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是一把双面刃,既可以抬高一个国家的 “下限”,也会压制一个国家的 “上限”。

疫情前,我几乎每年都去日本。对日本人的做事风格,我的认识也是经历过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今天就聊一聊我眼里的日本“工匠精神”,文章分为三部分:

  • 日本普通人的工匠精神。
  • “工匠精神”的好处。
  • “工匠精神”的坏处。

日本普通人的“工匠精神”。

有一年,我在日本九州鹿儿岛的酒店,看见一个老头蹲在电梯的角落里,手里拿着一支蜡笔状的东西,在电梯门上划。我老婆问他,这是干嘛?他说,这是给电梯门“临时”补漆。那是一些被客人的拉杆箱,或者皮鞋蹭了一下,造成的淡淡划痕。在正式补漆之前,老头会用颜色一样的笔,把划痕抹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每到一个国家,就喜欢观察出租车司机。让我来介绍两位日本司机。

我在日本遇到的第一个司机叫“仮屋輝満”,名字看上去非常接地气,人长得也很憨厚,脸很黑,人中很长,下巴和脖子融为一体,有一种漫画人物的即视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司机仮屋輝満

他客气话多,鞠躬也多。对服务业来说,客气一点当然好,但日本人的客气,给人感觉有点机械,客套很多,但都是空话,说多了,反而给客人造成负担。至少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负担。

日本人不仅嘴巴客气,肢体语言更加客气,特别喜欢鞠躬点头。人家都鞠躬了,我好歹也得意思一下,每次都鞠躬点头回礼吧,累,一点都不表示吧,显得咱中国人粗鲁。你说,这有多麻烦?!

除了客气,这位司机大哥的白衬衫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领口和袖子不但雪白,而且非常平整,袖线非常清晰。我当时猜想,这件衬衫应该是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司机村本仁道

另一位车司机叫“村本仁道”,他的话不多,只说了两次谢谢。他看上去愁眉苦脸,帽子都没有戴正,好像昨晚赌博输了一个月的薪水似的。但他的衬衫和前一位司机一样,雪白平整,也像是新的一样。后来我发现,日本所有的司机都这样,他们的衬衫看上去都是全新的。每天更换白衬衫,似乎就是日本出租车行业的标准。

回国后,我向内行人请教,才知道,要把白衬衫保持这样的状态,可不容易。

首先,衬衫用料和做工必须到位。

其次,行话说“三分做工、七分熨工”,这些出租车司机背后,都站着一位熨工,要么是洗衣店师傅,要么是老婆。

再次,只有做工和熨工也还不够,日本人会向衬衫领口和袖口喷一层薄膜,每天换一次膜,才能保持领口袖口的雪白。

出租车司机虽然是很普通的职业,但也要讲究体面,一方面是尊重客人,另一方面,也是尊重自己。我去过这么多国家,日本出租车不一定豪华,但绝对是全世界最干净的,日本出租车司机也是穿着最体面的。日本“工匠精神”的特点就是,把任何看上去很简单的工作,都分解成复杂的标准,一旦标准确定,就贯彻到底。

便当

无论从火车站的气派程度,还是速度、稳定性和舒适度,中国铁路秒杀日本,中国时速350的高铁,硬币可以屹立不倒,而日本的火车,能把可乐瓶都晃倒。但中国火车最大的硬伤就是餐食,毫不夸张地说,日本的火车便当,甩中国火车盒饭十条街。

在日本南部的九州岛,我们路过一个叫吉松駅的小站,小到什么程度呢?根据日本WIKI百科资料,2013年度,吉松駅1日平均乗車人員只有区区116人。虽然号称是一个火车站,但客流量比我们一个公共汽车站还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吉松駅

小站居然还在使用古老的木质轨枕,这在中国几乎是文物了,让人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这个小站没风景、没典故、没噱头,据我观察,大部乘客都是来转车的游客,他们宁愿坐在车里打发时间,也不下车走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玉利聿麗

车站里有一个便利店,店里有一老头,个矮、微胖,70多岁,就在和我老头四目相会的时候,他就立刻把视线转开,并向我鞠了一个躬,那一霎那,我的脑海里出现了一个成语——低眉顺眼。

