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eVTOL航空器跨海首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珠海一公司集成电路生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珠海亿胜生物研发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珠海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1046.64亿元,同比增长6.7%。图为浪漫的滨海城市珠海。

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破6000亿元,工业投资近15年来首次超过房地产投资;今年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1046.64亿元,同比增长6.7%,增速居珠三角第一位。

“持续攀升”的经济增长曲线,折射出珠海高质量发展的底气与动力。

瞄准“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增长极、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努力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样板”的目标定位,在时代赋予的发展期盼和重任面前,珠海正全力寻找新的破局之道。

省委把在“走在前列”中成为城市样板的定位赋予珠海,珠海如何担起这份重任?这要求珠海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齐头并进,努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成为向外界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窗口。

城市竞合你追我赶,珠海锚定目标,在发展未来产业、建设未来城市、创造未来生活上走在前、当样板,以更高标准、更高追求打造活力之城、创新之城、美丽之城、共富之城,朝着浓浓中国风、岭南韵、珠海味的现代化城市迈进。

撰文:黄鹤林 林文星

摄影:钱文攀

策划:沈文金 吴志远

统筹:梁涵

从“新”出发

打造未来产业集聚地

一副看上去与普通眼镜相差无几的智能AR眼镜,戴上去,它可以在你眼前显示听到的语音翻译,在透视屏幕上查阅电子书、天气、导航等。

这不是电影里的场景。在珠海高新区智能制造孵化加速基地的莫界科技半导体级洁净车间内,目前全球最轻、最薄的AR眼镜便诞生于此。

在珠海,像莫界科技这样蕴含新质生产力的企业还有很多,这也是珠海发力未来产业的基石和底气。4月召开的珠海市委九届七次全会提出,要在发展未来产业上走在前、当样板。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珠海正加快构建以新质生产力为战略支撑、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打造未来产业的集聚地。

不久前出炉的一季度经济成绩单显示,珠海的产业发展表现亮眼:

一季度,全市“4+3”产业实现增加值314.31亿元,增长13.4%。其中,智能家电、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精细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业分别增长27%、25.4%、20.7%、11.1%、9.5%、2.6%。智能家电、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为珠海在高质量发展中赢得主动、赢得未来打开了突破口。

“新”,是珠海发展未来产业的主抓手。

今年初,珠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向上游原材料延伸,加快新能源、新材料、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智能装备等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促进上下游产业集聚。

在省发改委发布的2024年广东省重点项目中,珠海加速推动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工程、生物产业工程、新材料产业工程、绿色低碳产业工程等领域。

发力新兴产业,珠海有何不可比拟的优势?广东省珠江发展规划院原副院长、宏粤规划咨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罗小虹认为,珠海在海陆空等领域,资源丰富、机遇广阔。

罗小虹分析,向海而兴,珠海是珠三角海洋面积最大的海滨城市,“珠海琴”深海养殖平台、“海基二号”深水导管架平台等海洋“重器”坐落于此;振翅高飞,“中国航展”和“亚洲通航展”相继举办,“双轮驱动”效应为珠海航空产业增添强劲动力。海陆空三维发力,珠海在未来产业发展和布局中抢占新优势,到“十五五”末迈入万亿级城市行列的目标也越来越近。

以“天”为幕

描绘未来城市样板地

从科幻名著《沙丘》中的金字塔型城市,到刘慈欣描绘的建在纳米尺度上的城市,再到陈楸帆展现实现碳中和的新型城市……在文学领域,“未来城市”的图景天马行空般徐徐展开。

而在现实生活中,伴随自动驾驶、5G、大数据等基础性技术的普及应用,一场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城市变革正席卷而来。

今年3月,在深圳蛇口邮轮母港,5架eVTOL航空器起飞,跨越珠江入海海湾,20分钟后抵达珠海九洲港码头。如果放在路面上,深珠两地驾车单程至少需要2.5个小时。

全球首条跨海跨城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实现跨海飞行,是未来城市空中交通出行革新的创新实践。

中国城镇化进入下半场,抢占城市发展制高点,需要加快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赋能城市发展——

在杭州,城市大脑已进入2.0时代,在为游客推介旅游景点、为企业推荐适配政策、为市民解答人社领域问题等场景中广泛应用。

2021年,成都提出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径构想。目前在超大城市治理智能化、智能医疗、智能交通等场景形成有竞争力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200余个。

2023年,深圳提出建设“数实融合、同生共长、实时交互、秒级响应”的数字孪生先锋城市。如今公布的城市AI+场景应用已达41个。

在这一轮潮流中,珠海也适时提出“云上智城”战略构想,构建以新型算力和数字底座为支撑,以云计算、大模型、人工智能、科技超市为依托的创新体系。

在eVTOL航空器跨海首飞的先行步伐中,可以看到,珠海正以发展“低空经济”为切口,奋力打造“天空之城”。

不久前,珠海全面建成“天空之城”初步规划方案出炉,提出将以场景运用驱动低空经济发展,瞄准快速构建“空地一体的低空立体交通网络体系”这一目标奋勇争先。

今年6月底前,珠海将努力实现1000米以下全域低空交通网络体系的构建,依托5G通信、北斗系统及低空相控阵雷达等多维技术的综合应用,实现对珠海全域低空飞行器的实时精准定位,构建“可计算”“可运营”城市空域。

