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的房地产利好真是一波接一波,目不暇接啊!

先看南京。

南京近日宣布,首套住房个人贷款利率下调50个BP,最低利率降至3.45%,创史上最低,并在5月16日开始执行,很快引发刷屏。

接着是深圳和杭州。

深圳推出了二手房跨行“带押过户”的资金免费监管服务,方便市民“以旧换新”。

杭州不仅下调了二手房的房贷利率,还发布将收购一批商品住房用作公共租赁住房的公告。

最后是昨晚深夜,合肥突然发布《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措施的通知》。

通知提到,将提供购房补贴,符合条件者将获得总房价1-3%的购房补贴,另外还送户口、支持“以旧换新”,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至最高120万元。

据统计,自从4月30日政治局会议提出“统筹研究消化存量房产”以后,已有十多个地方城市响应,提出各种新的地产救市政策。

一系列的政策,很快将市场热度提高——

据58安居客平台数据,5月9日西安解除限购后,线上二手房找房热度比上一日上涨22%,新房上涨39%。

深圳上周二手房成交量环比大涨201%,在售房源数连续三周下降;杭州西湖区一楼盘单日“光速”卖出5000万元,外地购房者组团“抄底”。

更劲爆的消息是,市场目前在疯传一则消息,“中国考虑政府大规模购买尚未售出的住房,以降低库存水平”。

那么,这一波救市,会不会真的成为地产业反转的机会呢?

我们先梳理一下地产业这两年发生了什么。

地产救市,至今已经走过三个年头了,2022、2023,都有过一波轰轰烈烈的救市政策发布。

最开始的政策,重点是松绑。

松绑掉那些以前极为严苛的限制性政策,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对房企松绑,降低房企的融资难度,让企业能够融到钱,撑下去。

第二,对购房者松绑,取消一系列的限购政策,让更多购房者可以进场买房。

第三,对贷款条件松绑,比如降低首付,降息降准,让购房者能够贷到更多资金。

但这一系列的政策实施下来,会发现,市场热度持续了两三个月后,很快就又冷却下来了。

为什么呢?

我们分析整个地产市场,购房者分为三类人——

刚需人群,改善人群,投资人群。

现在的情况是,由于人口红利结束了,年轻人在减少,刚需人群减少了。

改善人群方面,他们是有能力购买的,但由于大环境不佳,市场信心低迷,旧房子卖不掉,新房子也就只能推迟购买。

投资人群方面,他们也是有能力购买的,但他们更多是顺势而为,行情向上就加仓,多买几套,行情向下就继续观望,甚至是砸盘元凶。

这三个人群中,以往的政策主要都是针对改善人群在发力。

因为刚需人群,客观在减少,很难撬得动;

投资人群违背“房住不炒”的方向,一般不到山穷水尽不会在这个方向发力。

但问题就在于,刚需人群是地产的基本盘,刚需在减少,改善人群的旧房就很难卖得动,旧房卖不动,就只能推迟买新房的时间。

于是救市政策发布后,除了让一部分被限购政策压抑的需求得到释放,热两三个月以外,实际改善人群去换房的行为并不多。

怎么办呢?

一直以来,关于地产救市,我国的政策主线都是“因城施策”。

也就是各地方政府,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己去探索,寻找最佳的救市方法。

大胆想,大胆干,“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因此自2023年下半年起,各地掀起了新一波的救市探索,核心思路就是针对改善人群的“以旧换新”。

没错,“以旧换新”这个今年大热的词,其实去年就在地产业被提出来了。

据统计,2023年大约有40个城市提出了各自的“以旧换新”政策,这些政策大致可归纳为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优化交易。

优化交易,指地方政府协调房企和中介机构,为住房“以旧换新”提供解约保护期、房源推广等交易便利。

比如购房者先与房企达成购买意向,再由中介机构优先推荐交易卖出,若一定期限(一般在1—3个月)内未能卖出,房企将返还购房者的意向金。

这种方式一来减少了购房者的顾虑,二来提升了交易的精准度,对加速“以旧换新”还是有一定效果的。

目前采取该方式的有南京、南通、淄博、宁波、青岛、泰安、宜昌、济南、济宁、丽水、重庆、荆门、扬州、惠州、南昌、上海、深圳、西安、佛山等地。

该模式的优点,是对地方政府的资金要求最低,因此受到大量三四线城市的欢迎。

但它的缺点是,并没有解决“二手房难卖”这一核心问题。

因此评估实际效果,也是三种模式中最差的。

第二种,是换房补贴。

换房补贴,指地方政府对于规定期限内完成“卖旧”和“买新”两笔交易的居民,给予现金补贴或者税费减免。

目前采取该方式的有徐州、南京、丽水、苏州、张家港、沈阳、遂宁、宜昌、襄阳、重庆、常熟、扬州、日照等地。

徐州是最早实践这条路线的,早在去年7月1日就开始执行了。

当时的规定是,对当年自7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在主城区“以旧换新”购买新建商品住房的个人,90平方米及以下的补贴合同价的0.8%,90平方米以上的则补贴1.2%。

