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河北雄安新区绿意盎然。白洋淀湖水清澈透亮,湖边杨柳依依;伴城而生的千年秀林,草木生机勃勃,花儿争奇斗艳;以绿色节能为内涵的城市建筑鳞次栉比……铺展出一幅清新秀丽、蓝绿交织、自然和谐的优美画卷。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被誉为“华北之肾”。多年来,白洋淀一直面临着三大危机:一是资源性水危机,曾有过干涸缺水的严峻局面;二是水质性危机,由于淀区污染久治不愈,恶性循环,必须进行刮骨疗伤般的治理;三是淀区大面积淤塞所潜藏的防洪危机。

近几年,白洋淀加快生态修复,在控外源、截污染、引调水、防洪水、疏水系等方面持续发力,先后实施了生态清淤、水系疏通、湿地净化和退耕还淀等四大类18个重大生态类项目。此外,还积极实施科学补水方案,统筹引黄入冀和再生水等多种水源,对淀区定时定期实施生态补水,使白洋淀水位稳定保持在6.5米至7米,水面围合面积近300平方公里。

在雄安新区孝义河河口湿地,安新县同口小学老师韩战桥像往常一样拿着相机拍摄鸟儿。“上个月,我还拍到了两只青头潜鸭。”韩战桥兴奋地说,这几年,白洋淀候鸟、留鸟越来越多。如今,他还是一名爱鸟护鸟志愿者。

通过系统性治理保护,淀区生态系统已实现根本好转。截至目前,新区野生鸟类达到279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了73种;鱼类恢复至48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了21种,指示物种中华鳑鲏全淀分布,鱼类生物多样性已达到高级别水平。

走在雄县雄州镇与容城县平王乡接合处的大清河片区千年秀林的林荫道上,形态各异的林木花草不时传来阵阵芳香。

“从一开始谋划建设,新区就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划定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实现两线合一,着力建设绿色、森林、智慧、水城一体的新区。”中国雄安集团生态建设公司生态事业部负责人董增巨介绍,雄安新区规划森林面积约86万亩,使森林覆盖率达到城市总面积的40%。最终实现森林环城、湿地入城,3公里进森林、1公里进林带、300米进公园,处处是游园的美景。

今年“五一”假期期间,雄安新区悦容公园游人如梭,异常热闹。这是一片占地约168公顷的开放性城市绿地,位于新区北部城市南北轴线上,紧邻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和雄安商务服务中心。公园内花红柳绿、芳草萋萋,亭台楼榭、长虹卧波,湖光溪水、曲径通幽……

像悦容公园这样的公园,在雄安新区还有很多处。截至今年4月份,雄安新区已累计造林47.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4.9%,“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生态空间格局正逐步形成。

2020年8月29日,张北—雄安1000千伏特高压工程投入商业运营,这项投资接近60亿元的重大工程,将我国第一个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张家口生产出的绿色电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雄安新区,为雄安新区提供清洁低碳的电力供应。

雄安自贸试验区交流展示中心是一座通过2023年雄安新区绿色建筑+示范项目评审的建筑,远远望去,大楼外形洁白素雅,落落大方,充满艺术气息。

“这栋大楼如同一个生命体,通过各种现代建筑技术及智能设备的优势组合,可以实现能源自给自足。”雄安铁建中心项目建筑工程师张磊说,“整个建筑采用光伏一体化技术,年总发电量达25.25万千瓦时,还采用了通风廊道、保温遮阳、地源热泵、蓄能水箱、高效机电、智慧运维等主被动技术组合,据初步测算,每年可减少190吨温室气体排放,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100%。”

雄安新区建设和交通管理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3月底,雄安新区新建建筑累计开工4000多万平方米,竣工2500多万平方米,高星级绿色建筑占比100%,高品质绿色建筑集中成片,新建片区绿色街坊和绿色社区实现全覆盖。 (经济日报记者 宋美倩)