后来,我在他那里买了一个便当,650日元,按照当时的汇率,折合人民币35元——这便当的价格只有其它地方的一半,也是我在日本吃过最便宜的便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酒精棉花盒

我没零钱,给他一张万元纸钞,老头数完钱,毕恭毕敬地把钱放到一个小盘子里,用双手递给我。然后,打开一个银色小椭圆盒子,用手指在里面蘸了蘸,又双掌合十,搓了几下。

我很好奇,指着那个银色盒子,用蹩脚的日语问他,这是什么?老头卖力解释,但我完全不懂,他就把这小盒子拿到我鼻子附近,我闻到一股酒精味道。日元是我见过最干净的纸币,没有之一。他还居然每次接触纸币后,都用酒精消毒!?不论这种消毒方法是否有效,就算装样子给顾客看,那也是够费心的。

便当味道好,卖相也好。我数了一数,里面至少有10种以上的配料。根据便当外包装内容判断,这是店主请人量身定做的。他的筷子套上印着“駅弁たまり”,有3种字体,2种颜色,套子里还有一根牙签,和一个小酱油瓶子,瓶子上还有一个小盖子,用不完,拧紧,还可以下次再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之所以介绍这些细节,是因为我对包装业略知一二,彩色定制的包装,无论设计、开模和印刷,都很费钱,日本的人工尤其贵,除非数量巨大,否则平摊到每一个包装上的费用很贵。

每天路过这个小站的火车只有3趟,平均周转量只有116人,在我坐的那趟车里,就我一个人买了他的便当,可想而知,他的生意多么惨淡!以中国人的思维和商业逻辑,如果换做我是店主,一定会采用批发通用的包装。我可是小本生意啊,我既没有创立品牌的野心,也没有开分店的能力,再说了,我的便当几乎是最便宜的,有必要在包装上花这么多心思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仔细观察了这小店的铭牌,上面的手写美术字,是昭和年代独有的,如今的招牌都已经被电脑喷绘字体代替。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去网上查了这家小店的名字——駅弁たまり。这家便当店的历史,比我想象得更长。吉松駅于1903 年9 月15 日开通。2002年,九州当地举行了吉松站100周年纪念活动。当时,有一位日本记者写道:车站的便利店“駅弁たまり”在1915 年开业,现在的家族第4代经营者——玉利聿麗(65 岁)笑着对记者说:“在1965 年代,特快列车很多,这里挤满了顾客。我希望100 周年后,车站会重获生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网友的推文

很显然,他的希望落空了,一晃又是二十年,如今的吉松駅,乘客比2002年更少。玉利聿麗出生于昭和12年(1937年)。2015年,我在吉松站遇到他的时候,他78岁。关于他的最新的消息出现在2020年,他已经83岁,依旧在那个小车站卖便当,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和他合影。火车站和便当店还是老样子,只是他又苍老了很多。

玉利家族四代人,都耗在这个火车站里,可想而知,第4代传人玉利聿麗,也将是最后一代。

“工匠精神”的好处。

所谓的“工匠精神”,如果能贯彻到一个国家的老百姓身上,日复一日,代代相传,成为一个民族血液里的DNA。那么这个国家的发展水平肯定不差,日本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日本人的优点,可以概括为:干净,勤奋,守纪。

干净

日本可能是世界上最干净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唯二大街上没有垃圾桶的大国,另外一个就是印度。日本1980 年就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回收,成为世界上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目前,日本每年人均垃圾生产量只有410 公斤,为世界最低。

而日本的垃圾投放时间是按照天来计算的,每周的固定几天回收固定的几类垃圾,例如每周一只收干垃圾,每周二只收湿垃圾,错过了就要等一周。我在网上查了一份日本垃圾分类的说明,这已经不是严谨,而是有些“变态”。

一、可燃垃圾。注:厨房垃圾,沥干水分,用报纸包好,牛奶盒洗净晾干扔到设在超市门口的回收箱。

二、塑料瓶类。方法:瓶盖和塑料商标分离,用水洗干净、压扁瓶身,装入透明或超市门口回收大垃圾箱里。

三、可回收塑料。方法:洗净并撕下商标等黏着物,塑料瓶剪开清洗,瓶盖回收到设在超市门口的回收箱。

四、其他塑料。容器、包装以外的塑料(录像带、CD、玩具等)

