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自己还算个人才,不过像我这样的,全国有成千上万……假如不是大光部长把我调到部里并向上推荐,我不可能到中央,很可能如今还在山沟沟里。”多年以后,温总理曾说过这样一番话。

温总理口中的“大光部长”,名叫孙大光,就是他这个“伯乐”,看出了温总理这个“千里马”。

孙大光出生在安徽寿县一户落魄的书香门第,得益于祖父科举考试落榜,孙大光不到6岁就被送到了学校读书。当时在学校任教的老师是一批以教书为掩护的革命者,因此孙大光从小就开始接受进步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3年,16岁的孙大光决定离开家乡到外面求学。由于错过了学校的考期,孙大光开始奔波在上海的街头求职谋生,好不容易才在书店找到了一份打杂的工作。

也正是这一份工作,让他加入了共青团,迈出了走上职业革命者道路的第一步。

1940年,孙大光按照上级指示加入了国民党。此后的6年时间中,孙大光潜伏在国民党内部,直到长春解放之后,孙大光中共党员的身份才公开。新中国成立之后,孙大光出任东北交通处处长,后经李富春推荐,孙大光进入国家交通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4年,中央任命孙大光为交通部部长。孙大光上任之后,即刻率团出访越南,回国之后在北京稍作停留,又飞往成都考察西南大三线。此时政治风暴已经全面展开,而全身心投入在工作中的孙大光,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将要面临怎样的处境。

当时孙大光在西南的考察尚未结束,就接到了北京打来的电话,让他火速回京。到了北京之后,孙大光才意识到,政治风暴远不是他想象中的样子。

1967年初,交通部遭受到了无端冲击,孙大光也未能幸免,不但被扣上了各种莫须有的罪名,还被宣布实行“军事监护”。刚开始,监狱里没有书看,没有广播听,没有人和他说话,孙大光就强迫自己吃下难吃的食物,每天坚持走一万步,还要打太极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随着形势发生变化,孙大光可以读书看报,他就将允许读的书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1971年林总折戟蒙古大漠以后,孙大光的妻子给周总理写了一封申诉信,才让孙大光的处境有了变化。

“也太快了,我还打算再多读几本书呢!”出狱之后,面对五年未见的亲人,孙大光乐观地说道。经过短暂地休养和学习之后,上级安排孙大光到计委地质局工作。

此时的地质局已经被政治风暴破坏得满目疮痍。孙大光上任之后,很快举办起了学习班,引导大家重点学习中央指示,团结一致建设经济。由于此前从未接触过地质工作,就加班加点查看过往的资料,不断找人谈话征求整顿地质工作的意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孙大光吃住在办公室,每天工作到深夜,经常二十多天不回家。两个月之后,李先念等有关领导同志在听取完孙大光的工作汇报后,都惊讶地说:

“真想不到你这个门外汉能这么快了解和熟悉地质工作,真不简单!”

在地质局上任之初,孙大光就敏锐地意识到,地质系统的领导干部班子存在很大的问题。尽管一大批老干部被“解放”出来,但他们大多是部队转业的干部,很少有专门的科学人员。

领导干部不懂专业知识,将会耽误整个地质事业的发展,因此孙大光决定起用年轻的技术干部,改变地质局外行领导内行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1980年开始,孙大光就要求各省局部门挑选一批优秀干部,作为后备干部重点考察培养。同时,孙大光还实行“动态”考察,每年挑选一批干部随自己奔赴各地调研,从实际工作中亲自逐一考察。

就这样,在往后的五年中,孙大光先后率领年轻干部深入基层,在选拔优秀干部的同时,还掌握了大量的基层单位情况,帮助他们解决了许多实际的问题。后来在这些年轻干部中,有11人担任副部级以上领导职务,其中有一人还上到了正国级,这个人就是温总理。

温总理在1968年毕业之后,就被分配到了甘肃地质局,从最基础的技术员干起,每天在荒僻的祁连山里搞地质调查工作。1981年,温总理跟随孙大光外出调研,严谨的思维和出众的才干给孙大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次年,孙大光提议各单位推荐副部长人选,不少人都推荐了温总理,一方面是因为温总理踏实肯干,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文章写得好,思想有深度。不久,孙大光将温总理调到了部里担任办公室主任,并在第四批外出调研时,又带上了他。

因此,温总理成了唯一两次被孙大光圈定,一起下基层调研的年轻干部。

1983年,温总理被增补为地矿部党组成员,随后又被任命为副部长。两年之后十四大召开,温总理正式告别地质系统,进入中央工作。而孙大光对于温总理的考察培养,却从来不愿和别人提起,就算有人主动问起,他也是打个哈哈应付过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5年,孙大光决定功成身退。此时的地矿部(原地质局)的所有领导干部,平均年龄已经降到了50岁以下,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达到了40%以上。在孙大光多次请辞下,中央终于批准了他的退休要求。

接到免职决定的当天,孙大光拒绝了欢送仪式,马上收拾文件交代工作。当时孙大光就告诉秘书,为了不打扰新一届班子的工作,自己将不再踏入地矿部的大楼。

孙大光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自此孙大光真的没有走进过地矿部一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6年,孙大光带着妻子回到了阔别53年的家乡。当看到曾经读过的小学校舍千疮百孔,窗户上连块玻璃都没有,七八十个孩子就挤在一间间狭小的教室里上课,孙大光流下了痛心的泪水。

回到北京之后,孙大光决定将自己多年珍藏的字画捐赠出来,改变家乡的教育事业。全家人都知道这些藏品对于孙大光的意义,老爷子一生节衣缩食,就是为了能多收藏一些古董字画,如今他忍痛割爱支持教育,全家人都表示了支持。

此后,孙大光两次捐赠筹得一百多万元,全部交给家乡人民改善教育面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8年,孙大光得知安徽一些学生因贫困上不起学,毅然决定将家里剩余的字画全部拍卖,设立助学基金支持贫困学生。这一次拍卖过后,孙大光拿到了四百五十万元,除了拿出一百万给家乡的学校盖教学楼,其余的全部用来资助四十名大学生,直至他们毕业。

孙大光的一生都在当“伯乐”,除了让更多的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也为国家培养了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欣.孙大光与“小人物”[J].共产党员,2010,(05):62.

[2]杨子忱.神秘人物孙大光[J].党史纵览,2016,(03):37-39.

[3]孙大光主编. 大光 孙大光纪念文集. 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6.01.

[4]马启俊主编;陈昌勇,费蓉,熊辉编著. 名人与寿县文化.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16.04.

[5]奚青著. 倔强人生 解读孙大光.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07.

[6]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 中共党史人物传 第81卷 (程子华 王任重 刘子厚 章乃器 孙大光 饶漱石 段苏权 罗生特 马永顺 彭泽湘 刘建中) 再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