随后是南京的跟进。

去年9月7日,南京市公告:对出售自有住房并购买90平方米以上新建商品住房的,额外给予不低于合同总价0.5%的补助。

南京是经济大省江苏的省会,城市能级更高,影响一下子就扩大了。

各地的补贴,也逐渐提升。

比如浙江海宁,在2023年9月27日至2024年9月26日期间,鼓励房企购买意向购房人的存量房,并给予企业总购房款2%的财政补贴。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政府花了钱,效果肯定比第一种模式更好。

但要说能好多少,其实也是有限。

毕竟,这些钱主要花在了改善人群上,提升了他们的换房积极性。

但,并没有改变“刚需减少”这个核心矛盾,也没有改变“二手房难卖”的底层逻辑。

第三种模式,是政府收储。

政府收储,指国有房企或城投平台收购居民持有的二手住房,同时促成居民换购新建商品住房。

在这种模式下,收购的旧房将用于保障性住房、经济适用房、人才公寓等。

尝试这个模式的有连云港、太仓、海宁、丽水、启东、扬州、宣城、江阴、郑州、海安、南京、盐城等地。

最早试水的是江苏太仓。

2023年9月28日起,太仓市域范围内满足一定条件的旧房,可置换国资企业推出的新房,经第三方评估后,用旧房价抵扣部分新房款。

这种方式直接解决了“二手房难卖”这个核心问题,因此效果立竿见影,市场反应热烈。

但问题是,对资金的要求也最高。

因此去年的尝试,大多是小规模试点,比如太仓搞了两次,合计只有900个名额。

如此小的试点规模,自然难以撬动地产行情。

时间进入到2024年,各种尝试都遇到了困境,前四个月中国住宅销量继续探底,库存水平持续攀升。

新一轮探索,继续进行。

今年4月1日,郑州市发布“以旧换新”新方案,一石激起千重浪。

最大的亮点是:郑州计划通过“以旧换新”,实现高达1万套的“去库存”。

其中5000套,通过契税补贴+优化交易的方式来实现,另外5000套通过政府收储的方式来解决。

5000套的政府收储,未来转变为保障性住房,出租给刚需人群,另一方面也大量减少了市场库存,加速改善人群的置业,无疑是一举两得。

问题是,钱从哪里来?

这是过去地方政府最头痛的难题,在地方财政收入紧张的今天,更像是个“死结”。

以郑州为例,当地二手房以单价1.2万元、套均面积100平方米计算,一套房子的购房款为120万元,5000套就需要60亿的配套资金。

郑州能拿出这么多钱吗?

从公开信息看,去年郑州拿到了一笔有关保障房的钱。

2023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开展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设立“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额度为1000亿元。

该计划共向重庆、济南、郑州、长春、成都、福州、青岛、天津8个试点城市发放租赁住房购房贷款,用于收购存量住房、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和长租房供给。

贷款利率原则上不超过3%,对于符合要求的贷款,人民银行按贷款本金的100%予以资金支持,利率为1.75%。

这笔利率只有1.75%,额度为1000亿元的资金非常关键。

要知道,当下郑州的租金收益率约为2.3%到2.4%——

假设以60亿元买下5000套旧房,再租赁出去,即使租金收益率低于市场价,也是完全可能覆盖的。

因此,郑州此举,其实并没有花自己的一分钱。

只是巧妙利用了上面给予的政策便利,并引入效率最高的“以旧换新”模式,从而达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4月中下旬,国家副总理亲自去郑州调研,月底政治局会议上总结经验+推广,5月初发售超长期国债,随后各地跟进陆续掀起一轮“救市”高潮。

很明显,在郑州模式找到解药之后,接下来住房“以旧换新”已按下了加速键。

根据券商的分析,截至2023年底,中国住房库存的总价值估计为30万亿元人民币(约合4万亿美元)。

如果按照政府收储的形式,针对去化周期超过18个月的高库存城市,去化周期缩短10-30%测算,大概需要0.56-1.68万亿资金来购买二手房。

取中间值,大概就是1.12万亿元。

目前财政部已发行了一万亿元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覆盖这个成本问题不大。

如果二手房去化周期能缩短20%,房价获得向上的支撑,改善人群的消费和投资人群的入市都会加速,整个地产行业也就活过来了。

现在的经济问题,影响因素有很多,包括人口萎缩、产能过剩、产业转移、美国加息等,都是影响的变量。

但这些变量,其实都是周期性的。

比如人口萎缩,根据君临过往的研究,并不是持续向下的,最晚到2026年也会迎来一波大约十年的人口增长周期。

比如产能过剩,很多工业品经过三年的熊市周期,都已处于尾部出清的尾声了。

比如美国加息,一般预计,最晚到年底,也要开始降息行情了。

种种因素都显示,最迟2025-2026年,中国经济就会见底反转,迎来一波周期性的牛市。

现在,如果用一万亿元,就能撬动整个经济大盘的复苏,提前回暖向上,“性价比”还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