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刚刚公映的王小帅导演的《地久天长》,在片尾字幕表上,打出一条颇为醒目的“促进上海电影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标识。

这一标识,因为它频繁地出现在一些影片的字幕表中,而引起人们的关注。

最近公映的《反贪风暴》系列片中,第3部的片尾,也曾出现这个“促进上海电影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字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反贪风暴4》里是否有这个标识,小编并没有注意核查,查了一下资料,应该没有。这便使人有一点奇怪,第3集里受到资助,第4集里为什么放弃了资助申请。

之前韩寒导演的《飞驰人生》也曾受到这个项目的资助。

资料显示,“促进上海电影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设立于2015年,专项资金规模2亿元。

可以看出,上海对于振兴海派电影的强烈愿望。

但是,从这个资金资助的电影来看,它并不一定是反映上海题材的电影。王小帅《地久天长》与上海并没有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作为正宗上海人的娄烨执导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也没有申请这项资金的资助。而这部电影也没有把上海放在它的故事发生地的选项里。

而娄烨之前导演了多部以上海为题材的电影,只是他的电影里的上海,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上海。

那么,人们想象中的上海是什么样的呢?

倒是过去上影厂拍摄的一些上海题材影片,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上海风格影片的特征。

最近,娄烨正在拍摄一部以上海题材为内容的电影,名叫《兰心大戏院》。从介绍来看,它是表现二战期间谍战题材的一部电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从这个电影,结合之前娄烨执导的《紫蝴蝶》以及《色戒》这一类电影,都可以看出,上海题材在目前的电影中,已经形成了它既定的角色。如果细分一下,大致可以分成三种:

一是上海谍战。我们上面提到的《紫蝴蝶》以及《色戒》是这类影片的典型。2016年公映的《罗曼蒂克消亡史》也是这种类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是上海黑帮。这类影片是香港导演最喜欢的一种类型,但近年来大陆导演也喜欢在这个领域里大显身手。张艺谋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属于这个类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是上海欲望。这类影片表现的是上海的灯红酒绿,强调的是上海的纸醉金迷的表层生活。如姜文的《一步之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三类影片已经成为现在上海题材的一种常规性选项,一提到上海,基本难以超越上述三种表现方式。

但是,正如上海文化人所表达的忧虑一样,在这种类型化的对上海定调过程中,却把上海的日常现实给丢掉了。

而事实上,在解放前拍摄的上海电影里,却几乎很少看到上海谍战、黑帮与欲望这类关键元素的存在,相反在一些经典性影片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里展现的都是世俗的平民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1年拍摄的根据于伶话剧原著改编的电影《七月流火》,表现的是地下党员华素英的英勇事迹,按照今天的上海题材的三个范围来贴靠的话,应该属于上海谍战题材,影片还出现了汪伪76号特务机构的李局长,虽然没有直指是谁,但暗示是李士群基本是成立的。尽管如此,整个电影,并没有故弄玄虚,把电影镜头放在谍战片的斗智斗勇之上,影片里从事地下工作的华素英也不过在镜头前展现了她宣传抗日、募捐物资、举行义卖这些看起来平平常常的事情,但是正在这些日常事务,却对亲日势力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从而构成了电影里的矛盾冲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七月流火》还是比较真实地展现了上海沦陷期间占据生活主流地位的日常现实,影片的编创都曾经经过那个时代,他们对那个时代的反映,都没有采取一种哗众取宠、夸大其辞的手段,但正是在这种平民化的展示中,呈现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风貌。

《七月流火》这样的影片,带有上影风格的一些经典特征。而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九十年代上影的衰落,上影风格也在中国电影里不见踪影。

倒是与上影风格南辕北辙的贾樟柯被上影请为座上宾,开始了至今长达16年的合作。贾樟柯没有为上影风格贡献过一点力量,而实际上,他的电影风格与手段与上影传统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什么是上影风格?

我觉得上影的风格,就是典型的好莱坞风格。上海电影在解放前曾经达到了一个非常成熟的境地,而当时上影风格的形成,与其口岸城市得境外文化的风气之先有着很大关系。好莱坞电影是当时上海电影的直接效法模板与母本,上海电影人按照好莱坞电影的戏剧化为主体特征的风格,进行了中国化改造,形成了特有的上海电影叙事手法。

从《七月流火》这样的影片,我们可以大致看到上影影片的一些特征。当然,《七月流火》也不能算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电影,它的主要问题是根据话剧改编,人物对话话剧腔较重,生活气息较为缺乏,但并不影响它内核里与好莱坞叙事的接近。

