山城本底。通过整饬崖壁城墙的外部环境,拆除附着在崖壁上的非法建构筑物,清理遮挡古城墙的杂草和破坏性攀爬植物,使山城巷的陡峭山形和古老城墙遗址得以清晰展现,充分彰显了其陡崖筑城、依山就势的建构特色。延续山城街巷。通过保护4条传统街巷,保持了原有2—3米宽的街巷空间尺度、弯曲多变的街巷路径以及爬坡上坎、腾落跌宕的地形标高,疏通了背街庭院和场坝,开辟了商业动线,总体形成“4横3纵6院1坝”的街巷格局,有机串联起整个山城巷。保护传统风貌。对山城巷的既有建筑采取保护修缮、风貌修复、风貌改造和立面整治等4种措施进行修复。在整个传统风貌区内,除了因疏通公共通道和扩建院坝而需要拆除的个别建筑外,其余建筑均得到了有效保留和改造。特别是核心保护区范围内,保留了80%的原有墙体和屋面,确保了传统风貌区的完整性和原真性。保留文化景观。山城巷内保留了94棵大树、30处梯步、1处防空洞,提升了6处传统院落景观,保护了5处残墙、3处老电杆,最大可能地保留下山城巷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景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8:山城巷规划总平面图

来源:“众绘山城”微信公众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9:山城巷临崖栈道

来源:渝中区历史文化街区管委会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0:山城巷传统街巷

来源:“重庆山城巷传统风貌区”微信公众号

2

保护利用并重的建筑空间优化

保护并保持老建筑传统风貌是满足市民“看得见乡愁”的愿望与传统保护的基本要求。《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主城区传统风貌街区保护修缮利用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对于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修缮设计,必须遵循“原面积、原高度、原风貌”的原则。然而,山城巷的传统民居具有小开间、低层高等特点,平均层高约2.5米,甚至多处民居的二楼层高仅2米左右,与当前住宅设计规范的2.8米标准层高相比,空间压迫感强。同时,修复前民居平均面宽4—6米不等,多处民居单层面积仅约20平方米,室内空间更显局促。因此,若严格遵循“原面积、原高度、原风貌”的原则进行修复和改造,这些建筑在实际使用中将难以满足现代生活和商业使用的需求,其可承载的业态也将受到极大限制。

鉴于这种困境,规划设计团队在充分尊重保证整体风貌、街巷空间肌理和建筑安全的前提下,提出了适当提高建筑的高度的策略,并获得主管部门认可。修缮过程中,部分建筑以单层建筑层高不超过2.8米为原则,适当调整了建筑高度和室内挑高,以更好地适应商业使用和居住生活的需求。改造后的山城巷民居不仅风貌统一,更因其内部空间的合理利用,吸引了手工艺、文创、餐饮、民宿等多元业态的入驻。这种既保护传统又兼顾现代需求的做法,为山城巷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1:修缮前(左)与修缮后(右)民居

来源:重庆永宏智造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众绘山城”微信公众号

功能升级,延续山城烟火景象

1

传统与时尚并重的功能业态活化

传统风貌与空间格局的保护,只是城市更新的第一步,城市功能的优化与提升,才是更新能否可持续推进的关键。山城巷在开发更新过程中,将引入优秀品牌、鼓励新业态多样化发展和保留“老重庆”体验、延续原有业态等进行综合考虑,成功实现新旧业态的共融共生,着力体现山城巷的人间烟火景象。其打造的原生态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如拥有实景沉浸式体验空间的仁爱堂荒野花园、金马寺小学改建成的山城•时光里图书馆等,成为了吸引年轻人的重要打卡地。同时,山城巷重点保留并升级原有业态,在与原有业态经营者充分沟通后,帮助他们进行品牌、产品和装饰升级,使这些传统业态焕发出新的活力,更好地适应了市场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品牌孵化和宣传推广也更为受到重视,如“啥子巷巷大汤圆”和“老谢家饮食店”被评为渝中区非遗产品。

此外,山城巷还通过自营和联营等多种经营模式,共同打造了丰富多彩的业态氛围。如今,山城巷里的精品酒店民宿、特色餐饮、文化艺术和文创零售已经构成了四大核心业态,特色店铺如背包十年、SOLOIST咖啡、小重楼等也吸引了大量顾客。这些业态的成功打造不仅提升了山城巷的吸引力,也为其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案例

仁爱堂更新,在荒野上打造花园

1900年,重庆渝中区的山城巷上建立了法国仁爱堂,后改名“陪都中医院”,是历史的重要见证。曾经的精美建筑,现已成为废墟。2021年,“荒野花园”在仁爱堂遗址上诞生,设计团队清除了近千吨垃圾,保留周边原建筑并引入绿植和鲜花,打造了独特的自然与历史交融空间。花园内的红玫瑰瀑布成为亮点,将荒野花园的旧废墟感和新生命力进行了巧妙的链接和诠释。荒野花园吸引年轻人拍照打卡,常设各类展览和活动,目前已成为山城巷传统风貌区中面积最大、观景效果最佳、历史印记最深远的公共绿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2:仁爱堂荒野花园