立足未来城市发展趋势,珠海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让城市更加宜居、更有韧性、更具智慧,以“天空”为画布,描绘一个未来城市的样板地。

引“智”赋能

创造未来生活引领地

山海相拥,陆岛相望,地处珠江入海口的珠海,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在过去四十多年里,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令人向往的现代化海滨花园城市。

曾经的“小渔村”,早已成为宜居宜业之城。数据显示,珠海从1982年的37.41万人,增至2023年底的249.41万人,城市规模不断“生长”。

“轻量级”的珠海展现出不俗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人纷至沓来,融入到这座活力之城。尤其是过去几年间,珠海人口年均增长率位居全省前列。

“人口集聚的背后,其实是产业和资源的集聚。驱动人口流动最主要的因素是追求更好的生活,在这些方面珠海优势显著。”罗小虹说。

“珠海素来有魅力之城的美誉。有优美的城市空间、活跃的创新创业氛围,优质的教育、医疗等民生保障,还有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环境,这些都让人们生活更有获得感,让城市更有吸引力。”罗小虹认为,珠海可以借力优势,面向未来探索更多新的生活场景,打造人们未来生活的引领地。

从“小而美”迈向“大而强”,珠海这座浪漫的滨海城市,正奋力在创造未来生活上走在前、当样板,探索更多引领未来生活的创新之举。

越来越多的未来生活场景从梦想照进现实。

——科技赋能的“新一代好房子”在珠海启幕,将鸿蒙系统、无人机配送等AI时代科技融入住宅建造,带来便捷生活的新想象。

——智慧视听(数智传播·珠海)云产业园(区)启动建设,将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为底座,构建完善的视听产业生态,打造辐射珠海、广东乃至全国的视听内容生产服务和媒体深度融合的特色产业园区。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与珠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签约,打造ICT人才数字服务平台,共同探索人工智能场景下的政府服务场景应用……

不断涌现的居住空间、文化娱乐、人才培育等领域的未来场景,揭开了珠海加速布局未来生活的一隅,也展现出珠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样板的动力、活力和智慧。

这片蕴藏着开放创新基因的热土,正孕育着崭新的变化,笃定地开启美好的未来生活。

■观察眼

走出珠海自己的城市路径

3月20日,省委常委会来到珠海调研并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珠海工作,强调珠海要切实担负起加快建设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辐射带动珠江西岸和粤西地区发展的责任,并要求珠海“下功夫做大规模、做强实力”。

4月12日,中共珠海市委九届七次全会召开,提出要准确把握省委赋予珠海的“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增长极、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努力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样板”三个目标定位,明确把“担当作为、加快发展”作为统领全市工作的主题主线。

这是珠海迎接新时代发展的新任务、新使命、新目标,也是珠海承压而上、再创新局的全新考题。

在强手如林的湾区城市群,珠海如何可以博出一条上升通道?如何成为城市格局大洗牌的一匹“黑马”?走出一条有“珠海特色”的城市发展路径,或是一项解题思路。

第一,紧抓得天独厚的战略发展“窗口期”。

摊开地图可见,珠江三角洲被珠江、狮子洋和伶仃洋一分为二,东西两岸遥遥相望。长期以来,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的经贸往来只能通过广州中转。

曾被称为“交通末梢”的珠海,受限于交通区位条件僻处一隅。所幸的是,2018年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架起了珠江东西两岸连通的大动脉,在珠江口形成闭环,重构了湾区的空间格局。

而珠海,作为内地唯一与港澳同时陆桥相连的城市,真正意义从地理上的末梢转而成为了大湾区的门户枢纽。在“澳车北上”和“港车北上”政策落地实施后,截至今年4月27日16时,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的车辆已突破1000万辆次。

向东,一场跨越伶仃洋的“双向奔赴”,正在开启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新序幕。随着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在即,深圳大量优质的外溢产业资源正在寻找新的“栖息地”,作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珠海,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联通港澳、融通东西,无论是发展产业、吸引人才,还是建设宜居城市,这些独一无二的优势,都为珠海打开了全新的想象空间。

第二,以科技创新优势抢占新兴产业赛道。

建设样板城市是系统性、多维度的综合考量。但归根结底,还要依靠扎实的产业根基。

过去很多年里,有观点认为珠海发展太慢了,相比较广深佛莞万亿之城,刚刚突破4000亿元关口的珠海,太“小”了。但近些年,也有观点提出,珠海不是太“慢”,而是太“超前”。

回望来时路,珠海拒绝了“三来一补”产值低、污染大的企业进驻,摒弃粗放式的工业发展模式,转而将目光投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绿色环保的新兴产业。这样的选择,为珠海留住了宜居的生态环境,也留足了发展的潜力与空间。

而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当下,珠海的后发优势得以充分显现。近年来,珠海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的赋能,创新要素不断升级,积蓄新的发展势能。

仅2023年,珠海全年推动1272家企业参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增长28.6%,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1家、超过前4批次累计总和。新增省重点实验室2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1家。全社会研发投入118亿元、增长3.8%,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47.7件、居全省第二,4项成果获省科技奖一等奖。

国际化的创新生态和宜居环境,使珠海成为不少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梦想之城,珠海全市人才总量已突破90万人。

宝贵的科技资源和人才活水,定将成为珠海打造样板城市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