一是注重真实性。就是电影里的场景注重还原历史的最典型的环境。在影片里,我们可以看到南京路上的车水马龙,影片里的镜头,显然是通过特技来完成的,场面做的也比较粗糙,影片里的一组南京路上的镜头,可以看出,镜头里的轿车与有轨电车,都是通过模型来完成的,看起来,连车子行驶都是歪歪扭扭,磕磕绊绊,很不符合真实的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拍摄的时候,还没有电影拍摄基地,无法还原真实的上海街景。但问题是,目前的上海车墩影视基地里的同质化的过于狭小的街道,尤其是复原时采取了偷工减料的缩小比例,让基地里的一些场景如同小人国的玩具背景,比如基地里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连桥桩都没有,只有一个拱架,怎么可以还原真实的这座桥的历史沧桑感?但居然还真的有国产电影用这个桥来表现真实的外白渡桥,这样的电影不给人以虚假之感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月流火》拍摄的1981年,当时上海还没有多少高楼大厦,保真了解放前的一些原汁原味的建筑风采。在影片里,我们看到,电影也有意将上海的一些标志性建筑,纳入镜头里,比如角色出现的场景中,出现了国际饭店的标志性的建筑,而这样视角可以观看到的建筑风貌,在今天的上海题材电影里已经找不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是注重戏剧性。《七月流火》本身就改编自话剧剧本,戏剧性是它基本的构架,但是,上影多年的风格,正是它对戏剧性的重视,而这也是今日好莱坞能够大行其道的原因。即使在今年获得奥斯卡奖的《绿皮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电影里有着非常强大的起承转合的戏剧性元素,正是这种戏剧性,使人物不断地发生碰撞与交锋,从而使人物产生了充分拌和,并导致了人物思想与信仰的逆转,在最后的一场戏中,我们看到了契诃夫戏剧里追求的“墙上一杆枪,后面一定要上”的戏剧规律的运用。影片开始时出现的司机妻子嘱托丈夫一定要在圣诞节前赶回家,成为电影里雪中回归的情节动力。可见好莱坞为什么能够塑造好人物,是它的内核里非常注重戏剧元素的推动与催化作用。而大家都知道,戏剧性完全是人为安排的,是由作者设置的,好莱坞的炫目的外在力量的背后,其实是有编创者工于心计的盘算与策划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七月流火》里,我们看到,它对戏剧性的注重是一目了然的。影片里的华素英投身工作,同时遭遇到母亲病重的意外,再者之间的冲突,构成了电影最显而易见的戏剧性所在。而电影里把主人公放在女儿、恋人的角度去展现她的抉择,也算是正常刻画人物的最常用的戏剧元素。而这些戏剧元素的运用,就把人物的身为平常人生的定位给清晰地托举出来,完成了电影里整体上对平民化社会的再现手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按照现在谍战片的拍摄手法,那么,女主人公的戏剧性里,一定要加上一条,她与特工的一员产生感情的瓜葛,然后生出许多匪夷所思的爱恨情仇,但是,《七月流火》为标志性的上海电影,在当时拍摄电影的八十年代的时间节点之前,矢口不提今天大行其道的上海题材三板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是注重煽情性。在《七月流火》拍摄的年代里,上影电影不吝啬人物的真挚的情感表达,而相对而言,也许现代人感情已经经历太多的沉浮与波折,反而在电影里看不到激昂亢奋的表达。实际上,好莱坞电影里那种看起来溢于言表的煽情段落比比皆是,通过亲情、亲情、恋情来煽情的手段,来制造电影里的热泪盈眶的感人段落,也是好莱坞一着不落使用的惯技,从这个角度讲,《七月流火》里的表演风格,反而更接近于几十年如一日不放弃自己的煽情长项的好莱坞电影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七月流火》里,电影在表现主人公与母亲的情感、与恋人的情感、与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情感方面,都采用了一种典型化的煽情手段,可以看出,既然是煽情的,肯定不是真实的,是提炼过的,但是在电影里却达到了非常好的直达人心的叙事效果。电影只有把掌握的情节元素,按照编创者的意图,进行戏剧化的编织,注入情感的加盟,才能让现实成为艺术,不然镜头里反映的人物与场景,只能叫纪录片,也就无法传达出编创者加以演示的对人心的揭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恢复上影传统,实际上是对好莱坞电影风格的重新审视与重视,而近年来国家电影局将一批新锐导演送往好莱坞直接向世界电影的宏大基地直接取经,正反映出振兴中国电影,必须向好莱坞电影学习,而当年上影风格能够承继好莱坞电影的一些长处,形成自己的影像影响力,这一成功的发展路径,值得我们总结与发扬光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向好莱坞电影学习是一条必须走的道路,但是,向曾经对好莱坞风格本土化改造积累了经验的上影风格的回归,同样是一条值得重视的路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