来源:“Life重庆V”微信公众号

案例

金马寺小学更新,用书籍保留记忆

金马寺小学,原为1902年由传教士所创的教会学校。曾经的金马寺由于寺庙荒废,香火渐微,小学在寺庙的基础上修建起来。上世纪90年代小学停办后,金马寺小学原址在山城巷改造中焕发新生。改造保留了老建筑原貌,细节中流露出设计者匠心。主教学楼内,一间保留的老教室陈列着磨损的书桌和粉笔字迹,重现了往日校园记忆。2020年,重庆文物保护志愿者在此开设“山城故事馆”,展示200多件捐赠老物件,讲述老重庆故事。楼上则是“山城•时光里”图书馆,维持原教学楼格局,处处展现着美好的旧时回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3:金马寺小学

来源:“渝中发布”微信公众号

2

体现山城特色的文化活动打造

山城巷在改造过程中深入挖掘在地文化底蕴,结合原有文脉,成功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山城巷文化品牌。通过举办“母城故事”影像节、荒野花园灯光秀、山城坝坝席等活动,山城巷不仅传递了街巷内有温度的人间烟火,更加强了周边居民的文化认同感,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更让山城巷成为了周边社区居民的重要生活场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表1:山城巷文化活动示意

来源:根据《都市旅游背景下的社区更新策略研究——以重庆市渝中区山城巷为例》整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4:“母城故事”春游山城艺术季活动

来源:“重庆山城巷传统风貌区”微信公众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5:山城坝坝席

来源:“渝中文旅”微信公众号

为了更好地将空间风貌与文化品牌结合,“匠筑山城”活动还邀请了设计师和品牌匠人在部分更新点位开展共同创作活动。通过设计师的专项改造和品牌匠人的精湛技艺,文化与空间进行了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山城巷的文化品质,也为其未来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共同打造出一个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天上街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表2:已发布的“匠筑山城山城巷微更新”活动改造内容

来源:笔者自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6:更新后的山城巷吊脚楼

来源:“渝中发布”微信公众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7:山城巷言子灯笼

来源:“渝中发布”微信公众号

结 语

重庆山城巷通过更新运营一体化的推进机制以及新旧功能业态的保留升级,成功实现了传统特色风貌的保护和老城区文脉的传承,让“天上街市”的诗意美景得以延续,也使山城巷焕发出新时代的文化活力,成为重庆人记忆中人间烟火气的再现。山城巷更新模式充分体现了经济与文化的双向共赢,一方面通过引入新的业态和功能,实现了经济的“走进来”,为当地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通过各类活动的举办,实现了文化的“走出去”,将重庆特色的文化魅力得以传播。尽管商业业态的注入是可持续更新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必然和无奈之举,但山城巷在这一过程中并未失去其独特性,相反,通过对历史格局、街区风貌的完整性和原真性的精心保护和对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让传统与现代相互碰撞,包容发展,共生共长。

注释及参考文献(上滑查看全部)

注释:

1重庆因其特殊的山地地形在网络上有8D魔幻城市、赛博朋克之城等评价。

2《天上的街市》是1921年郭沫若创作的一首诗,其中有“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借助绮丽的想象,描绘天上人间的美景,探索人生真谛,追求美好未来。

3相关规划:《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确定山城巷及金汤门传统风貌区为渝中区重点打造的10个风貌保护区之一。《重庆都市区传统风貌保护与利用规划》制定了包括整体风貌控制、历史环境要素保护、传统街巷保护、重点保护不可移动文物和优秀近现代建筑等物质空间的保护原则。《渝中区发展战略规划》中划定了下半城传统文化活力区,并确定其产业导向包括历史文化展示、旅游体验、特色商贸、商务休闲等。

参考资料:

1.唐坚,方小桃,刘江,等.城市更新管理政策的探讨——以重庆市为例[J].城乡规划,2022(6):125-132.

2.李泽新,杨新旗,王婷.双重博弈结构下城市更新协作机制及转变趋势研究——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J].中国名城,2023,37(7):24-30.

3.杨新旗,王婷.都市旅游背景下的社区更新策略研究——以重庆市渝中区山城巷为例[C]//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重庆: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2021:409-418.

4.“众绘山城”微信公众号.罗小平|天上的街市 山城的烟火——山城巷及金汤门传统风貌区保护与发展(一),2021-06-22.

5.“众绘山城”微信公众号.熊兮|山城巷新生,保护规划如何走进现实?,2021-12-03.

6.“中规院西部分院”微信公众号.向澍|山城巷的点点滴滴——重庆渝中区山城巷及金汤门保护与利用规划,2020-09-30.

7.“中指研究院”微信公众号.重庆城市更新典型项目巡展:以有机更新,焕活山城巷时光印记,2022-07-28.

8.“渝中发布”微信公众号.优秀!渝中区山城巷更新项目经验做法向全国推广!2023-11-14.

9.“规划中国”微信公众号.金刚.“可操作”视角下的实施谋划——重庆《山城巷传统风貌区保护实施方案》的探索│实践探索,2016-05-20.

本文来源:规划师杂志,全文在《规划师》2021年24期刊出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学习 | 从三个点看一座城,习近平重庆考察传递哪些信息?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读城 | 美丽成渝双城经济圈——共保共治绿色发展新模式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学术报告 | 景国胜:城市更新背景下广州交通精细化治理实践与思考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