五、不可燃垃圾。注:耐热玻璃、化妆品瓶与其他玻璃的溶解温度不同,故不能一起回收,需视为“不可燃垃圾”,一次性打火机必须用尽。

六、资源垃圾。纸类、布类、金属类等。方法:硬纸箱需要折好、报纸杂志等用绳索捆牢。喷雾器瓶子必须用尽,在瓶体开口,防止运输发生意外火灾,这点在饭店打工时会用到。

七、有害垃圾。荧光棒、干电池、体温计(用水银的体温计)有害垃圾必须与资源垃圾必须装入不同的垃圾袋。注:未使用水银的体温计属于“不可燃垃圾”。充电电池尽量回收到商铺的回收箱。

八、粗大垃圾。复杂的分类,苛刻的投放时间。

把“垃圾分类”做到如此“丧心病狂”,全世界只有日本人能做到——这就是典型的日本“工匠精神”。

勤奋

如今的日本,服务业几乎都是老年人,83岁的玉利聿麗老人,还在游客稀少的车站坚持工作,他是为了钱吗?应该不是。日本的退休金制度和医保体系,足以让他安度晚年。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别为:生理(食物和衣服),安全(工作、医疗保障),精神(归属感、存在感),尊重和自我实现。

在古代日本,生产力落后,“工匠精神”相当于画饼充饥,用精神奖励,代替物质贫乏。如今,生产力发达,已经解决了最基本对的生理和安全需求,深入人心的“工匠精神”放大了人的精神需求。日本人,尤其是日本老人看重的不只是钱,而是归属感和存在感。失业不一定会彻底失去收入,但一定会丧失尊严。在车站卖便当,虽然收入不高,但至少还有人求合影,还有记者采访,甚至连一个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人,还把他写入一篇文章。这些就是所谓的精神满足,是钱代替不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的失业率低得很不科学

因为新冠疫情,日本2020年GDP萎缩4.8%,是二战之后历史第二低,仅次于2009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即便经济如此惨淡,日本2020年12月的失业率却仅为2.8%,跟全球其他陷入经济衰退的国家比较下,日本的失业率就显得非常不科学了。

对日本人来说,不管钱多钱少,都要有一份工作,这比什么都重要。而欧美国家的穷人则完全不同,很多人宁愿躺平吃低保,也不愿意干低收入的工作。日本人对工作的执着,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根深蒂固的“匠人思维”。

守纪

几乎在所有发达国家,每次经济衰退,总是伴随社会动荡,大规模“集体散步”和“零元购”不可避免,唯独日本没有。

The Week曾经发文讨论过这个问题:Why is there no looting in Japan?(为什么日本没有零元购。)在西方人眼里,背后的原因是儒家思想起作用,日本人从小就被灌输安分守己。

其实,这只是表象。在日本,无论怎么简单的工作,都可以升华为“工匠精神”,做一件事情,一做就是一辈子,几代人,持之以恒,这就形成了非常固定的职业传承。而零元购的主力军,都是那些游手好闲的无业游民,对于有固定住址和工作的日本人来说,零元购的收益太低,而犯罪成本太高。不划算的事情,当然没人干。

我去过几十个欧美日的发达国家,抛开人均GDP的数字,日本应该是社会治理水平最高的发达国家。日本有发最完善的公共交通,最干净的城市环境,最高的人均寿命,最低的肥胖率、吸毒率、犯罪率,还有最好的治安。

总之,“工匠精神”可以抬高一个国家的“下限”。日本这个国家的下限,比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高。

“工匠精神”的坏处。

工匠精神就是,长时间重复做同一件事情,把所有细节完善到极致。优点很明显,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人靠谱,事儿靠谱,整个社会都非常靠谱。缺点也很明显,工匠精神也很容易变为教条主义,不自觉地,在一些无用的细节上做得精益求精,并感到沾沾自喜。

阶层固化

“工匠精神”促进社会稳定的另一面,就是阶层固化。中国也有阶层固化问题,但是绝不像日本那么彻底,中国古代,一代代王朝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口号下被推翻。而日本呢,天皇一族从神武天皇上位(公元前660年)以来,始终一脉相承,没有像中国一样的朝代更迭。持续在位2681年,堪称世间奇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歳三唱

