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化是无形的精神基因,承载着共同的历史记忆,传承着民族精神。而闽台因地缘相近,更是有许许多多人物、事件、风物等可以开启两地间的情感共鸣。

东南卫视“海洋季风”通栏节目带,5月5日18:00《向往的大海》,走进一座会馆、重阅一篇文章,感受海峡隔不住、文脉融两岸。

在福州,有一座联结两岸的建筑——福州台湾会馆。它的前身为福州台湾两郡试馆,清朝为专供台湾士子来榕参加福建乡试、进京会试的栖息之所。

会馆原址位于福州市中山路原贡院附近,2018年复建于历史建筑云集的三坊七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站在今天的台湾会馆之中,映入眼帘的是徐徐展开的金榜,眼前浮现的是那段台湾书生挥斥方遒的历史。

康熙二十三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随后,台湾科举纳入全国科举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鼓励台湾学子渡海应试,在闽台一体统筹录取的基础上,清政府为台湾学子们提供了诸多的激励保障措施。比如,保障乡试和会试的录取名额,派官船接学子渡海应试等。

当时许多台湾学子普遍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跨越海峡参加科举考试是他们认同和皈依中华文化的一大表现。他们也在科举考试中屡创佳绩。

台湾会馆之中保留的同治七年殿试进士榜单,三甲第118名便是台湾学子杨士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来应试的学子还在福州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光绪十一年,三次来福州参加乡试的许南英最终中举。

恰逢福州台湾会馆落成,他成为首批入住台湾会馆的台湾学子。怀着对福州乡土人情的感怀,他提笔写下“卖藕小娃犹认得,笑余三度到榕城”的动人之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位台湾学子与福建的渊源不止于此。甲午战争之后,许南英全家从台湾内渡大陆,落籍漳州龙溪。

其子许地山在漳州工作、生活将近十年。作为“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许地山名篇《落花生》被选进了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地中小学生的课本,在海峡两岸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上台湾的最后一位进士为汪春源。台湾被日本侵占后,他寄籍漳州,却仍然以台湾举人的身份参加应试。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汪春源考中进士,自报籍贯为台湾安平县人,以示不忘台土之志,也警醒世人“勿忘国耻 勿忘台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愿以存心寄华夏,且将岁月赠山河。”这些跨越海峡的台湾学子是历史上无数爱国知识分子的缩影,他们用一生书写着对祖国的满腔赤诚,也成为今日两岸学子仰之弥高的前辈楷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周日18:00,东南卫视“海洋季风”通栏节目带,15分钟文化专题片《向往的大海》,通过福建水下考古、福船文化、海洋影像、惠安女等特色人文脉络,呈现福建海洋文化多领域融合发展的时代风采。

编辑 | 陈亦阳

主编 | 吴怡吟

监制 | 王丽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