天皇的地位有多么深入人心呢?令和元年,日本天皇德仁即位大典现场,前首相安倍带头三呼“万岁”。他们叫「万歳三唱」,我们古代叫「三呼万岁」。当我看到这一幕在电视上出现的时候,感觉日本一夜回到二战前,军国主义的幽灵,重回日本。

有一次,我去日本内陆的一个高级温泉旅馆度假。

在旅馆大堂,一男一女并排跪着,见我步入大堂,就噗通一声,迅速弯腰,朝我磕头,一边下跪,一边嘴里念念有词。他们额头贴地,足足停顿了两秒钟。那一刻,我呆住了,那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既没有受人膜拜的暗爽,也没有一点高高在上的窃喜,有的只是意外和惊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不是第一次来日本,也不是第一次住日式温泉旅馆,但这阵势还是吓到我了,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被人磕头!

在这家温泉旅馆,

给客人倒茶,下跪,

给客人斟酒,下跪,

给客人放行李,下跪,

回答客人问题,下跪,

对于在红旗下长大的接班人来说,这里的封建残余严重超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程下跪式服务

体现一个阶层固化的社会的重要特征,就是“礼”,磕头、下跪、微笑,都是“礼”的具体表现。这种礼,只有日本人做起来最顺手,这是他们的基因遗传。而形成这种遗传的背后机制之一,就是所谓的“工匠精神”,每一个家族都被禁锢在相同的职业,父传子,子传孙,社会阶层彻底固化,一旦阶层固化,人与人之间的尊卑也就固化了。

追求极致,走火入魔

日本有一位“人间国宝”级别的保洁员新津春子(中文名:郭春艳),她所在的羽田机场,4年之后连续3次被评为“世界最干净机场”。

他是东北日本遗孤的后代,十几岁去了日本,因为语言不通,只能做保洁员,奋斗了几十年,成为“世界第一的保洁员”。她一天工作12个小时,早上6点钟出门,晚上7点钟回家。新津春子还自己发明了八十几种清洁剂,三十几种清理工具,针对不同的场合,对症下药。在外人眼里,很简单的保洁工作,被她做到大师级别。

她27岁结婚,丈夫说要小孩,她断然拒绝,原因就是以“事业为重”。为了一份清洁工的工作,为了成为清洁工“匠人”,她连小孩都不要。你想想,家庭生活会是什么状态?

在一个电视节目里,主持人问她,家里是不是很干净?她摇摇头说,除了睡觉,她每天在家就一个小时。

虽然是人间国宝,但作为清洁工,收入也不算高,成名之后,她的肖像权都属于公司,主持人问她,成名之后,收入是不是搞了很多?她摇摇头说,不关心这个,一切服从公司安排。

为了成为“匠人”,郭春艳几乎牺牲了一切。在我看来,对新津春子来说,“工匠精神”这个魔咒,就像一个贞节牌坊,可以让日本老百姓,为了“尊严”,毫无底线地付出一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台湾的“绿媒”曾经做过一期节目《新津春子訪台授清潔訣竅》。绝口不提她的中国人身份,还給她配了一个日语翻译,结果那个翻译水平太差,后来郭春艳直接用重口音的东北话,现场指导台湾清洁工。

她说:“马桶内沟槽部分,绝对不能用马桶刷敷衍了事。首先,一定要用手持抹布,先顺时针擦一遍,然后再用牙刷配合特殊清洁剂,仔细刷一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场的台湾大妈,用一种非常怪异的眼神看着她,心里可能在嘀咕:

“老娘干了一辈子的保洁,还要你一个假日本人来教?” “工资就这么一点,凭什么要我这么投入?” “把拉屎用的马桶,清理得比吃饭用的碗碟还干净,有这种必要吗?”

“工匠精神”就是要给普通人封神,为了成为神,人人“自律、勤劳、守纪”。每个人都专注于自己的眼前三分地,久而久之,到了忘我的境界,最后,一不小心就都钻入了牛角尖。

压制创新精神。

如果大多数人都喜欢钻牛角尖,那么,整个社会也会“钻牛角尖”而不自知。“匠”这个字,在汉语里并不一定都是褒义。中国人形容写字绘画风格,有一种非常委婉的批评叫做“匠气”,也就是说,熟练而缺乏独到之处,板滞而缺乏灵动之气。

如果从负面解读,日本就是一个“匠气”很重的国家。

前段时间,丰田汽车的老板丰田章男大声疾呼,汽车电动化,不能操之过急。他抨击道:“日本设定的目标不切实际,不仅将造成电力资源紧张,也将对日本经济造成严重打击。”

听起来好像是心忧天下的样子,其实,丰田担心的是自己的前途。如果按照日本政府的政策执行,到2030年,纯电汽车可能会让日本失去550万个工作岗位和800万台汽车产量。这其中,损失最大的就是丰田。传统的机械领域是日本人“匠人精神”最好的舞台。钻牛角尖的精神,造就了丰田最核心的技术——发动机和变速箱。

一夜之间,电动车席卷世界。发动机和变速箱,再也用不上了。曾经研究“发动机、变速箱”的“人间国宝”成了丰田的负担。这些人几辈子贡献给丰田,人过中年,让他们下岗?很难。不下岗能干嘛?电动车的核心是软件,这些人重新回炉学编程吗?不可能。

美国汽车的做工虽然远不如日本,但美国可以诞生特斯拉,如今,特斯拉的市值已经破万亿美元,是9大传统车企市值的总和,这些传统汽车制造商包括大众、丰田、日产、现代、通用、福特、本田、菲亚特克莱斯勒和标致。如今的电动车赛道,就是特斯拉一马当先,中国“蔚小理”紧随其后。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当这个世界要抛弃你的时候,连再见都不说一声。

丰田章男的左右为难,也是如今日本创新能力的缩影。

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就是独角兽企业数量。从数据来看,目前美国独角兽企业有242家,全球排名最多;紧随其后的是中国,独角兽企业有119家,全球排名第二。排在前列的国家还有:德国(12家)、韩国(11家)、以色列(8家)、日本(4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创新领域,毫无疑问,美国依然世界第一,中国排第二,虽然整体落后美国,但中国也有局部优势。中国很多企业,换了一个马甲,已经在美国成了行业领头羊,比如:DJI (大疆)垄断了世界民用无人机市场。TikTok (抖音)超越YouTube 成为美国观看次数最多的视频app。SHEIN (希音) 成为美国最大的快时尚零售商,超越H&M和Zara 。PUBG 成为美国最流行的手游。

国家之间的创新竞争,就像是一场越野跑长跑比赛,中美两国已经另辟蹊径,转换赛道了,而日本却依旧在老赛道上,埋头苦跑。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曾涌现松下幸之助等一批杰出的企业家,但目前日本企业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则大不如前,最出名的孙正义还是韩裔,并被认为是日本商界的“异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现在最有名最出风头的start up应该是メルカリ(Mercari),其实就是日本版的闲鱼+直播带货+共享单车。是不是觉得都很眼熟?其实就彻底Copy from China。以前讽刺我们抄袭,如今抄中国脸都不红,还派员工来中国体验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丰田章男

2018年,丰田社长亲自去深圳考察,大开眼界,甚至和朋友开玩笑说遣唐使又开始了。日本少数精英已经意识到差距,但是整个社会根深蒂固的保守思想很难扭转。

《人类简史》作者Yuval Noah Harari认为,今后的世界技术飞奔的速度会快的让人瞠目结舌,在工业革命落后的国家还有机会追赶,但在即将到来的新经济革命时代,落后的国家会连追赶的机会都没有。

我们这代中国人应该感到庆幸,我们错过了工业革命、电气革命,但我们跟上了信息革命,总于跻身第一梯队。相比之下,拘泥于“工匠精神”不可自拔的日本,在新经济领域全面落后。好在日本家底厚,凭借工匠精神造就的国民高素质,还能撑住发达国家的脸面。

对于中国来说,我们既要具备“工匠精神”的严谨,又不能牛角尖,还要具备美国大气的创新精神。这就是中日之间国家使命的差异,日本可以满足于眼前一亩三分地,但我们的目标,却只能是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